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人,是家长,就算老师要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但是,老师的教育和家长的教育是没有办法比的,因为家长和孩子接触的时间最长,和孩子更亲密,对孩子的影响自然也就更大一些。
可现在有很多家长,会过分宠溺孩子,家长这样做,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把孩子养成了一个惹人厌的“熊孩子”。
这些“熊孩子”的所作所为,看起来是他们自己的错,实际上,最主要的问题并非是出现在孩子身上,而是出现在了家长的身上。
11月10日,一段视频在网络热传,四川雅安一家幼儿园里一名小孩不停的拿凳子砸老师,老师身手矫捷一把接住。
视频截图
据了解是小孩吃饭不老实,被老师批评了两句,小孩便开始扔凳子。目前家长已经批评教育。
网友评论
不少网友表示家长应该反思反思。
面对孩子的暴力行为家长应该如何处理?
正确认识暴力行为,明确态度制止。很多家长都会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孩子挥手要打人的时候,被打的打人会假装不敌然后笑着和孩子打闹,实际上这个是不好的,孩子打人有的时候是无意识的,可是如果这个时候你和他嬉笑打闹,会让孩子错误的以为打人的行为是好的行为,会让大家开心,于是久而久之养成打人的习惯,作为家长遇到孩子打人一定要制止并且明确态度告诉孩子这么做不对。
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交际能力。有的时候孩子打人是为了吸引他人的注意力,因为小孩子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无法通过言语来吸引其他孩子甚至是大人的注意力,心急之下只能通过激烈的肢体语言来达到吸引别人注意的目的,可是激烈的肢体语言容易发生暴力行为,作为家长要培养孩子的交流能力,让孩子能够通过语言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用平和的语气教育孩子。很多家长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喜欢严厉的斥责,认为孩子会害怕就会认识错误,事实上严厉斥责不仅不能让孩子认识到错误,而且还容易刺激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变的暴躁,久而久之产生暴力倾向,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用平和的语气指出孩子的错误并且教育孩子应该怎么做,以谈心的方式维护孩子的自尊心,让他认识到错误。
不要让孩子看有关暴力的音像制品。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弱、模仿能力很强,经常会模仿自己看到的东西,暴力行为的影像很容易刺激孩子神经,让孩子去模仿,作为家长千万不要让孩子看“暴力片”。
不要过分溺爱。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一味地迁就,这是不可取的,对于孩子的一些不是很过分的要求,可以引导他转移注意力,对刚刚的东西失去兴趣;而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一定要坚守住,一味满足只会增强孩子的娇气,久而久之一旦得不到满足就容易产生暴力行为,必须让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是非对错。
要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家长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坚决禁止打架,让孩子原理暴力环境,要以身作则对人友善,给孩子模仿提供一个良好的形象。
幼儿暴力行为的分类
儿童暴力一般表现为两类,轻者为语言暴力,即在言语中表现出暴力倾向,动辄出言“打死你”等。又如日常生活中一些孩子玩着玩着,突然猛叫一声,吓得周围人一哆嗦,而他自己却若无其事,此类言行也是儿童语言暴力的典型表现。另一类较为严重的则表现在儿童的行动上,轻则动手动脚,重则用暴力器械伤人,危害性极大,为孩子未来的发展留下了隐患。
幼儿暴力行为的表现
1. 在幼儿园喜欢打人、踢人、推人。
2. 胡乱咬人。和家长闹不高兴了,与小朋友们起争执了,就喜欢张嘴咬人,然后睁着大眼睛挑衅似地看着对方。
3. 虐待宠物。小动物活泼可爱,姿态动人,一般情况下,孩子都很喜欢小动物。可是有些孩子不这样,他们以虐待小动物为乐趣。他们喜欢追打小动物或残害小动物,当听到小动物的哀鸣声时,或是看到小动物垂死挣扎的情景时,却感到快慰。
4. 没有任何先兆的情况下突然大发雷霆或者摔东西,并整天都怒气冲冲或暴躁不安。
幼儿暴力行为的原因
1.吸引别人注意。有的孩子有很强烈的表现欲,在不被人注意的时候,就喜欢做一些小的“暴力”动作,来引起别人的注意,比如,打别的孩子一下,抓一下妈妈的头发,欺负一下小宠物等等。
2.模仿成年行为。孩子的心理其实是会想很多东西的,在3~6岁的时候正是模仿行为的黄金阶段,在一些时候孩子的暴力行为有时候是来源于模仿。别以为孩子周围的暴力行为对不懂事的孩子没有任何影响,让孩子总处于暴力的环境中,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暴力心理,心理是行为的起因,所以新手爸妈一定要注意孩子生活的环境。
3.家庭不和睦。有少数父母本身举止不文明,双方爱吵架,甚至打架,摔东西,久而久之孩子就模仿父母。孩子在6岁以前主要以家庭中最亲密的人为模仿对象,如果父母之间存在暴力冲突,或者在父母的教育方式中,如果遇到孩子出现问题,经常用暴力解决,而不是讲道理的话,孩子就会从中学会用暴力解决问题。
4.弥补语言的不足。有的孩子可能在语言表达方面不是很好,在受到别的孩子语言上的“攻击”时,无法用语言“还击”,因此采取一些暴力行为来维护自己。
5.要求不能满足。很多时候爸爸妈妈都对孩子是有求必应,突然对孩子的要求不能满足时,一些孩子就开始发脾气,甚至出现一些暴力动作。
如何消除幼儿暴力行为
第1招:鼓励
幼儿想引起别人的注意,这是孩子展示自己表现欲,想得到别人认可的表现,这是好的现象,爸爸妈妈一定要加以引导。平时对孩子要多关心多交流,时刻注意孩子的想法,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切忌心不在焉,有时候你的一个眼神可能就在孩子的心中留下阴影。对孩子要适时的鼓励,你的一个掌声、一个加油声,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其实非常重要!
第2招:教导
千万不要让孩子看一些“暴力片”,孩子还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他对世界的认识就是从模仿开始的。帮幼儿选择一些健康的动画片来看,爸爸妈妈可以陪着一边看动画片,一边给他讲,让他区分好人和坏人,为什么是好人,为什么是坏人。什么行为是好的,什么行为是不好的,也都要告诉孩子。
第3招:培养
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好时,爸爸妈妈千万不可忽视。良好的语言氛围是孩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爸爸妈妈平时要多用平和温柔的语言和孩子交流,尽量为他提供语言表达和申辩的机会。多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意愿和需求,鼓励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让孩子体会到用语言表达的效果和乐趣。
第4招:引导
不要惯着孩子。很多时候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过分溺爱都是造成孩子在要求得不到满足时的暴力行为的原因。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因此很多爸爸妈妈对孩子的爱就成了一种无原则的溺爱,许多爸爸妈妈对孩子的一些过分行为一味地迁就,这是不可取的,应当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对孩子加以引导,对于孩子的一些不是很过分的要求,可以选择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使孩子刚才的要求失去兴趣。而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一味地满足孩子的心理,这样只会增强孩子的娇气,要让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是非对错,无原则地溺爱孩子,只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第5招:榜样
在家庭中,爸爸妈妈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千万不能打架。爸爸妈妈应当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当好孩子的模范标兵。孩子的成长环境对孩子有着非常关键的影响,让孩子远离暴力就要从自身做起,以实际行动来感召孩子的心灵。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让孩子正确地认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育孩子要懂得礼貌,面对矛盾时,先看一下自身是不是有错误,千万不要让孩子用拳头去解决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