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老人去世后,很多家庭选择悄悄落葬

2025年04月14日12:20:10 育儿 6175

《周礼》规定:“众生必死,死必归土。”

古代,为老人举办隆重的葬礼,是孝道。

尤其是一些诸侯、贵族,落葬的时候,还会安排大量的陪葬品,坟墓也是很奢华的。

一些平民,就是借钱,也要把葬礼办妥。因此衍生了“卖身葬父”之类的故事。

一晃就过了很多年,我们再去看落葬的习俗,已经发生了巨变。

从风风光光办葬礼,到悄无声息落葬,大家似乎是达成了共识。

家中老人去世后,很多家庭选择悄悄落葬 - 天天要闻

01

二三十年前,老人落葬是村里的大事。

作为70后,我小时候是看过很多次葬礼的。

一个老人过世时,儿女们,花三天时间,去请亲戚,抬棺材的村民等。

小村里的女人们,都聚集在一起,帮忙做饭,准备客人居住的地方。

好几户人家,主动把多余的房间腾出来,准备好被子;把碗筷都拿出来;还反反复复询问,凳子桌子够了吗?真的把落葬的事情,当成自家的大事。

亲友都聚拢了,村里的先生,就上门看坟地,确定良辰吉日。也多番征求亲友的建议,尤其是长辈的建议。

先生还会写对联。先是白色的对联,落葬后就更换成红色的对联。

村里有专门的锣鼓班子,凑一起,敲敲打打;也有抬棺材的专用工具。

特别是一些大村落,还修建了祠堂,专门有一间房,存放落葬的工具,还安排了人管理。一般是村民小组长就是管理员。

亲戚朋友来了,送被褥、挽联布等,把灵堂堆满。

到了正式落葬的那一天,几乎是全村人出动,给老人送行。送行的队伍,可以达到四五百米长。

大家沿着山路走,一直到山腰。按照风俗,女人们,在半路上,就陆续往回走,男人们继续走,到墓地。

落葬之后,所有的亲友,村民都大聚一次,吃喝是免不了的。

一次葬礼,吃掉两头猪,这是很常见的事情。

虽然不会安排很多的陪葬品,但是给老人穿寿衣;棺材里还有很多的木炭,用来驱除异味;所有送葬的大人,都要一块白布,孩子们是红布;修大的坟墓,这是不可避免的。

整个落葬的流程,做完了,开销上万。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万元可以买一套房。这开销多大?想起来就难。

不知为什么,大家就以花钱多为骄傲,哪怕是借钱安排落葬。似乎花钱多了,孝道就多了,花少了,就是寒酸,被人指指点点。

家中老人去世后,很多家庭选择悄悄落葬 - 天天要闻

02

现如今,“悄悄落葬”成为了一种大趋势。

这几年,村里的落葬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最近一次,我到老家走了一圈,也和一些村民交流。发现有好几个老人过世,都没有告诉村里人。

也有一部分老人,随着儿女到城里,都没有土葬,而是火葬了。也没有让村里人去火葬场送行。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变化,主要是做葬礼的简化。

第一,家家户户都富有了,能够独自承担起葬礼的开销。就不喊村里人帮忙,也避免了多余的礼尚往来。

第二,外出的人多了,能够在老家留住的,也就是一些老弱病残,喊他们帮忙也不现实。如果是外出的人,你要他回来送葬,他们也不一定会来。奔袭千里,就为了葬礼,显得成本太高。

第三,亲戚之间,更喜欢谈利益,而不是谈感情。“趋炎附势”的情况,越来越明显。人一旦把亲戚看透了,也就少了交往。落葬的时候,一些远房亲戚,老表以下的亲戚,都懒得通知。

另外,外出定居的亲戚多了,来老家一次,也是很麻烦的。大家心知肚明,就免得打扰。

真的有人,在老人过世之后,就是发个朋友圈,然后亲戚朋友来不来,随意。

第四,这大办酒席,确实是铺张浪费。大家都知道,虽然生活富裕了,但是这几年不好赚钱了。守住口袋里的钱,确实很有必要。一次酒席,动不动就过万,这是一个人半年的剩余。

第五,移风易俗也有了一定的成效。大家都接纳了火葬,也少了抬棺材的大麻烦。尤其是外出定居的老人,在陌生的城市,举目无亲,还不如火葬,儿女也轻松。

当村里有几户,采用了最简单的落葬方式。其他的村民,就会仿效,而不觉得难为情。

至于以后,我们可以猜想到,落葬的方式,会更加简单。关键是大家打心眼里接纳了简单的方式,反过来对那些复杂的方式,是嗤之以鼻的。

俗话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葬礼文化,也在新时代的浪潮下,反复冲击,反复改变。

有时候我们要这样想,安排落葬,主要是九零后,零零后,他们是没有在农村常住的,也接纳了新思想,敢于改变。那么他们就成为了简单葬礼的引领者。

如果从单个家庭来看,葬礼少花钱,就是好事。子孙没有经济压力,老人也在活着的时候,思维通透了,得到子女的更多照顾。

家中老人去世后,很多家庭选择悄悄落葬 - 天天要闻

03

有些习俗,从科学、经济的角度看,就是“陈谷子,烂芝麻”,舍去了,就对了。

如果你有一天,发现一些亲友,走走就散了,不要追问“为什么”。还是不去打扰,尊重他们的选择。

曾经熟悉的联系方式,也不去拨通了,也许你听到的是一个陌生的声音:号码,更换了主人。

生活是一个万花筒,要喜欢满山的喜气的桃花,也要青睐山沟里孤独的兰花。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育儿分类资讯推荐

金庸为何让黄蓉战死,郭芙被俘?你看郭靖年轻时犯了何等罪过 - 天天要闻

金庸为何让黄蓉战死,郭芙被俘?你看郭靖年轻时犯了何等罪过

如果要让你选出最喜欢的金庸小说是哪一部,你的答案会是什么?尽管《天龙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记》这些金庸后期的作品更为成熟,但在多数金迷心中,最经典的一部应该是《射雕英雄传》,至于原因也很简单,可以说金庸是借这部作品在武侠小说界站稳了脚跟,而这部作品的成功,离
三月初九吉祥日:勤恳持家三件事,春韭盈门好运来 - 天天要闻

三月初九吉祥日:勤恳持家三件事,春韭盈门好运来

农历三月初九在民间传统中是一个充满吉祥寓意的日子。古人通过观察自然规律和生活经验,总结出“1要勤,2不倒,3要吃”的习俗,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这些习俗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学,值得现代人细细品味并实践。
《四季轮回里的思念》 - 天天要闻

《四季轮回里的思念》

晨曦微露,第一缕光悄然穿透薄雾,我又一次徘徊在熟悉的小径。路边的花草挂着晶莹露珠,仿佛我心底欲滴的思念。每一步,都似踏在回忆之上。曾几何时,也是在这样的清晨,身旁有你温暖相伴,如今却只剩我形单影只。我徘徊了一个又一个晨曦,期盼着转角处能突然出现那熟悉的身影。
不喜欢出门,可以一整天在家里的,多半是这3种人 - 天天要闻

不喜欢出门,可以一整天在家里的,多半是这3种人

有些人忙碌起来,仿佛永不停歇的陀螺,可以一月甚至几月都无暇休息;而有些人一旦闲下来,便仿佛与世隔绝,可以很长时间都不踏出家门一步。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的人呢?他们一旦有了闲暇时光,便不喜欢出门,不愿意参与社交活动,宁愿一整天都待在家里。其实,他们大多属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