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是“石矶”,一会是“白骨夫人”,琼英母亲到底是何方神圣?

2024年01月26日19:31:50 育儿 3043

嗨!大家好!我是虫子天下,关注我,持续更新更多关于文学故事的点评!

在小说《水浒传》里,琼英作为一名女将,虽然也有梦中学会武艺,并且在梦中见到没羽箭张清的故事,但是说到底,琼英在小说当中就是一个普通的凡人。那么既然她是凡人,她的父亲和母亲,肯定也是凡人。

但是,就在小说中,关于琼英母亲的描写,却出现了这样的事情,那就是一会是“石矶”,一会是“白骨夫人”。

按照书中的说法,差不多在琼英十岁左右的时候,她的母亲就去世了。而再次出现关于她母亲的故事的时候,琼英已经长大了。

按理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琼英的母亲,早就成为一堆白骨了。

一会是“石矶”,一会是“白骨夫人”,琼英母亲到底是何方神圣? - 天天要闻

但是,在书中却先出现了类似“石矶”的事情,接着就又出现了“白骨夫人”的事情。

先来说下“石矶”的事情。

大家都知道,在神话小说《封神演义》当中就有关于石矶的描写,那就是一个石头成精的故事。而在小说《水浒传》里,也出现了琼英的母亲在去世多年之后,显现出“石矶”的模样!

对此,书中是这么写的:

部下军士向山冈下指道:“此处有块美石,白赛霜雪,一毫瑕疵儿也没有。土人欲采取他,却被一声霹雳,把几个采石的惊死,半晌方醒。因此人都啮指相戒,不敢近他。”叶清听说,同军士到冈下看时,众人发声喊,都叫道:“奇怪!适才兀是一块白石,却怎么就变做一个妇人的尸骸!”

上面所出现的那块美丽的石头,就是琼英母亲的尸骨。这块美丽的石头,在没有遇到琼英的恩人叶清之前,不管是谁靠近,都会被雷击中,就算不死,也会吓个半死。

这至少说明,这块“石矶”,是有法术护体的。

一会是“石矶”,一会是“白骨夫人”,琼英母亲到底是何方神圣? - 天天要闻

再来说下“白骨夫人”的事情。

大家所知道的“白骨夫人”,估计是在小说《西游记》当中吧!那里的白骨夫人,是个很厉害的妖怪,差一点连孙悟空都拿她没办法。

而在小说《水浒传》里,琼英的母亲,似乎也是这样的“白骨夫人”。

因为在过了那么多年之后,当叶清再次遇到琼英母亲的尸骨的时候,呈现在叶清面前的,就是一堆白骨,而不是什么石头。

但关键的问题是,当叶清含泪掩埋了琼英母亲的尸骨之后,所谓的“白骨夫人”不见了,又变成了“石矶”!

对此,书中是这么写的:

叶清听罢,把那无穷的眼泪都落在肚里去了。便对军士说:“我也认得不错。却是我的旧邻宋老的女儿。”叶清令军士挑士埋掩。上前看时,仍旧是块白石。

一会是“石矶”,一会是“白骨夫人”,琼英母亲到底是何方神圣? - 天天要闻

那么,一会是“石矶”,一会是“白骨夫人”,琼英母亲到底是何方神圣?

从琼英能够拥有那些神奇的经历来看,虽然琼英最终被证实只是一个普通的凡人,但是从神仙都能出面传授琼英武艺这件事来看,琼英母亲的身份,绝对不简单。

于是,虫子天下便大胆的猜测,既然书中能出现像九天玄女和后土之神这样的神仙,那么琼英的母亲估计也是一位神仙下凡,所以当琼英母亲的尸骨是个“石矶”的时候,才能用天雷打击那些不该来的人。

你们觉得,虫子天下说得对吗?如果不对,你认为是什么情况呢?

下一期,虫子天下想和大家继续聊聊《水浒传》关于宋江的故事!欢迎关注虫子天下,看更多文学故事点评!

育儿分类资讯推荐

不喜欢出门,可以一整天在家里的,多半是这3种人 - 天天要闻

不喜欢出门,可以一整天在家里的,多半是这3种人

有些人忙碌起来,仿佛永不停歇的陀螺,可以一月甚至几月都无暇休息;而有些人一旦闲下来,便仿佛与世隔绝,可以很长时间都不踏出家门一步。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的人呢?他们一旦有了闲暇时光,便不喜欢出门,不愿意参与社交活动,宁愿一整天都待在家里。其实,他们大多属于
清明节,致远在天堂的亲人! - 天天要闻

清明节,致远在天堂的亲人!

人间四月,正值芳菲盛放之际,清明悄然而至,家家户户焚香祭祖,缅怀先人。在这特殊的日子里,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淡淡的哀愁与无尽的思念。天堂的亲人啊,你们在那遥远的地方,是否一切安好,是否也能感受到这份跨越时空的牵挂?
记住了:狗永远喂不饱,人永远讨不好! - 天天要闻

记住了:狗永远喂不饱,人永远讨不好!

狗实在喂不饱啊,人实在是讨不好啊!给得再多,它都能帮你一口吞掉,越是去讨好,就越是蹬鼻子上脸。一步一步地,哪一天喂少了,还反咬你一口,哪一天你的所有讨好让步就成为了理所当然的了!
三月初六发财日:食三宝纳财,行一善积福,避一忌守运 - 天天要闻

三月初六发财日:食三宝纳财,行一善积福,避一忌守运

亲爱的宝子们,来吧!美食不会辜负你!晨起推窗,见庭前桃李初绽,方知今日已是农历三月初六。古书《岁时广记》有载:“三月初六,天地交泰,万物生发,乃纳福聚财之日。”这一日,民间称为“发财日”,承载着人们对富足生活的朴素向往。作为美食与传统的虔诚信徒,我愿以舌尖为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