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五四青年节,做茶、卖茶、喝茶,说说茶行业的那些年轻人们!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一点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刚开始懂得正经坐在茶桌上喝茶,是大一的寒假。

那时候,喝茶是一件讲究的事。

年轻人,并不是很多。

在家里泡茶的人数量亦不多,大多数是去茶馆,点一泡茶,请茶艺师泡了喝。

那时候去茶馆也并不单纯是因为想要享受一泡茶的香清甘活,大多数是为了谈事,找一个说话的地方。

约在茶馆喝茶=谈生意。

所以,基本是中年人,老年人在茶馆出没。

偶有一两次年轻人,也是被朋友捎带去的,或是临时去走个过场。

喝两杯,装装样子。

那时候茶的社交属性远远大于茶的饮用属性。

茶馆环境好,尤为重要。至于茶的味道嘛,只要不是太寡淡,或是太过于苦涩浓重,都是可以接受的。

当然,茶艺师的轻言细语,也如添香的红袖,给这场茶会平增了五分绮丽情趣。

《2》

大概过了五六七八年之后,金骏眉横空出世,天价茶叶蛋把武夷肉桂奉上了神坛。

为茶而喝茶,为喝茶而买茶的人,渐渐多了。

喝茶的年轻人,也眼见着多了起来。

大街上的茶馆少了,而专为卖茶而生的茶叶店,遍地开花,从福建的大街小巷,开到了遥远的大江南北。

茶叶店代替了茶馆——它不仅如茶馆一般拥有私聊谈事的功能,同时它还拥有不同品种、数量繁杂的茶叶,让茶客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购买自由、喝茶自由。

一种兼具卖茶功能与会谈功能的新型“茶錧”,屹立于闹市。

有了这样的多功能形态,茶叶店里的年轻人,越发地多了。

他们或者是等人,仅打算借茶叶店这个宝地,待上十几二十分钟的。然,来了便是客,主人泡了茶,顺便蹭上几杯;

甚或是直接约了朋友到茶叶店里来谈事,只要谈的不是很私密,一般都可以坐在大厅里,一边享受着掌柜的香茗,一边和朋友把久别重逢的天给聊了....

或是无聊之极,寻个周末的下午,到某谈得来的掌柜店里来坐一坐,喝上两杯,跟同样是无聊到店里来蹭茶的人,天南海北,国际国外,聊上一聊。到华灯初上,再各回各家,一个无聊的下午,就这样过去了。

其中不乏在茶叶店相识,最后合伙做起生意来的。

有了这样的外延性的社交属性,爱去泡茶叶店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茶叶店的茶叶销售,也越来越好。

《3》

这些年,有一个更加令人惊喜的发现是,不仅喝茶的年轻人多了起来,做茶的年轻人,更是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

老S的儿子,大学毕业之后,向往城市的生活,在就读城市工作了三年之后,今年春茶季,回家做茶了。

从最初的拼命逃脱父辈的命运轨迹,到如今的甘心因家继承祖业,这个心路历程的转变,跟混迹职场受挫,以及年纪渐长之后人生观的变化息息相关。

因茶而生,因茶而长的人,茶,已经深深地刻入了骨髓,就算暂时逃离,最后,终归还是要回到茶山茶海里面去的。

再往前推一点,武夷山胡歌,也是一个回乡继承家业的中青年。

大学毕业的时候,他选择了当一个信息工程师,销售大型通讯设备,以及维护检修。

三四年之后,他终于还是,回家做茶了。

回忆当时的举动,他说,一方面是因为父亲老了,家里那么多的茶山无人继承;另一方面也是,发现其它的行业,并不适合自己,还是从小跑到大的茶山,拥有广阔的胸怀,可以接纳一个远归的游子。

这些年,的武夷山制茶界里,35岁以下的中青年,占了大多数。

他们普遍受过高等教育,拥有知识与文化,同进也继承了父辈的经验与资源。

这样的一帮中青代融入武夷岩茶的血脉里,于这个行业的长远发展以及重焕生机,无疑是一剂回春之药。

《4》

最令人遗憾的是西湖龙井。

走遍了全村,没有看到几个从事茶行业的年轻人——在非茶季的时候。

年轻人都走了,离开了狮峰,离开了梅坞,去杭州城里,做了电商,做了互联网。

留下来的年轻人,做民宿,开咖啡店,开餐馆,就是,不做茶。

杭州大厂多,给到年轻人的机会在全国也是数一数二的。

这些机会赋予的高额薪酬以及晋升空间,比做茶的诱惑力来得大多了。

所以,西湖龙井这个茶类,当下还是极为传统的。

传统的生产加工模式、传统的销售模式——卖茶,或是卖水。

半斤一斤地卖,一杯一杯地卖。

基于游客数量庞大且整年不绝,生活在这里的老年人们,活得还算是滋润。

只是,这座没有太多年轻人的村落,虽然白天人声鼎沸,但一入夜,便是淡漠寂寥,清心寡欲。

太过于,安静了些。

《5》

年轻人喝茶吗?喝的。

年轻人爱茶吗?爱的。

年轻人与茶的缘分深吗?因其年轻,更加深长。

年轻人是茶界的主流吗?是的。

他们是茶界的主创,他们是茶界的未来。

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进入茶行业,来做茶,来卖茶,来喝茶。

制,销,消,每个环节都要有大量年轻人的涌入,这个行业,才会有新生气,有新风向,有新力量。

这个行业才会越来越好。

五四青年节,一杯香茗,敬青年。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