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无怨无悔
——访中国优秀摄影家孟怀光先生
图文/孟怀光 采访记者/杨金英(笔名:雨河)
当走进第22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棉纺厂室内展厅时,被孟老师的专题展《黑白影像》所吸引,来参观者济济一堂,找孟老签字的作者也是络绎不绝。想找孟老简单聊聊也要寻找时机,孟老师对每一位来参观的作者都是那么耐心地介绍自己的作品,我在等待孟老期间静静地欣赏着他背后的专题展《黑白影像》。
在孟老师的前言中介绍到:《黑白影像》是他六十余年的精心力作,他与晋中这座轻纺工业城结缘,一同走过,共同见证了介休工业建设的发展进程,并以其黑白影像独特的艺术语言,见证历史,一图胜千言。
时至中午,孟老师才得以闲下来,但依旧接受了我的访谈,已84岁高龄的孟老依旧是那么神采奕奕。在与孟老师聊天中发觉他老人家不仅和蔼可亲且幽默风趣,使得整个交谈过程轻松愉悦。
在9月21日2022第22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颁奖典礼上获知孟老作品《黑白影像》荣获此次大展优秀作品奖,这使得这次专访更有意义!
记者:首先祝贺孟老您的作品《黑白影像》荣获2022第22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优秀作品奖!对于荣获这个奖项,您有何感想?
孟老师:在第22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上我的《黑白影像》摄影展获得了“优秀作品奖”,心里非常高兴!非常激动!证明我过去的努力方向是正确的,我知道自己那些作品,还有很多努力加工的空间,能获得各位专家老师的认可,这是各位老师对我这个耄耋老人的抬爱与鼓励鞭策。也是我们介休市委宣传部,介休市文联领导的全力支持,也是我的影友布展策划组全体成员团结协作尽心尽力努力工作最好的汇报。
我还要感谢晋中市委,平遥县委为我们摄影人创建了平遥摄影大展这样一个平台,使我们有机会展示我们的作品,还利用这个平台认识了好多摄影界的老师,扩大了我的朋友圈,最应该感谢的是晋中市摄影艺术家协会,将我的作品推荐到这个大展中我才有获奖的机会。我需要表达的内容太多,不过主题就两个字“感谢”。我要感谢党!感谢所有多年来关心、关爱,关注我的朋友老师!感谢我的家人对我的支持!最后我用我的朋友,也是我的策展布展副总指挥李海波的一篇总结文章结束我的获奖感言:
我们的目标实现了,我们的研讨会非常圆满。
武勇团队,士琪团队,春风团队,郭广团队,家亲团队,队队给势,人人给力。
钢锋出剑,红杰把关,郭台智广,秉义高谋,秉公行道,小园敏锐,诸多厚友,鼎力相助,每每出谋,个个划策。
厚德方可载物,艺精必然捧怀。六秩岁月的磨砺,“黑白”道上的坎坷。成就了焦点的时代灿烂。决定一个人成就的,靠点天分,也靠点运气,而更重要靠的是坚持和付出。奖状证书就是坚持和付出的最好写照。为数不多的奖杯就是坚持和付出的生动再现。美哉,满哉,平遥而去,满载而归。全家出动,师娘守阵,大奖棒回,功劳薄上,有她的一半。国庆将至,这是献给祖国的一份厚礼。
记者:孟老师,看到您的《黑白影像》很受触动,这组佳作具有时代特征,据了解,这是孟老您60余年的精心力作,请问孟老具体是从哪一年开始接触摄影的?
孟老师:我是1956年在介休照相馆当学徒时开始接触摄影,从此开始了影像人生。后调入介休纺织厂、汾西矿务局报社从事新闻工作,曾任摄影记者、报社社长等职,中共党员。1986年在中国摄影函授学院毕业,并且同年获得新闻专业记者职称。1997年离开工作岗位后开办婚纱影楼,成为影楼经营者和自由摄影师。
记者:孟老,据了解,您不仅仅是开办了一家影楼,之后陆续开了好几家,可否给广大影友分享一下这其中的创业经历?
孟老师:我的第一家影楼,就用老字号“镜里天”的招牌作为创业的起点,还曾经引起介休籍著名学者、古文字学家张颔的关注。起初艰苦创业之时,适逢介休经济处于低潮,市场需求不旺,而婚纱影楼相继开业,行业竞争激烈,此时需以自己独具一格的经营策略闯出了一条发展之路,一时间风生水起,经过短短三年时间,便在创业之路上迈出了三大步,创办了各自独立经营的三家影楼。
记者:孟老您所开办的影楼也是为摄影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您开办影楼的定位是?
孟老师:我开办影楼的定位是老百姓的消费、艺术家的享受、省城的品位、介休的价位,始终坚持顾客的需求是第一位的,被称为名符其实的“百姓影楼”。
记者:据了解,孟老您三家影楼共安置了包括下岗职工在内的25名无业人员就业,在维护社会稳定尽力的同时且每个影楼每年需向国家缴纳上万元的税费,您为国家和社会所做的贡献远远超过了您所领取的退休金。您却无怨无悔的做着这些事情,是什么样的信念让您坚持下来?
