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件事,劝你经常做 |《认知觉醒》

有一天我去逛街,在乐高玩具店门口,看到一个高中生手里拿着《认知觉醒》这本书。


当时心里特别震撼,现在孩子都开始有意识地提升认知,而已经工作多年的职场人反而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想要到哪儿。


在这样的场景和这本书偶然相遇后,便开启了我“觉醒”之路。


说觉醒这个词有点太大,用分享更恰当。


关于作者周岭在书中分享了什么内容,以及这本书怎么样,随便搜一搜就能得到答案。


1000个人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世界观价值观不同,自然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书中有一些内容是通用的,值得我们花些时间好好研究。



1. 与焦虑共处


有人在问答平台上提问:“为什么我们的钱越赚越多,但能买的东西却越来越少?”


问题浏览量高达几百万,说明这个问题不止你有,别人也一样有。


网络上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


这话套用在我们这代人身上,可以变成“焦虑的人总是相似的,不焦虑的人各有各不同。”


1990年至今物价翻了10倍不止,工资也涨了10倍不止。但相较30年前,我们的幸福并没有比父辈多10倍之余。


之所以会这样,不是因为物资匮乏,恰恰是选择变多了。


你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了这个,还想要那个,在比较中耗掉了所有精力。


用《认知觉醒》周岭的话来说就是“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


明明你的工资已经超过中国80%以上的人,但只要同事比你高,你就觉得哪里不对劲。


明明你在一线城市有房有车,但只要身边朋友开豪车住别墅,你就觉得一无所有。


焦虑的成因多种多样,可能来自童年糟糕的经历,或者不良的成长环境,甚至是成年后经历过的坎坎坷坷。


可面对焦虑,逃避只会更难过。解决的最好方法是面对它,然后各个击破。这其中对于普通人来说最重要之处在于,认清自己就是普通人,接纳自己好的和不好的。


如果事情没有达到预期,那就再多留一些时间。


就像小红书毕业季文案那样:“每一个没有星星的晚上,黑夜都不会被浪费。”



2.最重要的是“我觉得”


洪兰教授在TED演讲《男女大脑有什么不同》中,分享了一段大学期间的故事。


70年代洪兰在美国读大学,那个时候学校有位非常年轻的助理教授去ATM机提款,然后被抢了200美金。70年代的200美金放到现在,可以买小城市的一幢房子。


她很生气,然后报警,录口供时警察问她:“劫匪长什么样?”

她说自己太紧张了,没看清对方的模样。那时候,监控设备不先进,没有嫌疑人的画像,这案子只好被放下了。


回到学校大概一个礼拜,她开始莫名其妙地讨厌自己负责的一个研究生,后来还和洪兰抱怨,说这个研究生吃东西总喜欢加洋葱,身上散发的味道,让她不舒服。


又过了三个月,警察在学校附近抓到一个犯罪嫌疑人,要求她去指认和之前抢钱者是不是同一个人。结果她隔着窗户一下子就认出那个嫌犯,这个人正是那个吃汉堡加洋葱的研究生。


我们常常不在意,但潜意识人类进化后,留下来保护自己的直觉思维


如果你的脑子里总蹦出一些相同的念头,那说明这件事你从来没有放下过,而这样的念头正是你情绪波动的源头。


要想抓住潜意识,就得把脑袋中出现的那些“你认为不可能的”或者“微小的小细节”全记录下来并定期检查。


如果隔段时间再看,你还是不明白,它们想告诉你什么,就放一放,过段时间再看。


总有一天,这些想法会在你做事时集中在一起,然后让你大呼:“原来是这样!”


3.时时刻刻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里分享到:“我们这些活在世上的人真是奇怪,每个人来的世上都是匆匆过客,没人清楚目的何在。”


每个公司年底都会要求个人进行年度总结,于是年年12月、1月份的热点都会与总结相关。经常有人感慨,明明一年什么都没做,可它就结束了。


因为你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做,也不知道想要做成什么样,只是机械执行,换一份微薄薪水。于是悲天悯人,要是当时选其他专业就好了;要是当时好好学习上个好点的学校,现在就走上人生巅峰了;要是没跳槽,现在听汇报的该是自己……


很多人都会在生命的某一个阶段,对之前做过的决定后悔不已。会想着如果当时选择另外一条路,肯定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但有人专门做过问卷调查,问卷目标用户是美国中等收入家庭。


题目中要求大家选择:“如果有一次重来的机会,你是否愿意更换工作伴侣、职业、城市?”


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人即使对现状不满,但如果重来,大概率继续维持当时的选择。


产生后悔和遗憾的情绪,一方面是不知道当时为什么出发,另一原因是,站在后面看前面,根据结果做决策。


中国人有句俗语“事后诸葛亮”,在当时的环境和阅历下,你能做出的决定就是基于你这个人的最好决定。


世界上没有完美选择,你不能选择了a,又顾着b的好,然后两个都想要。所以要求我们一开始,就想好自己想成为什么样。


如果你非常想,你就会变成你想要的样子。

认知认知先认识,先认识再知道。


所有的认识从了解自己,感受当下开始。


认知觉醒中有一段故事特别好,放在结尾处共勉。


一位行者问老和尚:“您在得道前做些什么?”

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问:“那得道后呢?”

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

老和尚说:“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