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从喊“妈妈”变成“妈”,妈妈要注意了,一字之差区别很大

2024年05月17日11:15:05 育儿 1124

不知道从哪天开始,女儿回家不再是“妈妈、妈妈”地喊,而是开始只一个简短的“妈”字,我突然觉得心里怅然若失,以前那个回家就喜欢依偎在我身边,没事就喜欢抱抱我把小脸靠在我肩膀上的小女孩不知从什么时候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跟我差不多高、虽还是显稚气的小脸上也开始时有深沉表情的大姑娘。

我开始正视孩子的长大,却也忍不住还是开始觉得失落,“妈”跟“妈妈”虽是一字之差,可是区别却很大,“妈妈”显然更亲近一些。

当孩子从喊“妈妈”变成“妈”,妈妈要注意了,一字之差区别很大 - 天天要闻

当孩子从喊“妈妈”变成“妈”,妈妈要注意了,一字之差区别很大 - 天天要闻

当孩子开始喊“妈”,而不是“妈妈”,并不代表着情感疏离

我们都知道,孩子在开始学说话的时候,总是喜欢说“叠字”,比如“妈妈”“爸爸”“爷爷”“奶奶”“猫猫”“狗狗”“娃娃”“水水”......

儿童发展心理学分析,婴幼儿时期的孩子,语言发展主要以模仿为主,孩子最初学习说话,父母都会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用最简单易于模仿的发音,通过夸张的语调和表述清晰地传递给孩子,便于孩子记忆和模仿,这种用语方式有一个专业的名称,叫“婴儿导向语言”。

等到孩子简单掌握一定的词汇,并懂得把词汇组成成短句,孩子只能通过有限的词汇尽可能多地表达更多意思,比如:“妈妈,袜袜”,这可能在告诉妈妈自己在袜子在那里,或者要说穿袜子,亦或是要让妈妈把袜子拿给他。

当孩子从喊“妈妈”变成“妈”,妈妈要注意了,一字之差区别很大 - 天天要闻

孩子在模仿成人说话的过程,经常会出现各种错误,比如语法表达、自创词汇、过分概括等等,但这些错误的过程,就是孩子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孩子会慢慢在语言的拓展中找到更为成熟的表达方式。

然而,无论孩子的语言发展到任何程度,“妈妈”和“爸爸”的发音都是相对较长,且语调较柔和,给人以安全和温暖。

三岁前的孩子,习惯于喊“妈妈”,这是孩子信赖和亲近妈妈的重要体现,也是代表依恋关系形成的重要标志。

随着年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也逐渐走向独立,内心有了自己的小秘密,凡事也开始渴望能够自己做主,此时就从萌萌的“妈妈”开始简短地喊“妈”,这时候就预示着父母要开始放手了。

当孩子从喊“妈妈”变成“妈”,妈妈要注意了,一字之差区别很大 - 天天要闻

当孩子从喊“妈妈”变成“妈”,妈妈要注意了,一字之差区别很大 - 天天要闻

称谓的变化预示着孩子对“妈妈”这一角色的重新认识。

小时候,妈妈是孩子的天,孩子的所有生活都围绕着妈妈转,一会儿时间看不到妈妈,孩子就会伤心难过,要上幼儿园离开妈妈,孩子还会有分离焦虑,内心充满不安。

这个时候,孩子对妈妈是纯粹信任和信赖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懂得妈妈不再是仅仅给自己提供关怀和呵护的人,彼此都是独立的个体,依恋对方却又不从属于对方,原本一体却又逐渐走向分离。

这个时候,“妈”的这个称谓也让孩子逐渐明白,彼此亲密却也要有平等和尊重,双方相处也要礼貌和共情,要更加注重对方的感受,尊重对方的观点。

当孩子从喊“妈妈”变成“妈”,妈妈要注意了,一字之差区别很大 - 天天要闻

另外,孩子越长越大,会更在意外界的眼光,不希望自己在他人眼里是只懂得凡事找妈的“妈宝男”或者“妈宝女”,渴望得到他人认可,不想被人看扁。

当孩子从喊“妈妈”变成“妈”,妈妈要注意了,一字之差区别很大 - 天天要闻

父母如何看待孩子从“妈妈”到“妈”的转变?

很多父母可能跟我一样,对于孩子开始把“妈妈”转变成“妈”时会怅然若失,觉得孩子长大了,不需要自己了,然而我们要明白,这是孩子成长必经的过程,千万不要把这种焦虑和难过的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

当孩子从喊“妈妈”变成“妈”,妈妈要注意了,一字之差区别很大 - 天天要闻

首先,坦然接受。

正所谓“儿行千里母担忧”,孩子再大,在妈妈眼里也是孩子,很多时候孩子跟大人分离,我们担心孩子无法适应外面的世界,其实是自己无法接受孩子长大了不再信赖自己的事实。

孩子长大了,物理上不再信赖自己,可是父母却没有意识到,心理上依然跟自己非常亲近,孩子在婴儿时期、幼儿时期、少儿时期,我们对孩子有诸多包容和爱护,因为他还小,缺乏独立的能力,可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有了自己的思维,不再无条件顺从父母,父母便觉得孩子不听话了、叛逆了。

孩子从婴儿到幼儿,再到少儿、少年、成年......他在慢慢长大,我们却还停留在初级阶段。父母要正视孩子的成长,坦然接受孩子的长大,毕竟我们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辈子,他自己的人生,无论是苦还是甜,需要他自己去经历和感知。

