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
影响一个社会。
70后、80后可能都是被打大的,从小到大没挨过父母打的孩子太少了太少了。但奇怪的是,这些孩子长大后心里都很健康,没有记恨父母的,反而更加孝顺父母。
再看看现在的孩子,父母还没打呢?有的孩子就开始和父母记仇了。有些孩子被父母批评几句,就威胁父母跳楼自杀的。学校老师更是不敢打,现在连批评也得掌握好分寸。
也许很多人就奇怪了,现在的孩子为什么就不能打呢?为什么对挨打这么敏感呢?实际原因非常简单。
第一:过去的孩子物质生活贫乏,对自我的追求几乎没有,但现在的孩子更注重内心的追求。
过去人们都穷,吃不好穿不暖。所以那时人们的愿望也简单。
小孩子最大的愿望可能就是能吃上肉,吃一顿饱饭,盼着过年穿一身新衣服。人们在物质生活还不能满足的时候是没有什么精神追求的。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通俗的解释就是:假如一个人同时缺乏食物、安全、爱和尊重,通常对食物的需求量是最强烈的,其它需要则显得不那么重要。
所以我们小时候对于父母的打是能够忍受的,只要能吃饱吃好其他什么苦都可以忍。
但现在的孩子呢?
现在的孩子一出生就什么都有了,对吃穿根本没有贫乏的概念,因为只要有需求父母都会随时的满足。所以他们追求的是爱,是自由,是认可,是生命的价值。所以他们不能忍受被父母打,看看网上,有些孩子因为被父母打,离家出走,跳楼自杀,各种情况都有。
总之,两代人的起点不同,所以我们不能再用老观念来教育这些孩子了。目前的孩子奢望用打来教育真的不行。
第二:目前的孩子懂得太多,见得也太多,内心也更加丰富和敏感。
看看身边的小孩子,是不是感觉都很聪明?比过去的孩子聪明太多?
现在的孩子一出生就进入了一个高科技的现代化社会,他们见得多,听得多,所以懂得也多。
一个几岁的小孩子玩手机可能就玩得很好,还能看各种各样的动画片、早教节目。他们短短几年接触到的学到的知识可能是过去孩子的好多倍。正因为他们知道得多,所以也更容易早熟,内心也更加敏感和丰富。
看看身边的孩子,就算大人不打,可能只是简单地批评了几句,但有的孩子就无法忍受。还有的孩子动不动就生气摔桌子,大人还莫名其妙不知道为什么。
他们的内心可能早就长大,但我们还是把他们当作小孩子。所以我们不能再用过去的方法教育他们了,不能动不动就动手打了。
第三:教育孩子要趁早,6岁之后孩子能不打就别动手了。
本人做老师多年,看到太多的家长,就算孩子站在那里比自己还高,但火气上来不管在什么地方就动手打孩子。个人认为,6岁之后就不要再动手打孩子了。
孩子小时候,真想给孩子立规矩,可以适当地打,但6岁之后,孩子已经懂事了,很多道理也懂了,再打就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了。
至于孩子更大些,就更不能打了,尤其是不能在有外人的情况下打孩子,真的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无论孩子学习好坏,多么调皮,但都有自尊心,我们都要尊重。
尊重一个人远比用武力去征服一个人更容易得到他的信任。很多孩子与家长关系恶化,最该反思的实际是家长,通常就是因为家长的不尊重造成的。
时代变了,我们的孩子也早变了,唯一不变的还是我们的教育方法和观念。
目前的孩子,如果你再给他讲过去的日子是多么多么的苦,让他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他们是体会不到的,不管再怎么讲他们也体会不到,很简单,因为他们从未经历过。
当然,现在的孩子如此脆弱也正是因为现在的孩子太幸福了,但有什么办法,他们正好赶上了最好的时代。
以后的孩子可能会更难教育,可能连打也没任何效果了。所以教育孩子真的是一门大学问,大人唯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孩子们成长的脚步。
一直以来,家长喜欢用“听不听话“来衡量一个孩子的好坏。
乖乖听话、懂事顺从的孩子,总是能得到家长老师的一致赞赏。
然而,小时候父母总要求孩子听话,却会给他的未来埋下种种隐患。
01
太听话的孩子注定走不了太远
电视剧里,经常会有这样的情节:
一个大家眼中成绩好、听话又很懂事的“好孩子”,几年后进入到了大公司工作,或者小有所成的自己当起来老板;
而那些不好好学习,在班里整天睡大觉的同学,最后一个个要么拼爹过日子,要么干起劳力赚着微薄的薪水养活着一家老小。
但现实生活中的故事,却大多都是相反的:曾经班级里被认为是“坏孩子”的同学,长大后很多都混得有模有样。
有的也进了大公司,没几年也做到了领导的位置,甚至有的开了公司当了老板。
而那些成绩优秀的“好孩子”,毕业几年后却过得平平庸庸,可能有一份看起来还不错的工作,却是月光族,只能勉强养活自己,而且几年如一日都是这样。
但现在这个社会,太听话的孩子真的很吃亏。
“听话”,意味着孩子很顺从父母的决定和心意,但是却从来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或许开始还想叛逆的反抗一下,但他已经习惯了“听话”的思想状态,已经习惯了被安排。
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会觉得自己的内心声音似乎已经不再重要,只要父母开心满意就好。
想一想,这样的孩子真的是你最初期望的吗?
