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弘:一声佛号,便是彼岸

2021年09月19日18:31:02 佛学 1960

张弘:一声佛号,便是彼岸 - 天天要闻

《晨钟》



张弘:一声佛号,便是彼岸 - 天天要闻

《一念清净》



那天,一幅礼佛的画图不经意映入了眼帘,刹那间,心,似乎有所颤动;画面上,透过寺殿窗檐,那天地氤氲的气息,那烟雾缭绕的飘缈,那一群躬身礼佛的僧侣,那心无旁骛、虔诚肃敬的神态,那不同面容、类似动态中的心如菩提,一切一切……都令人顿感奇妙空灵,佛国天境,心生神往。


张弘:一声佛号,便是彼岸 - 天天要闻

《佛旅禅思之七》



张弘:一声佛号,便是彼岸 - 天天要闻

《佛旅禅思之八》



张弘:一声佛号,便是彼岸 - 天天要闻

《南华禅静之三 》



欣赏之余,心动之间,我看到了画面右下角钤下的那一戳红印,还有红印上墨色里要留意才看到的作者签名~张弘。哦,原来是张弘老师的作品,张弘老师是广州美术学院的教授,我是认识多年的了,一直知道他以画人物为主,也经常有一些大型的主题创作,偶尔也画画山水花鸟,书法也写得不错,艺术素养有着宽厚的基础,获得了许多重要的艺术奖项。但这次,却令我对他的佛教题材关注起来。


张弘:一声佛号,便是彼岸 - 天天要闻

《东方寻梦》



张弘:一声佛号,便是彼岸 - 天天要闻

《驶向科罗曼多》



张弘:一声佛号,便是彼岸 - 天天要闻

《墨脱微茫(局部) 》



一声佛号,便是彼岸。原来他多年来已画了一系列又一系列的禅文化题材,而且在2018年他就已经在新加坡举办过一场“丝路禅桥”的个展,展览作品以描绘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风貌及海丝沿岸国家禅文化交流的内容为主,丝绸之路本来也是古代僧人的取经之路,这座“禅桥”在历史上早已搭建。展出作品中的《东方寻梦》、《驶向科罗曼多》两件大型作品,通过对过往深邃历史的追索而焕人沉思,灰调子多层次的墨韵交融表现出神秘旷远的大海和变幻莫测的天色以及悠然古远的历史感。同时展出的作品还有张弘2011年接受泰国艺术大学邀请,在印度菩提迦耶参加“佛教艺术大汇集”展览所创作的“一念清静”系列中部分作品,还有2013年为纪念六祖慧能所创作的“佛海寻缘”系列中部分作品。由于作品来源于作者对禅文化近距离地体察、认知与理解,并深入思考提炼与捕捉生动的艺术形象与具有标识性的景物,令人欣赏起来有似曾相识、身临其境、真实可信的亲切感与共鸣,从而使展览在当地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与深受社会各届的好评。


张弘:一声佛号,便是彼岸 - 天天要闻

《佛海寻源.印度菩提迦耶之一》



张弘:一声佛号,便是彼岸 - 天天要闻

《佛海寻源.印度菩提迦耶之二》



张弘:一声佛号,便是彼岸 - 天天要闻

《佛海寻源.印度菩提迦耶之三》



张弘:一声佛号,便是彼岸 - 天天要闻

《朝礼》



说起张弘创作的佛教题材,渊源也许可追索到上世纪90年代初他在广州美术学院教育系国画研究室与时任室主任林凤青教授相处的一段渊源,林凤青教授不仅艺术造诣高,对佛学也很有兴趣,买了不少佛学方面的书籍与资料,经常打坐修禅,交谈中也常会涉及佛学禅修之类的话题,其许多作品中便有着一种寂静无尘的境界。但那时张弘对佛学并没有太大的感觉,至今也没刻意去研究佛学,一切都是随缘自然。不过,是否那时已潜移默化地在张弘心中播下了佛缘的种子则不可说。


张弘:一声佛号,便是彼岸 - 天天要闻

张弘:一声佛号,便是彼岸 - 天天要闻

张弘:一声佛号,便是彼岸 - 天天要闻


张弘:一声佛号,便是彼岸 - 天天要闻

张弘:一声佛号,便是彼岸 - 天天要闻

《行思集之一至五》


追溯起来,许多事情似乎都在冥冥中不经意地便有了交集,多年前广州美术学院曾组织教师去过泰国展览与采风,当时泰国皇家艺术学院(泰国艺术大学)美术馆的馆长就说过张弘的画里有佛性,张弘也不太在意。两年后,泰国艺术大学就邀请了广州美术学院的张弘教授和王见教授去印度参加佛教大会并举行“佛教艺术大汇集”展览,费用由邀请方负责。来自泰国、印度、中国、美国等八个国家近三十位艺术家便应邀聚集在印度菩提迦耶进行交流与创作。


