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可怕!你经常给孩子的负面评价,最终孩子竟真会成为那样

好像被诅咒一样,家长越不愿意孩子拥有的缺点,孩子越往那个方向发展!为什么呢?

我们可以放下手中的事情,做一个小小的测试。让身边的人配合一下。你把眼睛闭上。

对方说:“不要去想那个苹果。”你想到了什么?

对方说:“不要去想那个大苹果。”你又想到了什么?

对方说:“不要去想那个又大又红的苹果。”你又想到了什么?

你会随着对方的话语,想到苹果,然后是一个大苹果,最后是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重点强调的“不要”已经被我们的大脑自动屏蔽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大脑会倾向于记住那些更有细节的词语,而不是简单的否定式命令。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格林童话里面一个著名的故事《蓝胡子》。蓝胡子娶过好几任妻子都下落不明,周围的人于是不再把女儿嫁给他。他最终说服了一户有两个女儿的家庭去参加他在自己城堡举办的舞会。城堡非常华丽,最终这家的一个女儿决定嫁给蓝胡子。婚后蓝胡子对这个女孩特别好。有一天要出远门,蓝胡子特意叮嘱,其他的房间都可以随意进出,但城堡下面最小的那个房间绝对不可打开。就是临走的这句话激发了女孩的好奇心,最终她打开了那个房间,发现蓝胡子的前任妻子们全都被杀死在这个房间里。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如果你不愿意让一个人去干一件事情,千万不要特意拎出来强调。越强调越能勾起人的好奇心,最终让事情往你不愿意的方向发展。

所以我们越不愿意孩子拥有的缺点,孩子越往那个方向发展。因为我们总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提醒孩子这些缺点。“你不要磨蹭了”,结果孩子越来越磨蹭。你就是一个磨蹭的孩子,结果孩子果然就变成了一个磨蹭的孩子。这种行为在儿童心理学里面就属于给孩子“贴标签“。

假如我们把来自外界的反馈都比喻成镜子,那么在所有的镜子里,有一面会对人有巨大的影响力,这面镜子就叫做权威。对于孩子而言,父母就是他们最大的权威。父母对孩子的所有的评价,父母给孩子所贴的标签,就是孩子从镜子里看见的自己。

既然贴上负面标签有这么大的破坏力。那我们应该如何让孩子脱离标签呢?下面,我们分享脱离标签的6大方法。

第一、寻找机会让孩子看到一个全新的自己。

不要因为孩子的一些不符合自己期待的行为,就为他们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如果你给孩子贴上一个“固执”的标签,他便开始认为自己就是很固执;如果你觉得一个孩子自私自利,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就会是自私自利的。每个孩子有独特的气质类型,也有自己的性格特点,作为家长要善于发掘孩子的闪光点,并把它放大,寻找各种机会让孩子看到一个全新的自己。

第二、创造机会,让孩子另眼看待自己。

家长可以刻意请孩子帮忙做一些事情,或者请孩子帮忙出主意、想办法,让孩子从做事情成功中体验到成就感和价值感。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也会因为这些不如意的经历或感受产生消极的情绪,甚至是否定自己。这家长需要给予孩子极大的鼓励,让孩子从消极情绪中走出来,重新建立自信。

第三、让孩子无意中听到你对他们的正面评价。

家长可以在与别人的聊天中,不经意地表达出对孩子正面的评价,并让孩子听到。

孩子都是喜欢鼓励和表扬的,他们渴望得到别人尤其是父母对他们的肯定和认可。比如在和朋友聊天时说一些孩子做了哪些积极的行动让你觉得很高兴和感动。这些评价对于孩子重新建立自信,认识自我,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第四、以身作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最好、最直接的榜样。父母在日常行为中的言行举止,既是孩子模仿的对象,也是孩子参照的标准。因此,父母期待孩子具备哪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性格品质,自己首先要做到。

父母对孩子耳濡目染的影响,远比说教更深刻,也更能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就习得。合格的父母是与孩子一起成长,共同进步的。等他下次遇到这些情况的时候,父母曾经的表现就是孩子参照的标准,这就是以身作则的重要。

第五、记住孩子那些特别的时刻。

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给我们留下许多印象深刻的回忆,记住这些美好的瞬间,在合适的时机,拿出来和孩子分享,让这些曾经的回忆不仅仅是成长中美好的瞬间,更是一种成长的正能量。

这些可以让孩子清楚、全面的认识自己,了解过去的自己,完善现在的自己,憧憬未来的自己。孩子的进步和成长,与曾经的经历密不可分,也与现在的努力息息相关。让这些成长中的特别时刻,成为孩子记忆中宝贵的财富。

第六、当孩子又按照原来的方式行事时,表达家长的感觉和期望。

当孩子又按照原来的方式行事时,不是指责批评,而是说出你对这件事情的感受,比如“我觉得”、“我不喜欢”,让孩子了解他的行为对你产生的影响,再说出你的期望,比如“我希望”、“如果你这么做,我会很高兴”,让孩子能知道他怎么做才能符合你的期待。

家次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