当孩子从喊“妈妈”变成“妈”,妈妈要注意了,一字之差区别很大 - 天天要闻

其次,适时退出。

每年的开学季,幼儿园都是一片撕心裂肺的哭声,一群群家长流连在校门口不忍离去,甚至有爷爷奶奶一整天都守在幼儿园门外,舍不得回去。

这是我们跟孩子第一次分离,也是我们要退出孩子生活的第一步。

孩子必须要独立去面对接下来漫长的学习生涯,而家长所能做的,唯有看着孩子渐行渐远。

当孩子从喊“妈妈”变成“妈”,妈妈要注意了,一字之差区别很大 - 天天要闻

奥地利心理学家马勒,曾在他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中提出,婴儿四五个月以后,直到三岁以内,是婴儿分离-个体化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孩子逐渐脱离跟妈妈的共生性整合,尤其是孩子学会直立行走以后,加快了跟妈妈分离的步伐,这个阶段被马勒定义为“心理诞生”阶段。

孩子因能够独立行走而体会到分离,同时也感受到自己作为渺小个体的焦虑,既想离开妈妈,又感觉到对妈妈的依恋,此时的父母,要能够及时回应孩子,并理解孩子的行为,帮助孩子获得个体化和内容分离感,这有利于孩子形成稳定的自我,帮助孩子在“分离”中成长。

当孩子从喊“妈妈”变成“妈”,妈妈要注意了,一字之差区别很大 - 天天要闻

最后,守好边界。

当孩子知道“这是我的”的时候,就开始有了模糊的边界概念,此时也是孩子自我意识的萌发,客体永久性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

聪明的父母此时便懂得给孩子划分地盘、标记区域,让孩子知道“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我不擅自动你的东西,你也要尊重我的地盘”。

当父母要吃孩子的零食、玩孩子的玩具,要征得孩子的同意,当然,孩子所提出的要求可以拒绝,也可以同意,让孩子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边界可以敞开,什么情况下边界需要关闭。

等孩子到了青春期,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秘密,也允许孩子有自己的人际交往,这是父母最基本的边界感。

当孩子从喊“妈妈”变成“妈”,妈妈要注意了,一字之差区别很大 - 天天要闻

边界感清晰的孩子,才具有完整的健康人格,也才懂得更好地成为自己,尊重他人的边界,同时乐意看到他人成为他自己。

写在最后:当孩子开始把称呼从“妈妈”变成“妈”,我们应欣喜孩子的变化,乐于看到孩子长大,因为人世间所有的情感都是为了相聚,唯有母子亲情,生就是为了分离。

当孩子从喊“妈妈”变成“妈”,妈妈要注意了,一字之差区别很大 - 天天要闻

作者:等风来

两个孩子的职场妈妈,左手执笔右手带娃,喜欢读书、写作、画画、坚信即便生活一地鸡毛,内心也要拥有自己向往的诗和远方,关注我,持续给您提供更多育儿干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育儿分类资讯推荐

【首儿所蒲公英科普】经常用开塞露来帮助宝宝排便好吗? - 天天要闻

【首儿所蒲公英科普】经常用开塞露来帮助宝宝排便好吗?

点击上方“蓝字微信名”可以订阅哦!何晓金药学部主管药师1岁的小宝经常便秘,长期使用开塞露。后来有了依赖性,不用开塞露就不能正常排便。家长前来咨询,长期使用开塞露帮助宝宝排便好吗?其实,使用开塞露帮助排便是紧急手段,不能长期使用。它的主要成分是甘油或山梨醇,通便原理是利用高渗作用,让更多的水分渗入肠道...
怎样做个“好爸爸”?禅城区这场教育论坛助力亲子相处成长 - 天天要闻

怎样做个“好爸爸”?禅城区这场教育论坛助力亲子相处成长

“你们总是这么忙,我只是想让你们多陪陪我!” 稚嫩的童声在佛山市图书馆的报告厅内回荡,穿透了每一位在场家长的心……5月18日上午,由佛山市禅城区教育局、佛山市图书馆联合主办,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幼儿园承办的“幼小衔接 家园共育”系列亲子论坛活动举行,一系列节目、分享和沙龙让爸爸学会更好地与孩子相处。禅城区中...
评论丨“北大要破格录取郭有才”,畸形流量追逐下的畸形样本 - 天天要闻

评论丨“北大要破格录取郭有才”,畸形流量追逐下的畸形样本

整个传言的制造链上所有的人都奔着流量而去,制造戏剧化、迎合想象,情绪太多,事实太少;对流量的欲望太多,对真相的坚守太少泼天的流量终于来到了山东菏泽。沉寂多时的菏泽南站,俨然成了赛博世界的风暴眼。用灰黄色药片膜制造“物理滤镜效果”的郭有才,成为当下的“顶流”,有传言称其一次直播有上百万元收益。小小的菏...
咯吱咯吱~孩子磨牙莫要慌,中医方法来帮忙! - 天天要闻

咯吱咯吱~孩子磨牙莫要慌,中医方法来帮忙!

#株洲头条##湖南省直中医医院#咯吱~咯吱~宝宝晚上睡觉总是磨牙,这可愁坏了6岁朵朵妈妈...是因为缺钙吗?是因为肚子里有蛔虫,该打虫了?相信这也是很多宝妈宝爸的困惑,今天湖南省直中医医院就来和我们聊聊“咯吱咯吱”——磨牙症。什么原因引起磨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