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尽早想办法让孩子离开品行不端的朋友
一个学姐的儿子明年应该上小学,她儿子本来很有规矩也很懂事,但几个月前结识了旁边小区里的几个男孩,经常一起玩儿,不经意间学了很多脏话和坏毛病。
比如小朋友们一起玩儿,遇到稍稍不顺心的事,那些带头儿的一个孩子就会很大声的喊“八嘎!八嘎!”儿子也跟着学。还听到孩子说过“妈的”。最最过分的是,她见到那群孩子,抓住小区里的一只流浪猫摔打。她儿子虽然没有参与,但是也远远跟在后面。
她知道这些事情孩子原本都是绝对不会的,之所以学恐怕也就是出于好奇和害怕被孤立,但依然十分紧张。
她的做法是把儿子叫到身边反复的跟儿子谈心,分析她听到和看到的事实,以及自己对这些事情的感受。
好在孩子自己也知道说脏话和打骂动物很不好,也就渐渐跟那些孩子断了来往。
孩子们之间的友谊虽然纯洁干净,但孩子们毕竟还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在形成的阶段,其实并没有很强的辨别朋友的能力。他们很容易会跟距离自己更近一些的同龄人打成一片,成为要好的玩伴。
这个玩伴未必要家庭多富有或者学习成绩多好,但品行一定是我们需要特别留意的地方。
我们可以不去控制和干涉孩子,如果发现孩子的玩伴品行不端,不妨坦诚的听孩子聊聊他对这段友情的看法,引导他从不同的角度,客观的观察和评价一下他的朋友。引导孩子意识到,他的玩伴在某些方面是有缺点和不足的,不值得盲目的学习和效仿。
2.参与一些活动,帮孩子深化友情
这些事情说起来显得可能有点“功利”,但是一个优秀的同伴的影响对孩子真的非常有效。
孩子的班级里、周围的邻居里、补习班特长班的好友里,一定有些孩子身上的优点,是我们的孩子可以从中学习和吸取的。
多创造一些机会让孩子跟这些同龄人在一起,慢慢的不仅会收获友情,更会收获一份成长。
3.做孩子第一个好朋友,把孩子培养成内心强大的人
看过国外的一个视频,是说童年的好坏,怎么样影响孩子的人生,里面列举了两种童年模式。
第一种童年模式是:当你烦恼时,有人来安抚你;当你愤怒时,有人会冷静的对待你;当你需要注意时,有人在你身边;当你不明白时,有人解释......简而言之,你值得存在。在外面充满竞争的世界里,无论有什么样价值体系,在两个和蔼的成年人的宇宙中,你永远是中心。
第二种童年模式是:当你哭了,他们说你被宠坏了;当你找麻烦,他们说你是为了让人注意,当惹麻烦时,他们讨厌你;当你坚持立场时,他们威胁你......总言之,你令人扫兴,你不应该存在,你是个负担,到最后,实际上就是一个巨大的失望。
毫无疑问,孩子们的第一个朋友,就是自己的父母。父母在成为孩子朋友之初,对孩子的态度,影响了孩子之后几十年的人生。
第一种童年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最为幸运的礼物,孩子们有机会学习如何表达亲密,如何表达自己,更有信心去探索世界,也会更有韧性;而第二种童年的孩子,很容易会没有自信,变得焦虑和压抑。他没办法学会该怎样好好的社交,也没有办法感受与人交往的乐趣,朋友自然也少。
当父母做好了孩子第一个朋友,给了孩子足够的爱与耐心,让孩子成为了内心丰盈的人,他也就会交到更多优质的朋友。
作家贾平凹曾写过:“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和勤奋的人在一起,你不会懒惰;和积极的人在一起,你不会消沉。与智者同行,高人为伍,你一定不会甘于平庸。”
部分图片文字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如涉及侵权或对版权有疑问,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