曾经与一位乡镇领导同坐,聊起他所在乡镇的一件事。那里有一座寺庙,经常有一群人在里面静坐。去询问,回答曰:内观。这位领导担心聚集会闹出事情,便想解散这些人。问我“内观”是什么东西。
我也不是很清楚他们嘴里的“内观”是什么东西,毕竟社会上很多人将所谓的修行搞成了玄之又玄的东西,有些不食人间烟火了。我大体回答了一下:“内观,就是反省,求己,问心。真正的内观根本不需要聚集,随时随地都可以问己心。”然后又与冥想、打坐等的区别大体说了一下。
道家对“内观”有清晰且简单的解释:内观,即反省,称之为内视。具体的做法就是“不观外物、绝念无想”。
释家认为:通过观察自身,达到身心净化的一个过程。在开始的时候,可以借助于观察呼吸提高专注力,用以排除杂念。通过不断的提高专注力,就会渐渐非常敏锐,能够敏锐地捕捉到身心的微小变化,发现种种苦、乐等的产生与变化,从而达到摆脱苦恼、实现解脱之道。
“内观”中的内,是一个方向的引导,用来区别于向外。我们习惯于外观,通过身体的种种感官接收外界的信息。接收到的信息,往往会给我们以误导。因此,提出了“内”的方向要求,目的就是摆脱外界的干扰。
“内观”中的观,隐藏着一个重大的问题:谁来观?观什么?王阳明的“心学”中有一个公案:用心观心,怎么会出现两个心?难道心外有心不成?其实不是心外有心,天底下只有一个心,每个人也只有一个心。因此,“内观”中的观,就是自观自,心问心。
有人打坐修行时经常“内观”,并眉飞色舞地说内观到了那么多的东西:内观就是观察两眉中间的地方,会看到有大树,蓝天白云等,有时会看到一团彩色的光辉,等等。让我说,这都是幻象,是自己幻化出来的东西,已经走火了。错误的原因,就是明确界定了内、外,认为有那么明确的内、外,内观就是观看身体内部,外观就是观看外面的世界。
我们在“内观”时,要不动己念,心如止水。在内观某个念头时,就要观看这个念头的缘起,自己由什么原因让念头转化成了某种情绪,这种情绪又带动自己发展成偏激的行为;在内观某件事时,就要梳理事件的起源、经过,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自己的那些行为都代表了什么意愿,自己如何被事件牵引。等等。
古人说:静坐当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与此相同意思的另外的话:独处当守心,群处宜守嘴。何谓守心?思己过也。何谓守嘴?不论他人是非也。
这就是内观。
——学习传统文化,增长人生智慧。欢迎关注知本学社。我是宗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