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孩子,被欺负却不告状是因为胆小;即使没有大人指导,总有一天会依靠自己鼓起勇气反击或者告状。
有的孩子,被欺负不告状则是因为不懂得求助;必须在家长的正确教导下,才能尽快建立起求助意识和学会正确的求助方式。
这学期,果儿在幼儿园接连被同一个孩子F欺负了两次;F小朋友平日的问题行为频繁,他习惯用破坏行为来获得关注。
而果儿这学期可能在班上比较受小朋友们喜欢,老师说小朋友们觉得果儿搭积木很厉害、玩攀爬架比较勇敢、看书又认识很多字,一些小朋友就有点崇拜他。
我猜测,可能小朋友们总是在叫果儿的名字、约他一起玩,而F小朋友由于总是搞点小破坏、可能有点不受欢迎,于是果儿成为了F的欺负目标——F想通过欺负焦点小朋友来获得大家的关注。
第一次被欺负,是F把胶水倒在了果儿背上,放学回家后我才发现,我花了近半小时才用刮眉刀一点点地把黏在皮肤上的胶水刮干净。那一次我还以为是F不小心弄的,就只是告诉老师嘱咐F小朋友以后不能这么做,老师也告知F的家长对F进行了批评教育。
第二次被欺负就非常严重了!在午睡起床后,果儿和F小朋友一起上厕所,结果F把果儿的JJ捏伤了,果儿依然没有告状。直到晚上洗澡,果儿说他不敢洗JJ因为很痛,我才去检查,发现红肿得厉害,问出了缘由;第二天消肿后,发现有伤口。
这第二次被欺负的事件,引起了我的重视——我先和果儿重温了性教育知识,并进行了角色扮演。但是我意识到,这还远远不够,知道和做到还差很远;果儿在幼儿园里必须先学会告状,才能尽可能减少被欺负的几率!
不会告状,这不仅会让他持续受欺负,更严重的是可能会引发心理问题——被欺负的负面情绪长期压抑在心里,无人知晓,无法排解。
1.制作视觉提示表,教孩子正确求助!
我先是火速地制作了视觉提示表,提示果儿被欺负必须要做三件事:“我要吼他我要跑开马上去告诉老师!”
这个提示我张贴在冰箱上,让果儿每天都去看一看、学一学,帮助他在幼儿园避免被严重欺负、正确处理被欺负的后果。
2.调整关于幼儿园生活的聊天时间和内容!
除了用这个视觉提示表教果儿告状,我还把每天的聊天时间从睡前提前到放学路上,而且把聊天重点从“特别的事情”转到了“不开心、不舒服的事情”,这样我就可以更早地知道当天果儿在学校有没有受到欺负。
在“视觉提示+聊天”的相互作用下,第二次被欺负后的第一个上学日,果儿就跟我说F抢书、结果书被撕坏,他就去告诉老师了。
3.编写社交脚本,通过角色扮演来教孩子正确解决社交问题!
后续,我把被欺负事件写成了简洁的社交故事,目标行为的重点放在“去告诉老师”。然后,我们通过讲述社交故事和角色扮演来进行社交示范,让果儿深刻理解并习得。
目前果儿的告状能力还比较欠缺,但至少他已经建立起了求助意识,并且正在慢慢内化求助能力;他知道并且正在慢慢践行:当别人做一些让他觉得不开心、不舒服的事情,自己要先脱身,然后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