孟老师:首先我是一名党员,理应力所能及的为社会做些贡献,其次,这也是我所追求的人生价值,我觉得自己对社会也应有一种责任感在心中,其实,能为社会做点什么还是感到骄傲与自豪的。
记者:孟老您那个年代摄影技术还不发达,冲印一张片子很不容易的,您可否简单分享一下那时候的成片之感?
孟老师:我师从有很深专业功底的介休老一辈摄影师梁雨生先生,跟着他练就了令我终生受益的基本功。那时候完全是手工操作,自己拍自己冲印,出一张好的片子需几个小时,那时候又没有后期,当看到通过自己的双手出来的片后非常激动。
记者:孟老您从开办影楼开始到现在已是当地有名的企业家、人像大师、同时也是一名摄影记者,那么您作为一名摄影记者需深入一线拍摄,都经历了什么?
孟老师:60多年的摄影生涯,可以说我经历了改天换地、上天入地、惊天动地、顶天立地。
我曾经深入车间、乡村、煤矿,搭乘飞机空中摄影,并从事过航拍研究,那时候是用绳子把自己困住做安保措施的。我也曾长期从事煤矿井下摄影,在地层深处拍下了矿工和煤矿生产的许多真实的瞬间,并仔细研究过井下拍摄时的光线运用,也发表过论文。
记者:摄影记者的摄影作品不仅仅是一张照片,同时也是一篇独立的新闻报道,是用图片画面语言来传递社会信息的新闻。正如您这组《黑白影像》,不仅能把观者代入其中深层次去欣赏和解读而且还会让观者有所触动以及感到视觉冲击力,不仅想要深入了解这组作品,您可否简单介绍一下这组作品?
孟老师:无论是认真作业的纺织女工还是井下作业的煤矿工人,他们的奉献情怀让我感动,不管是待在怎样的环境里,他们都以乐观心态对待,看到纺织女工在机器轰鸣的车间依然微笑着纺织,她们把机器声音作为伴奏,手指舞动。我愿意把这些美好的画面纳入镜头。哪怕是环境恶劣下的煤矿工人也充满着微笑散发着豪迈之情。在他(她)们面前我也深受感动,作为一名摄影记者必须要排除各种复杂环境的干扰,把捕捉到的感人瞬间摄入镜头。
记者:孟老您在摄影圈不仅是一位爱岗敬业的摄影记者、当之无愧的人像摄影大师,还是一位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成功企业家。尤其是在人像方面尤为突出,您可否给广大影友分享一下如何才能创作出成功的人像作品?
孟老师:人像摄影属于摄影艺术的一个门类,以人物为主要创作对象,主要致力于刻画描绘人物的神情、姿态,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创作形式。成功的人像摄影作品除了适时抓取创作对象的表情、动作外,还离不开构图、照明、曝光、制作等技术性手段。同时要用纯真的感情倾注于生活,有了真情实感,方可得心应手创作出最真实的作品。
记者:孟老,您从事摄影60多年,集摄影记者、人像摄影大师、影楼企业家于一身,能够取得如此傲人的成就一步步走来也是实属不易,那么您觉得作为一名摄影师如何才能走出属于自己的路子?
孟老师:一个摄影记者必须走自己的路子,逐步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不断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向社会学习,向生活汲取艺术营养,而且还要像海绵一样,吸取各类姐妹艺术的营养,博采名家之长为己所用。在摄影创作上,要严格要求自己,常给自己出难题。对自己的作品要精益求精,要“讲究”,不能“将就”。
记者:感谢孟老您的精彩分享!那么最后请您再给广大影友分享一下自己在这60多年拍摄生涯中所总结的拍摄感悟好吗?
孟老师:一、我不是什么艺术家,我就是个普通的照像的,或者说是个普通的新闻工作者。我是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是党培养了我,我现在的这点“本事”都是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挣的国家的工资,使用着国家的经费锻炼岀来的,所以我绝对地不忘初心,做个合格的共产党员,把自己应该干的事干好,我拍照的每张照片必须是符合党的利益,维护党的形象,把广大群众的形象照的更美一点,展示普通工人,普通劳动者的敬业精神,树立正能量,坚决不照有损于人民群众形象的照片。
二、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必须对社会充满爱,对工人农民普通劳动者有一种敬仰的精神,总想把他们拍照的美一点,形象高大一点,一句话,对他们有感情,力争拍岀感情来,和他们交朋友,所以拍照不拘束,很自然。
三、拍照前一定要熟悉环境,熟悉生产程序,这样的话,即便是摆拍,也拍岀来很真实,既有观赏性,又有适用性,被采访的对象才能配合,他们才会满意。
四、凡是拍照过的照片,都要有回复,万一没有被采用,也一定要记得给人家洗张照片,寄过去,这样以后好见面,以后人家会记得你,感谢你,以后工作就方便,以前我拍照过的人,几十年过去了,我们大部分都有信息,都是朋友。
中国优秀摄影家——孟怀光先生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中国人像摄影协会会员、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
曾任中国煤炭文联摄影协会理事、山西省摄影行业协会副主席、山西省人像摄影协会副会长、晋中市摄影家协会副会长、晋中市人像摄影协会会长等职,曾入选《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及《中国摄影家大辞典》。他在2004年荣获中国优秀摄影家、山西省人像摄影大师称号,2005年又获得了晋中市文联和晋中市摄影家协会联合授予的“德艺双馨摄影家”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