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老人去世后,很多家庭选择悄悄落葬

2025年04月14日12:20:10 育儿 6175

《周礼》规定:“众生必死,死必归土。”

古代,为老人举办隆重的葬礼,是孝道。

尤其是一些诸侯、贵族,落葬的时候,还会安排大量的陪葬品,坟墓也是很奢华的。

一些平民,就是借钱,也要把葬礼办妥。因此衍生了“卖身葬父”之类的故事。

一晃就过了很多年,我们再去看落葬的习俗,已经发生了巨变。

从风风光光办葬礼,到悄无声息落葬,大家似乎是达成了共识。

家中老人去世后,很多家庭选择悄悄落葬 - 天天要闻

01

二三十年前,老人落葬是村里的大事。

作为70后,我小时候是看过很多次葬礼的。

一个老人过世时,儿女们,花三天时间,去请亲戚,抬棺材的村民等。

小村里的女人们,都聚集在一起,帮忙做饭,准备客人居住的地方。

好几户人家,主动把多余的房间腾出来,准备好被子;把碗筷都拿出来;还反反复复询问,凳子桌子够了吗?真的把落葬的事情,当成自家的大事。

亲友都聚拢了,村里的先生,就上门看坟地,确定良辰吉日。也多番征求亲友的建议,尤其是长辈的建议。

先生还会写对联。先是白色的对联,落葬后就更换成红色的对联。

村里有专门的锣鼓班子,凑一起,敲敲打打;也有抬棺材的专用工具。

特别是一些大村落,还修建了祠堂,专门有一间房,存放落葬的工具,还安排了人管理。一般是村民小组长就是管理员。

亲戚朋友来了,送被褥、挽联布等,把灵堂堆满。

到了正式落葬的那一天,几乎是全村人出动,给老人送行。送行的队伍,可以达到四五百米长。

大家沿着山路走,一直到山腰。按照风俗,女人们,在半路上,就陆续往回走,男人们继续走,到墓地。

落葬之后,所有的亲友,村民都大聚一次,吃喝是免不了的。

一次葬礼,吃掉两头猪,这是很常见的事情。

虽然不会安排很多的陪葬品,但是给老人穿寿衣;棺材里还有很多的木炭,用来驱除异味;所有送葬的大人,都要一块白布,孩子们是红布;修大的坟墓,这是不可避免的。

整个落葬的流程,做完了,开销上万。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万元可以买一套房。这开销多大?想起来就难。

不知为什么,大家就以花钱多为骄傲,哪怕是借钱安排落葬。似乎花钱多了,孝道就多了,花少了,就是寒酸,被人指指点点。

家中老人去世后,很多家庭选择悄悄落葬 - 天天要闻

02

现如今,“悄悄落葬”成为了一种大趋势。

这几年,村里的落葬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最近一次,我到老家走了一圈,也和一些村民交流。发现有好几个老人过世,都没有告诉村里人。

也有一部分老人,随着儿女到城里,都没有土葬,而是火葬了。也没有让村里人去火葬场送行。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变化,主要是做葬礼的简化。

第一,家家户户都富有了,能够独自承担起葬礼的开销。就不喊村里人帮忙,也避免了多余的礼尚往来。

第二,外出的人多了,能够在老家留住的,也就是一些老弱病残,喊他们帮忙也不现实。如果是外出的人,你要他回来送葬,他们也不一定会来。奔袭千里,就为了葬礼,显得成本太高。

第三,亲戚之间,更喜欢谈利益,而不是谈感情。“趋炎附势”的情况,越来越明显。人一旦把亲戚看透了,也就少了交往。落葬的时候,一些远房亲戚,老表以下的亲戚,都懒得通知。