殊不知,听话、懂事的孩子通常是以压抑真实的自己作为代价,去适应父母的教育方式,换取喜爱与肯定。
当孩子选择压抑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做一个听话懂事的孩子,一切按照大人们的指示来思考和行动,迎合大人们的情绪时,“真我”便渐渐消失,“假我”不断发展强大。
随着成长,他们逐渐习惯了这个“假我”,对待任何人都是以别人的需求为先,首先考虑别人的感受和情绪。
长此以往,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不了解自己、也不敢活出自己。
失去真正的自我,永远为别人而活,终其一生将很难获得幸福,痛苦纠结。
因此很多博沃思心理咨询师都发现:小时候表现越“乖”,越“听话”的孩子,长大之后心理问题反而越多。
过于听话顺从的孩子,长大后在能力发展上也会遇到问题。
他们通常没有主见、缺乏选择的能力、不敢承担责任;不敢表达自己、不敢拒绝别人,不会处理人际关系。
02
培养孩子的思想独立性
有这样一位妈妈,大家对她的印象和评价大多都是:一个很“懒”的妈妈,(这里说的“懒”是指她思想比较懒),但我觉得她是一个很智慧的妈妈。
她对儿子小睿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也不知道,你自己想想办法吧。”
记得有一次我去她家玩,小睿的遥控玩具车坏掉了,求助她。但她说:“我也不知道,你自己想想办法吧。”
后来,小睿从床底下拉出了工具箱,我问他要干嘛。他说:“之前我的玩具也坏过,我记得爸爸就这样修理过,我试试。”
他从工具箱里掏出来各种工具,梅花刀、十字刀、改锥、钳子……挨个试了一遍,打开了玩具车上的后盖,然后把旧电池拿下来,换了两节新电池上去,最后玩具车终于可以跑动了。
虽然整个过程花费的时间有点长,但是我还是感到很吃惊。
一个5岁的孩子,已经学会了自己动手拆卸玩具车和换电池。
小睿还在玩乐高上有着异于普通孩子的天赋。
妈妈说,其实刚开始给他买了一堆乐高玩具,小睿并不是太感兴趣,但是为了锻炼和提升他的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也是花费了很大的心思。
比如引导他拼装成一台他喜欢的玩具车,只要孩子愿意动手做了,后面就都不是问题了。
后面小睿再想拼装什么造型时,依然会说:“我不知道,你自己想想办法吧。”
如今,小睿已经可以独立拼装很多造型了,在幼儿园举办的乐高玩具比赛中,还获得过第一名呢。
在“懒”教育的影响下,小睿还学会了煎鸡蛋、煮面条这样简单的做饭能力。
现在她已经有大半年时间,没怎么出入过小睿的房间了,基本上都是小伟自己收拾,自己叠衣服、叠被子、收玩具、打扫房间。
其实,妈妈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放手”,只有家长肯放手,孩子才能够学会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工作,他才能独立做主自己的人生。
如果父母对孩子干涉过多,什么都替孩子做主,那么孩子很容易养成思想依赖的性格,即便是有机会能够自己做主,也会犹犹豫豫,不知道该怎么办。
03
学会做眼光长远的父母
父母是否具有长远的眼光,决定着孩子的未来格局。
但是有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就是原生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影响。
什么样的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最好?
当我们做了父母后,或许你会发现,我们身上多多少少也会带着原生家庭父母的影子,这就是原生家庭的影响力。
所以,我们要学会摒弃原生家庭教育中一些不好的思想,来教育我们的下一代。没有人天生就会做父母,做父母也是需要不断学习的。
如果父母是一个眼光长远的人,那么孩子也会学着把人生格局放大,价值观也会放得更高。
现实生活中,有太多家长因为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就已经提前替孩子摆出放弃学习的态度的了,“你不是学习的料,还不如提前进入社会去打工赚钱呢。”
受到这样思想的影响,久而久之,孩子自己就放弃了学习,没有了学习前进的动力。
也有一些眼光长远的父母,就算家里再穷,也会尊重孩子想上大学的想法,送孩子走向更大的城市;
还有一些父母,即便孩子学习成绩只是班级中游,也会鼓励孩子去读个大专的学历,始终鼓励孩子要有拼搏向上的精神。
或许你会说未来变化莫测,说父母的眼界可以决定孩子的未来,是不是太早了?
但父母的长远眼光和思想观念,一定会决定孩子的成长环境,会潜移默化的影响渗透进入孩子的思想中,进而影响他们的每一个人生选择。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有必要教会孩子“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句话的真正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