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麒麟妈妈。一个努力码字+带娃的双胞胎全职妈妈。
前两天,我带我家七七、一一去朋友家玩。途中,我俩带着仨孩子去坐摇摇车,在游玩间隙,朋友突然问我:“你有没有想过怎么培养孩子的金钱观?怎么告诉孩子这东西太贵了买不起?”
“金钱观?咱们这三个孩子才两岁多,连100都不会数,跟他们说东西贵了,花钱金钱观多?”我有些诧异:“这太深奥了吧?”
一聊起来才了解到,原来在朋友家楼下的广场上,每天晚上都会有一辆电动火车开来开去,10元钱坐一次。一开始,朋友会带着孩子去坐着玩玩,可没想到孩子逐渐养成了习惯,甚至只要听到电动火车的声音,就会拉着她下楼去坐小火车。虽然朋友利用转移注意力、告诉孩子外面有病毒等方法“阻止”孩子坐小火车,但都收效甚微。
后来,朋友实在没辙,跟孩子说起了:“爸爸挣钱不容易,不能乱花钱哦!”结果孩子反而发起了脾气。让人更加郁闷和苦恼。
听了朋友的话,我想,她遇到的“苦恼”并不是如何向一个两岁多的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而是怎么让孩子认同自己的“消费观”。
认知不同,接受的东西也就不一样
类似于这样的事情,其实在我们成年人与成年人世界里也存在。
就像咱们花几百上千买了点护肤品,婆婆妈妈知道了也许就会说:不就是个擦脸的,买那么贵干啥?不知道节约点过日子吗?
你和她讲这面霜有哪些成分,能如何保湿、抗皱、延缓衰老……压根没用!说不定她还会怼你一句:”那你这抹了半天,也没见有啥变化啊!”这就是认知和消费观的不同。
这事儿运用到孩子身上也是如此。在我们的认知里,我们已经知道了比电动车、比玩具更有趣、更有价值的事情,也知道”钱要用在刀刃上“,所以,看起来让孩子没有任何价值增长的花销,长期下来成为了父母眼中的一种“低级快乐”,是很不值得的。但如果孩子坐的电动小火车有英文音乐,孩子能够跟着它每天学习(准确地说是学会)一首英文歌,甚至激发出巨大的对能力、学习方面的兴趣等,或许这10元的花销又变得特别值得了——所以,并不是每天花10元钱坐电动小火车”太贵了“,而是这事儿在咱们大人眼中并不值得。
正因如此,和孩子讲:
爸爸妈妈挣钱不容易”
“你要体谅父母的辛苦”
“这个玩具,家里已经有了,你不能再要了”
或许作用并不大——毕竟”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但如果我们去思考:为啥孩子对这个东西特别感兴趣?我该怎么把孩子对这个东西的兴趣转移出来?怎么让孩子认同我的“消费观”?或许就会更好的答案。
让孩子多一些同龄的玩伴,转移对玩具的注意力
上个月,我单独带一一去上海检查身体,七七和爸爸在家里,俩孩子不在一起就明显察觉出了“孤独感”——七七无时无刻就缠着他爸打乒乓球,而一一在上海时,除了在外面跑外,只要一回到民宿屋里就对我说:“妈妈,我要回家,我要找哥哥打羽毛球。”
或许,这样的“孤独时刻”对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来说会更加明显。两、三岁的年纪,已经开始有了社交的需求——就像我前段时间看的《认同自己》一书里写的,一个人渴望被集体、被他人认同和欢迎是一种本能。这是原始社会时代必须让部落接纳自己,才能保证生存下来的一种天然属性。所以,当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时,他一方面通过各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另一方面又特别渴望同龄人的相处,哪怕这种相处是充满“争执”和“打闹”的。
当孩子在这方面没有获得满足时,或许他就需要另一方面的补足:例如不停地缠着妈妈、去玩(买)某个玩具(特别是想出去玩)。出去,或者在孩子的潜意识里意味着“得到新乐趣”的机会,而玩电动车成为了绝佳的“借口”,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一种“习惯”。
所以,咱们不妨让孩子多去外面玩,邀请同年龄段的孩子定期到家里来玩,让他和同龄人一起释放能量,减少“孤独感”,慢慢让他把对物的注意力转移到人上面来,这样就会减少对玩具、对其他游乐设施的注意力。
将选择权交给孩子,让孩子决定玩的时间
那么,如果遇到孩子喜欢在商场里重复玩一件玩具,该怎么办呢?之前我是“气急败坏”地拼命把孩子抱离那个场所,但效果并不好:俩孩子会不停地闹脾气、哭闹。
对此,“知心姐姐”卢勤老师相关的建议——如果孩子特别想要一个东西时,给他一个选择:今天咱们已经玩过这个东西了,你还想玩的话,明天玩的机会就没有了。你自己选——把选择权交给孩子。
这个方法真的很好用。比如我家俩孩子有一段时间很喜欢玩摇摇车,我要么会跟他俩说:今天的钱只能坐摇摇车或者只能买牛奶,你俩选一个;或者按卢勤老师的方式让孩子选择“今天玩”或是“明天玩”,他俩反而会选择你所希望的结果。
培养孩子一项长期有意义的兴趣
当然了,我认为既然觉得“玩电动车”、不停地“买同样的玩具”没意义,那我们不妨就培养孩子一项长期“有意义”的活动。像我家七七、一一和我们一起去钓过一次鱼之后,就对这件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也会通过短视频、电视节目和周末定期带他俩去钓鱼的方式来了解和坚持这件事。
于是,当他俩想要一个重复性的玩具或者娱乐项目时,我会说:“咱们不是过两天要去钓鱼吗?这钱得存起来买鱼漂和鱼饵,不然鱼没吃的,肯定不上钩!”他俩也会“万事以钓鱼为重”。 #家长百问百答#
让孩子有正确的“金钱观”,并不是不为孩子花钱,而是让孩子认同自己的“消费观”。或许我们没有特别必要告诉孩子家里的经济好坏,对于低幼龄的孩子来说,也不一定要强化父母挣钱的不易,但通过一些小心思让孩子了解东西的“价值”,并认同自己的“消费观”却很有必要!
【麒麟妈妈:曾在胎停路上挣扎了7年的85后,有丰富的胎停就医经验,教过书,写过文。现在陪伴双胞胎男宝七七、一一成长,定期与你分享情感、育儿生活中的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