另外,外出定居的亲戚多了,来老家一次,也是很麻烦的。大家心知肚明,就免得打扰。

真的有人,在老人过世之后,就是发个朋友圈,然后亲戚朋友来不来,随意。

第四,这大办酒席,确实是铺张浪费。大家都知道,虽然生活富裕了,但是这几年不好赚钱了。守住口袋里的钱,确实很有必要。一次酒席,动不动就过万,这是一个人半年的剩余。

第五,移风易俗也有了一定的成效。大家都接纳了火葬,也少了抬棺材的大麻烦。尤其是外出定居的老人,在陌生的城市,举目无亲,还不如火葬,儿女也轻松。

当村里有几户,采用了最简单的落葬方式。其他的村民,就会仿效,而不觉得难为情。

至于以后,我们可以猜想到,落葬的方式,会更加简单。关键是大家打心眼里接纳了简单的方式,反过来对那些复杂的方式,是嗤之以鼻的。

俗话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葬礼文化,也在新时代的浪潮下,反复冲击,反复改变。

有时候我们要这样想,安排落葬,主要是九零后,零零后,他们是没有在农村常住的,也接纳了新思想,敢于改变。那么他们就成为了简单葬礼的引领者。

如果从单个家庭来看,葬礼少花钱,就是好事。子孙没有经济压力,老人也在活着的时候,思维通透了,得到子女的更多照顾。

家中老人去世后,很多家庭选择悄悄落葬 - 天天要闻

03

有些习俗,从科学、经济的角度看,就是“陈谷子,烂芝麻”,舍去了,就对了。

如果你有一天,发现一些亲友,走走就散了,不要追问“为什么”。还是不去打扰,尊重他们的选择。

曾经熟悉的联系方式,也不去拨通了,也许你听到的是一个陌生的声音:号码,更换了主人。

生活是一个万花筒,要喜欢满山的喜气的桃花,也要青睐山沟里孤独的兰花。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育儿分类资讯推荐

17年前被救的孩子们,如今闪闪发光! - 天天要闻

17年前被救的孩子们,如今闪闪发光!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北纬31.0度,东经103.4度中国,四川,汶川8.0级地震近7万人丧生,1.8万人失踪37万余人受伤……17年过去了岁月抚平满目疮痍这里有撕心裂肺的痛与殇也有永志难忘的爱和力量汶川已从废墟中重新站立那些在地震中获救的少年‍都已长大如今他们怎么样了?01劫后重生,她们闪闪发光她叫王睿17年前的那一天15...
TVB实力女星产后扎肚保身材!自曝生完二胎七劳八伤,身形惹人羡 - 天天要闻

TVB实力女星产后扎肚保身材!自曝生完二胎七劳八伤,身形惹人羡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发现抄袭者将进行全网投诉TVB实力女星赖慰玲自从年初生下二胎儿子后,就一直积极的带娃,并且还不忘兼顾事业,如今产后四个月的她身体已经恢复的差不多,身形也是越来越好。近日,赖慰玲分享了近况,她对于生完小儿子后似乎很有感触,在社交平台发文称,其实每一次生孩子,对其而言都是七劳八伤,而且感...
与妈妈展开一场关于更年期的对话 - 天天要闻

与妈妈展开一场关于更年期的对话

34种症状在2025年3月播出的纪录片《看不见的更年期》中,主持人李静首次袒露自己的绝经过程:“今年我54岁,已经绝经两年了。”盗汗的症状和手足无措甚至自我厌弃的情绪弥漫在李静的更年期。在一次发布会上,正在主持的李静经历了严重的盗汗,“我就像进入了一个桑拿房,粉底混着汗水不断地流进锁骨,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完...
《偷听母亲》丨读者分享会新加坡母亲节专场,分享了这篇文章 - 天天要闻

《偷听母亲》丨读者分享会新加坡母亲节专场,分享了这篇文章

奔流新闻讯(记者郑重)5月11日下午,新加坡读者分享会第4期母亲节专场在中国文化中心图书馆举行。来自新加坡各行各业热爱阅读的华人朋友们欢聚一堂,以共读美文的方式庆祝母亲节。除了现场的60多名观众,新媒体《狮城头条》现场直播也吸引了线上5000多名的观众参与。此次活动由狮城读者分享会、读者杂志社、新加坡善济文化...
川渝妈妈是怎么做到统一的? - 天天要闻

川渝妈妈是怎么做到统一的?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好朋友爱瑾,感谢大家点点关注,找我不迷路哦!!!今天是母亲节,在这里祝天下的妈妈们母亲节快乐!有一种爱,叫川渝母亲对子女的爱!这种爱带点阴阳怪气,陪伴着我们长大,成年后,又传承给孩子:我妈妈:一天到黑懒收拾,现在找不到怪那
因为是一个母亲,所以更要懂得爱自己 - 天天要闻

因为是一个母亲,所以更要懂得爱自己

今天是母亲节,朋友圈里到处都是晒母亲节礼物的!是女儿,是妈妈,是儿媳,这是我的多重角色,作为女儿,我希望我的妈妈健康长寿,妈妈健康了,我们才能安心的工作,才能安心的照顾好小家!作为妈妈,我希望我的孩子永远平安健康!作为儿媳,我也希望我的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