张弘:一声佛号,便是彼岸 - 天天要闻

张弘:一声佛号,便是彼岸 - 天天要闻

张弘:一声佛号,便是彼岸 - 天天要闻

张弘:一声佛号,便是彼岸 - 天天要闻

《行思集之六至九》



在印度相处的十天里,艺术家们每天焚香拜念后,便或在艺术工作坊创作交流,或走上街头、走进佛寺去采风搜集素材。佛教圣地的菩提迦耶,城空中不时飘扬着佛乐与经声,来自世界各地的朝圣者和游客、信徒,还有行走的喇嘛、和尚、小沙弥,虽不同衣着、不同行装、不同肤色、不同动态,但呈现出来的却是一片闲静自适或虔诚膜拜的神态。张弘挎着肩包与手持相机,时而用镜头捕捉,时而用钢笔速写,感受并记录着那特有环境里的新鲜风情。但一天一天地过去,他也从新奇到渐受感染,不管是茂盛常绿的菩提树还是打坐冥想的禅修者与绕行佛塔佛寺的信徒,不管是诵经颂佛还是捧香膜拜与仰望菩萨……张弘置身其间,越来越感到身心清静、思绪玄远,有了一种奇妙的体验。


张弘:一声佛号,便是彼岸 - 天天要闻

在瓦片上所画的《玄奘负笈图》



张弘:一声佛号,便是彼岸 - 天天要闻

在玄奘故居附近的民宿,在瓦片上试画的《玄奘负笈图》留给了民宿



张弘:一声佛号,便是彼岸 - 天天要闻

2018年在佛山祖庙博物馆所办的“亦复如是”双个展,瓦片画在橱柜中展出



回国后,张弘的笔下便开始多了许多佛教题材的作品,他不仅描绘心目中的佛教圣地,他还描绘偶有的灵光顿悟;他走进南华寺与华林寺等佛家寺院,他考证丝绸之路经济影响之外的宗教影响,他从印度的那烂陀到广州的“西来初地”,他从达摩的海上丝路到玄奘的陆上丝路,他从龟兹唐僧的脚印到孜尔窟的壁画,不断寻找着灵感与素材;他立心构思创作一组以玄奘取经为主题的水墨连环画,并命名为《西行东归的玄奘》。他上次在印度艺术工作坊创作交流时,就把当年玄奘学佛取经的重要道场那烂陀寺、七叶窟、灵鹫山等地方实地考察过。近年又不断查找历史记载,深入梳理资料,提炼内容元素,计划用三十个画面来表现,并配以精心提炼的文字介绍,以类似册页的形式去组合去表现。这组构思他目前已完成了一部分创作,文字用细小行楷书写,画面与文字又设计成互为构成的整体性版面,既单独成画又组合成册。他说玄奘对佛教历史的记录以及印度史编纂学的贡献,受到了印度当地的高度评价,更使其在当地名播遐迩。张弘对玄奘取经的过程也特别有感触,1300多年后的他穿过时光的隧道,也能和玄奘大师站在同样的地方对着佛教的发源地,祈望在此与所悟到的真谛感应交集,他希望把玄奘千辛万苦厉经磨难地西行,取经后又毅然东归的历史事件以典雅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张弘:一声佛号,便是彼岸 - 天天要闻

《自在》



张弘:一声佛号,便是彼岸 - 天天要闻

《十八罗汉》



张弘的佛教题材画,总给人与以往宗教题材的作品有不同的感觉,那种现场感,那种空灵感,那种如临其境,那种寂静奇妙,那种准确生动,那种欲诉还休……;这得益于他的佛教题材创作不是源于对国内传统宗教画作的学习,而是去到佛教的源头,去到圣地菩提迦耶的现场,在那里感受,在那里观察,有了亲身体悟,然后画出心中的触动。而且作为广州美术学院知名的人物画家,他很会捕捉一些标志性的景物与典型性的动态与特殊的人物形象,有较强的观察和提炼能力与强烈的“刹那间”意识;特别是他从工笔画家转到写意创作后,创作上颇注重细节与氛围,工笔画家很多人转不出写意,脱离不了工笔的影子,但他却发挥出个人的灵性与艺术素养的综合能力,他利用工笔的有机转化,使其创作上的墨用得有层次有变化有意蕴,意境表达得传情入细倍见功夫;还带出其善于观察的长期训练能力,虽是写意的几笔,但既富有抒写意味又不刻板僵化,局部很生动,整体很耐看,画面上见笔见墨见韵致,内容上见人见物见情感。


