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用药基因检测:不让宝宝做药效的“试验品”

养娃这件事~别人的经验可靠吗?

无论是生活、学习还是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去借鉴别人的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好坏、制定做事的计划甚至是做重大决策,特别是新手爸妈(当然,谁还不是第一次当父母呢?),从宝宝还没降生就开启了“学技能”和“刷经验”的步伐:小到是选择圆形还是方形玩具来培养宝宝手部精细动作,大到令人恐慌的宝宝发烧是应该物理降温还是化学降温或是直接急诊……

但你不得不承认,大家的经验之谈并不总是奏效:一致好评的宝宝润肤露却让自己的宝宝起了红疹子;医生开美林给宝宝退热,澳洲育儿Up主却说不要吃美林;小X书推荐宝宝的第一口辅食必须是高铁米粉,但宝宝却拉稀了,反而家常小米稀饭才让宝宝止泻……

家家有个难养的娃,“前车之鉴”可能在你这里真成不了“鉴”。

特别是遇到宝宝生病的状况,服了两三天药也不见好转,心急如焚、手忙脚乱,Baidu~搜帖子~妈妈社群:有说再观察几天的,有说加大点剂量的、还有推荐进口药物的……

好像都有道理,但却不能把孩子当“试验品“吧。

宝宝吃药问题~愁煞人也!

作为绝大多数非医学专业的爸爸妈妈,吃正规来源的药绝对是首要且正确的选择,但“是药三分毒”这个道理也告诉我们,只有合理用药才是对宝宝最好的选择。

宝宝处在生长发育期,各项身体机能并不成熟,包括负责药物代谢及排出的肝脏和肾脏等器官,相对于成年人还是非常脆弱的,因此儿童也是各类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受害者”。

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近两年的数据:药物不良反应涉及患者中,14岁以下的儿童患者分别占比9.8%(2018年)和10.2%(2019年),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分别占报告总数的34.8%(2018年)和34.3%(2019年)。

怎么做到宝宝安全用药~药物基因检测

除了遵循专业儿科医生的医嘱、定时定量给宝宝用药外,爸爸妈妈们还应该建立一套自家宝宝的药物使用“经验”,包括过往药物使用及效果的记录4,还应该了解基因对宝宝药物代谢的影响——药物基因检测是一项不错的参考。

说到基因,绝大多数人大概是有认识的:基因作为遗传物质,不光让我们继承或融合了父方或母方的外形特征,还影响着每个人身体方方面面的状态,遗传病只是一小部分,更多情况是基因指导身体合成各类功能分子、控制着每一分每一秒的新陈代谢。

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需要和某些器官中的功能分子相互配合,比如肝脏中的酶,是负责把药物中的有效成分释放出来,或者把“完成任务“药物成分灭活,以免通过血液扩散到其他不需要药物的地方。

就像是基因作用下会产生双眼皮、单眼皮差异一样,不同人体内基因控制合成的功能分子也会出现”能力悬殊“,这就是”因人用药“的根源所在。

在通过药物基因检测评价药物对个体效应的时候,常从有效性、药物剂量、代谢速率、毒副作用、耐药性、药物依赖六个方面的综合结论,指导某种药物的使用:正常使用、调整剂量后使用或是谨慎使用。

很多爸爸妈妈都了解要根据宝宝体重调整药物用量,这是因为身体健壮的宝宝代谢能力一般强、需要较高的药物浓度才能发挥药物的有效性,除了身体素质外,某些基因的变异也会使宝宝药物代谢能力的加强或者减弱,前者可能发生“用药慢效/无效”的结果,而后者可能会因体内持续高药物浓度而损伤器官。

所以儿童安全用药基因检测让爸爸妈妈了解宝宝可用药、避免反复“试药”、延误治疗的同时,还可以作为医生选择合适药物及剂量的参考。为人父母最希望的是孩子能够平安健康,而这一看似“平凡”的心愿却需要一点一滴“不平凡”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