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一起成长》:玩卡片游戏,轻松提升孩子专注力

来看看这样的场景:

孩子早晨起床,自己把被子叠成了豆腐块......

小宝自己专心地玩积木,玩了2个小时......

大宝吃完早饭就开始做暑假作业,接着安静地看书,摘抄好词好句,接着写日记......

这样的孩子你想不想要?

为什么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能优秀到穿破天际?

你有没有发现,优秀的孩子可能性格各异,但一定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高度专注。

从前听到学霸说“我没什么特别啊,就是该玩的时候玩,该学的时候学”总觉得好凡尔赛。现在想想不正是这样吗?能专心玩的孩子,长大了也能专心学,这世界有什么难事,是专心克服不了的?

我们每天因为孩子拖拖拉拉、丢三落四、注意力不集中而苦恼,不都是因为孩子的专注力不够吗?

教育界认为,孩子天生是专注的,只是在环境(包括过于关心孩子的家长)的影响下被破坏(在此深深地自我检讨3000字......)

好了那么问题来了,专注力都已经被破坏了,时间又不能倒流,就算倒流,估计要做到完全保护专注力,本身就不太可能啊,那怎么办?

那我们必须采取些什么行动,来重塑孩子的专注力呢?

让我们先全面理解一下“专注力”这个词。

我们往往知道专注力代表着稳定的注意力,而注意力的背后是自我控制能力,因此我们常常会要求孩子“你坐好啊”“你认真点啊”“你别乱看啊”。

实际上,专注力还包括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那就是调节能力——无论任何事,我们的注意力总是有限,也无法永远控制环境,但是专注力好的孩子,会有一种持续投入,不断从中获取兴趣的调节能力,这种能力至关重要。

当我明白专注力的重要性之后,实际上我翻阅了国内外许多关注关注力、控制力、调节力方面的书,鸿篇巨制当然是很有道理,但操作起来才发现只有一个字,难!两个字,很难!三个字,算了吧。

我们缺少的不只是认知,更是实操的方法,手把手的方法。

这就是为什么今天,赶在暑假刚刚开假之际,我必须给爸爸妈妈们推荐下面这本书的原因。

《与孩子一起成长》,是一本很特别的书,说它是游戏卡片也可以,说它是亲子关系的辅导书也可以,说它是孩子专注力训练的记录册也可以,因为当你拆开它,就会看见56张“一念卡”,一本《与孩子一起成长指导手册》以及《成长手记》。

56张亲子互动卡片——“一念卡”

卡片是一种神奇的表现方式,在有限的空间中,既有图又有文字,可以任意组合、排序,可以抽取、便于携带,是最适合游戏的小工具。

书的作者之一陈晓,曾经主持和参与多项省市级科研项目,主要研究家庭养育(儿童青少年心理成长、亲子关系和父母成长课程)和正念实践研究;另一位作者张祺玲是伦敦大学学院儿童发展硕士,使用书籍+卡片的方式,具有很明显的应用心理学特色。

“一念卡”的玩法有三种,可以按顺序,一天一张地玩;可以抽签,随机地玩;也可以按照背面“经典卡”“友善卡”“拓展卡”来玩。

无论用什么方式玩,我们会发现:

经典卡的作用,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培养“小小侦探家”,通过眼耳口鼻手,去感知世界,帮助孩子们提升观感能力(相信大家在孩子们还小的时候,都会特别注意培养他们对世界的感知能力,只是当时我们可能更加随性,缺少系统性),而“一念卡”则会给我们带来系统的培养方法(后面的《成长手记》还有这方面的惊喜);

玩友善卡的过程,被作者形容为是寻找隐形的“宝石”,这个“宝石”就是“爱”,引导孩子们主动发现自己和他人身上的闪光点。这对于二胎家庭实在太重要了,每次大小宝打架的时候,我都会和她们说“要爱姐姐/妹妹呀!”问题是:“爱是什么!”这就是世界未解之谜啊,无数成年男女们浮浮沉沉都搞不清楚的问题,怎么可能让两个乳臭未干的小毛孩了解呢?别放弃,用友善卡,会产生有趣的化学反应。

“拓展卡”则是“今天我们来做点不一样的事情吧”的最好载体,培养孩子们善于“发现美好”“关注生活细节”的好习惯。暑假时光漫漫,作为双职工家庭,没法时刻陪在孩子们身边,每天出门前给她们布置一下“今天要观察的特别课题”,然后回家听她们叽叽喳喳地分享,哇塞,突然觉得好充实有没有?

《成长手记》

有朋友问,卡片虽然好玩,可是效果怎么样啊?会不会太零散了?

问得很好,你想到的作者也想到了。

于是卡片之后配备有《指导手册》还有《成长手记》,要系统效果的朋友们可以先看《指导手册》,再看看《成长手记》。

成长手记的第一部分,是每张卡片的使用记录,可以记录三次不同的使用情况;第二部分是一共8周的训练,每周有一个主题,每个主题后面是配套使用的一系列“一念卡”,共同组成了本周的学习计划(8周,乘以每周7天,所以一共56张“一念卡”),每一周的主题学习,会让孩子在一个侧面的专注力/感受力/调节力得到集中提高。

我们以第三周的练习为例:

首先,我们记录下本周的练习时间和玩法。

记录下孩子的专注力变化和生活、学习方面的变化。

接着针对亲子互动进行反思。

以上步骤是每一周开展练习前的准备工作,目的是不断循环巩固我们对专注力的记录、孩子表现的记录和亲子互动的情况分析。

接下来,是关于本周的专项训练。

第3周的训练是“嗅觉”。

通过游戏准备、过程记录、最后的开放式问题,从不同纬度强化孩子“嗅觉”的敏感性。

最后是做一个本周综合评估。

根据科学研究,养成一个好习惯的最短周期是7天,也就是重复7次相同的动作。整套练习共8周,应该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孩子“专注”“发现”“观察”的概念,让他们有意识的关注身边的事物,同时,通过记录,巩固我们对专注力的关注,帮助我们更直观地看到游戏的效果,也便于我们间隔一段时间进行对比,有反馈才会更有信心和动力持续下去。


在使用了一周之后,我感觉到这本《与孩子一起成长》最为精髓的地方在于,通过极其方便的实操方法,将灵活的卡片和系统的培养(包括记录)结合在一起,在具体的内容上,抓住了专注力的两大关键——“感觉”和“呼吸”,用非常方便操作的方式集合在一起。

要用好这整套书+卡片工具,除了运用《指导手册》和《成长手册》的记录之外,在玩卡片的过程中,爸爸妈妈一定要注意和宝贝们互动。卡片不是给孩子做测试的“题库”,而是我们和孩子互动、培养感情的介质。千万不要用着用着就开始找孩子的缺点和不足,“你怎么听不到呢?怎么会闻不出来呢?”只会让孩子排斥练习。

我们不但要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更要主动地和孩子分享我们的感受,接受孩子的提问,这样才能让卡片产生最大的效用。

当我们把专注力游戏作为生活中有趣的小插曲、小习惯之后,会发现投入、爱和美好,真的就在身边,需要的只是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