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儿女 | 家长怎样做到多思、少说、少做?

教育是慢的艺术,所有的成功都水到渠成。

——题记

“不暖不寒慢慢风”,意即春风慢慢吹来,不暖不寒,十分宜人。宋朝朱熹在《伊洛渊源录》中记载:“朱公掞见明道于汝州,逾月而归。语人曰:‘光庭在春风中坐了一月。’”意思是说朱光庭在汝州听程颢讲学,听了一个多月才回家。逢人便(夸老师的教育)说:“光庭在春风中坐了一月。”这应该就是教育的最佳境界——像受到春风的吹拂一般,它的实质在于一个“慢”字。

我想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对“慢”教育的理解——多思、少说、少做。

多思,就是多反思、“慢”行动。在成长过程中,孩子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当孩子有了问题时,家长先不要急着下结论,让子弹飞一会儿,防止“快”而武断。卢梭曾说:“轻率地对孩子们下断语的人,往往是会判断错误的!这种人反而比孩子们还更加幼稚。”倒不如“慢”下来反思,换位思考,做到心中有预案,再跟孩子一起讨论,该怎么改正错误。如果我们由于欠考虑而武断地下定论,伤害了孩子的心灵,那么我们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就会下降。俗话说“覆水难收”,孩子就变得不再信任我们了。当他与其他孩子交往时,父母就不会成为他自信的靠山和源泉,他会变得胆小,惧怕犯错,从而惧怕接触新事物。

所以,我们不要做一个武断的家长,而应该做一个朋友式的家长。“朋”,表示“身体挨着身体”,让孩子觉得和我们是平等的,在共同反思的氛围里解决问题,孩子才会有反思的勇气和改正错误的自豪感,而且对父母怀有强烈的信任感。这是良好教育的前提。

少说,就是少啰嗦、“慢”期待。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有一定的程序,他在某个年龄段该领悟什么样的问题,其实都是固定的,我们没办法强求。如果家长不断地抱怨,只会毁了他,我们应该学会闭嘴。很多家长一看到孩子的问题就喜欢喋喋不休,这其实是给孩子一种负面情绪的传递——我不行!抱怨多了,会使孩子变得自卑或者反抗(叛逆)。孩子的缺点会越来越明显,效果反而适得其反。

我们要“慢”期待,不急躁,冷静地看待孩子的成长。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相向六月寒。”孩子是夸出来的,要正面地强化孩子,多赞扬他的优点,慢慢地期待,会猛然发现:孩子的缺点变少了。

少做,就是少代办、“慢”陪伴。家长的急功近利,代办包办,短时间看是解决了问题,其实,只是解决了家长的问题,却没有让孩子的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在学习中,要让孩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独立地完成作业。检查作业时,发现错误的题目,不是简单地代办,直接改正。也不是直接讲解,而应该让孩子自己翻阅教材,翻看笔记,再消化老师上课讲的例题,自主领悟。但是,我们可以智慧地代办,比如错题集的整理,不必让孩子繁琐地抄题目,家长可以把错题拍下来,然后“剪切”图片,“粘贴”在文档中,最后打印出来,装订成错题集。

有时候,关切是不问;有时候,不做比做什么都强。我们可以在旁引导、鼓劲,慢慢地陪伴。

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说道:“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教育就应该是水到渠成,绝对不是一蹴而就。我们永远相信:孩子在和煦的“慢”春风环境中成长,会感觉到无比幸福,而幸福比优秀更重要!

本期主人公

家长:丁晓春

学生:市实验中学初一(21)班 丁安琪  

终审:赵小石  审稿:陈美林  编辑:梅子

您的建议,我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