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这三类家长吗?
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高”人一等,但是在孩子生长发育的这个重要阶段里学问很大,家长们不能单纯的关注,要深入学习,这样才能帮助自己的孩子“高”人一等。
如果你是下面三种类型的家长就可能“拖”住孩子的身高!
守株待兔型
家长想法:身高发育有早有晚,小时候矮点也不要紧,青春期的时候再给他多补补,肯定能追上。
原因:在儿童的成长发育过程中,骨骺的生长发育对身高起着决定性作用。一般青春期结束,骨骺会全部骨化,骨骼就不再有生长的空间。
很多身材矮小的孩子来检查骨龄的时候,年龄已经过大,骨骼已接近成年骨骼,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即使勉强治疗或用一些药物,效果也较差,家长不能抱着“等等看”的心态慢慢来。最佳治疗年龄应为四五岁至十岁。
建议:早发现,早治疗。
厚此薄彼型
家长想法:孩子要长身体,最主要的是在饮食方面下功夫,再加点运动也就可以了。
原因:人体的身高生长速度受很多因素影响,除了遗外、营养状况、体育锻炼还与睡眠质量、日照时间等密切相关。
其中睡眠质量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如果是长期缺乏睡眠的孩子,即使进行合理的运动也会因疲劳等原因而无效,也称为无效运动。
良好的生物钟被破坏,内分泌激素分泌模式、效应都不在正常轨道,就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建议:既要营养和运动,也要睡眠与日照。
一劳永逸型
家长想法:带孩子去检查身高,第一次检查结果指标都很正常,以后就没有必要再去随访了。
原因:孩子的身高是在不断改善、增高,还是不断生长、滞后,都需要纵向观察来进行科学的判断与治疗。如果每年的生长不断滞后并有生长缺陷,就需要及早诊治。孩子若第一次检查正常后就不来就诊了,过了几年之后可能会出现骨龄明显超前或者明显滞后,就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建议:定期回访,纵向观察
拒绝成为孩子长高路上的“绊脚石”
调查发现,10个家长里有9个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准确身高,也不知道每一年孩子的身高具体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家长们忙于工作,却疏于管理孩子的身高。对于成长发育中的孩子而言,身高管理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一、家长一定要知道孩子的基本生长规律
一般来说,孩子出生后第一年平均要长25~26cm;第二年平均要长10~13cm;第三年(即2~3岁)平均要生长8~10cm;从孩子4岁开始,至孩子青少年时期,每年要生长5~7cm。
二、帮助孩子进行身高管理的最合适时期
想要帮孩子长得更高的家长,应从孩子出生起就开始关注孩子各个生长阶段的身高主要影响因素,定期给孩子进行身高监测及长高风险评估。
在孩子生长速度较快的时期(如0~3岁婴幼儿时期和青春期),家长对孩子身高管理的多一些,孩子的身高就会更理想一点。
0~3岁开始就需要定期记录生长发育的数据,3岁以后建议每月测量一次身高,6岁至青春期建议3个月或半年拍一次骨龄,每月记录身高和体重,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三、个子高的孩子还需要进行身高管理吗?
对于身高已经达到期望值得孩子来说,还是需要定期检查骨龄,要以骨龄身高为主,同时要关注孩子营养的跟进。
写在最后
身高管理就是在孩子身高发育期结束之前,根据期望身高制定管理计划,最终达成期望身高。相比欧美而言,我国在儿童身高管理上已经落后很多。
在我们国家,很多父母对于孩子的身高都不够重视,或者觉得自己的孩子只是晚长,白白错过了最佳增长时期。因此,家长需要摆正心态,设定合理的期望身高,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行全局性观测。
- 文献参考 -
[1]本刊编辑部. 少年儿童长高的关键期[J]. 现代阅读, 2011(第9期).
[2]吴怡磊. 妈妈,我想要长高!-浅谈儿童矮小症[J]. 彰基院讯, 2013, 30(2):12-13.
[3]杨萍. 儿童身高管理的理念与方法,你了解了吗?[J]. 保健文汇, 202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