张弘:一声佛号,便是彼岸 - 天天要闻

《佛海寻源之十》



张弘:一声佛号,便是彼岸 - 天天要闻

《佛海寻源之十一》



张弘:一声佛号,便是彼岸 - 天天要闻

2011年10月张弘在印度菩提迦耶采风



十方诸佛,一屋清梦。虽然张弘的佛教题材画多是寥寥几笔,多是以没骨笔墨为主,也多是惜色如金,但观感上却浅淡雅逸,通透素净,灵动自如,意韵神似;他画得很慢,画得很用心,画画停停,边画边想,有了感觉才会动笔,他不讲究数量而讲究质量;每一笔看起来很轻松,但每一笔都很考究,每团墨看起来很随性,但每团墨都用得很准确很恰如其分;他把艺术的形象概括归纳,把历史、禅文化与心境、绘画艺术融合渗透,所以其作品看起来又是如此丰富幽远,肃敬精严,澄明清澈;实在是圆融无碍,通达心扉,令人欢喜。



张弘

张弘:一声佛号,便是彼岸 - 天天要闻

出生于武汉。 1979年考入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为广州美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政协书画院副院长,中央文史馆书画院南方分院特约研究员。

长期从事中国画教学与创作,1994年荣获广东省“南粤教坛新秀”奖。 2001年荣获广东省“南粤优秀美术教师”称号,2018年荣获广州美院“教学名师”称号,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级别的大型美术作品展览并有获奖和发表。

佛学分类资讯推荐

一个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认知低下”的人 - 天天要闻

一个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认知低下”的人

01佛陀说过,智慧不可传。在佛陀看来,这尘世间真正的智慧,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对于那些悟性不够的人,哪怕你倾囊相授,也只能是对牛弹琴,毫无作用。对此,不少人都疑惑,人与人之间的悟性,真的就相差极大吗?很遗憾地说,人与人之间的悟性、认知差距,比人与哈士奇之间的物种差距还要大。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 天天要闻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日,许多地方都会举行相应的庆祝活动。然而,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却让人对这一天降雨产生了恐惧。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下雨又有哪些可怕之处呢?四月初八浴佛节的由来四月初八浴佛节,又称佛诞日,是佛教的重要节日之一。
这个“宝”要赶快找到? - 天天要闻

这个“宝”要赶快找到?

缘生如幻,自性本空。大家好,欢迎收看《妙志禅悟》,我是妙志。本期视频给大家带来的内容是:这个"宝"要赶快找到?接下来请花几分钟时间收看。佛教里形容菩提心叫"菩提心妙宝",就是指每个人觉醒之后的心灵的力量。但这心灵的力量里面又是无我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
想不到葫芦岛还藏着一座宝寺,建筑错落有致,佛法景致富有禅意 - 天天要闻

想不到葫芦岛还藏着一座宝寺,建筑错落有致,佛法景致富有禅意

何为明性?明性既明心见性,在佛教当中的意思是真心显露出来而测地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可以理解为,明性即为本我!我们常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也是明性的一种,如果连自己的本来面目都不知道,又该如何认识这个世界呢。也许只有认识本我,才能够又勇气面对一切苦难。
四月四“菩萨生日”不一般“百年难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样 - 天天要闻

四月四“菩萨生日”不一般“百年难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样

头儿,四月四到了,俺们东北的人都知道这一天,有个特殊的名字,叫“菩萨生日”。你信不信,这可是百年难遇的大吉日呢!咱们来看看,这个菩萨生日有啥不一样的地方吧。有福之人,评论区留下一句:“一顺百顺,菩萨保佑”,为自己、为孩子、为全家接福纳福。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后遁入空门,还有1人当了居士 - 天天要闻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后遁入空门,还有1人当了居士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此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任何平台不得搬运,搬运必究“信仰”一词最早便是源于佛教经典之中,佛典中所阐述的"信仰"乃是对于天地万物以及祖先的尊敬与景仰,这两者的有机融合便构成了我们今日所熟知的"信仰"之定义。
中国那么多寺庙,为什么他们家那么好看 - 天天要闻

中国那么多寺庙,为什么他们家那么好看

很多人都把静安寺称为“中国最贵的寺庙”,因为它地处在上海最繁华的商圈之一 —南京西路。而它周边更是车水马龙,邻边也多是商场和写字高楼。来寺庙的信众更是数不胜数。它为什么会在这?经历了什么?又为什么强调要造得金碧辉煌?
弘一法师李叔同:圆寂前拒绝吃药,将遗嘱和后事托与妙莲法师 - 天天要闻

弘一法师李叔同:圆寂前拒绝吃药,将遗嘱和后事托与妙莲法师

关于“天才”的传闻,从古至今从未有过停歇,似乎每个时代都会涌现出那么几个天赋异禀的能人,展现出超越常人的智慧。对普通人而言,德、智、体、美、劳,一生能精通于几样就很是不易,想要做到全知全能就好比“难于上青天”。可在李叔同的眼中,这些都是弹指间就熟练掌握的技巧。
提升认知,坚定信念,才会开始真修 - 天天要闻

提升认知,坚定信念,才会开始真修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熏修就是多了解佛法方方面面的知识,提升认知。正确的认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才能坚定念佛。我最近在跟大家介绍一些基本的佛法方面的知识,包括八正道,包括很多高僧大德的一些事迹,以及各个中派的情况等等。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