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体家长:预防孩子沉迷网络,这4招越早用越好!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网络成瘾事件见诸报端,建设绿色网络,引导中小学生合理上网、健康上网的德育工作越来越受到全社会重视。在学校加强指导、网络环境加强净化的同时,家长加强对孩子的监管与引导同样不容忽视。

正所谓“对症下药”,为了有效规避孩子沉迷网络,家长首先要了解的是:为什么越来越多孩子沉迷网络?

心理学分析

就像盲人的视觉消失了,但嗅觉、听觉和触觉会对视觉进行补偿,变得异常灵敏一样,在人的心理需求中也存在着一种补偿机制。

因此,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如果孩子的心理需求在现实中无法得到满足,但在网络上得到了较好的满足,弥补了现实的缺失,他们就会很难抗拒网络的诱惑。

简单来说,就是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得到的,就转而到网络世界中去获取。清楚了这一导致孩子沉迷网络的主要原因,家长可以对此实施的举措其实就很显而易见了。

01

增加有效陪伴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无论是同事、同学还是朋友、家人之间,即使身处同一地也只是在面对面刷手机成了常态。这也是不少家长在陪伴孩子时最常见的问题。这种流于形式的陪伴显然是无效的。

有效的陪伴必然是需要家长与孩子交流互动的。即使是最平淡如常的生活,家长也可以与孩子一起分享讨论。比如在孩子放学回来以后问一句“今天在学校里过得开心吗?”或者在孩子看起来不开心的时候抱抱孩子,问问他发生了什么事,让孩子知道自己是被关心着、被爱着的。又如在劳累工作了一天后向孩子坦露自己的疲惫,主动拜托孩子帮自己捶捶背、捏捏肩,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信任、被需要的。

与此同时,家长切忌将学习、分数挂在嘴边,完全根据孩子成绩的高低来调整对孩子态度的好坏。这样孩子就不会只能在网络中寻求关爱与认同感、存在感,甚至出现“网恋”的情况了。

02

支持正确交友

在当前的中小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仍占多数。他们在家中没有同龄玩伴,父母大多都是做五休二的上班党,与祖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又比较难有共同话题,于是简单快速的网上交友方式深受他们青睐,殊不知网络交友充斥着谎言与隐私泄露的隐患。

因此,家长务必要认真引导孩子认识到:谨慎选择交友对象,在彼此了解的基础上再交心是保护自己的必要手段,而网络交友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

为了扩大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的交友范围,让孩子在真切的友谊中体会快乐,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开拓更多的交友机会,比如与朋友、同事相约带着孩子出行,鼓励孩子参与学校或社区组织的夏令营、冬令营活动,或与孩子一起参与公益性质的亲子讲座或活动,结识其他家庭等等。当孩子拥有尽可能多的志同道合的朋友时,他们就会花更多的时间在与朋友一起做感兴趣的事情上,而非网络。

03

鼓励亲近自然

在网络世界中,孩子能够看到大千世界,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但触觉、嗅觉等其他感觉器官其实是无法得到满足的。这就是家长鼓励孩子亲近大自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所在。

家长在这方面可以做的是带领或推动孩子多走出室内,在小区周围压压马路,到公园散散步,去风景名胜区赏赏美景。在少有时间出门的工作日里,孩子也并不是无法亲近大自然,在学习累了时停下笔来听听窗外的鸟叫虫鸣,闻一闻空气中的青草味和泥土味,或在家中照料一只活泼可爱的宠物,栽培一株生机勃勃的绿植,都是不错的选择。

04

规范上网行为

网络在不少父母的心目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被妖魔化”。事实上,网络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工具,合理的使用会开阔孩子的视野,增强孩子的各方面能力。关键就是家长要懂得为孩子建立规则,与孩子约定每日使用网络的时长和主要用途,保证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的浏览环境。

苏州父母

学习家庭教育知识

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陪伴父母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