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留言问:我家的孩子已经有讨好型人格的倾向了怎么办?
今天,我将就此问题为各位家长进行解答。
在上次的文章中,我们提到了容易导致讨好型人格的几种教育模式:
1、家长不仅不夸奖孩子,还经常否定他
2、家长过度要求孩子要懂事听话,忽略他的感受
3、家长很少陪伴孩子,时常让他感觉到孤独
4、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高,总是对他不满意
这4种模式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没有考虑孩子的需求。
当孩子的需求总是被家长或者外界忽视,他便会想尽办法“自取”。
然而,孩子的世界非常单纯,他并不会使用任何手段来得到自己想要的。他只能扮演乖小孩,以“讨好”的方式,来取得周围人的关注。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要尽量避免上面的几种模式。
其实,避免孩子成为“讨好型人格”,那么就要注意培养孩子自信和自爱的能力。
第一,经常鼓励孩子,让他懂得人不是完美的,所以不要在乎别人的评价。
讨好型的孩子通常非常在意别人的评价。
知名作家蒋方舟曾经就备受“讨好型人格”的困扰,她总是无法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也不敢拒绝别人的需求,只因她十分在意自己在别人口中的评价。
然而,我们都知道,十个人有十种评价,我们不可能满足每个人的要求。
况且,完美本来就不存在,所以有缺点是很正常的事情。
家长可以陪伴孩子看一些相关的绘本或者名人的事迹,告诉孩子,就算是非常优秀的人,也有缺点,也会犯错。
所以,接纳自己,比追求完美的自己更重要。
第二,讨好别人可能得不到回报,但是爱自己却能收获更多幸福。
很多孩子经常将乐于助人和讨好别人的概念混淆,所以往往会对周围的人“过度付出”。
比如,之前有一位家长跟我讲,说她家孩子今年上小学,特别喜欢帮助别的同学。
但是这种帮助,让家长觉得有些过度了。孩子经常拿着自己的零花钱,给同学买雪糕、巧克力之类的零食。
有的时候,哪怕孩子自己不吃早饭,也要给同学带好吃的。
我告诉这位家长,不要让孩子把过度付出当作是乐于助人,帮助别人是要有底线的,如果超过了自己的能力范围,那么一定会感到不舒服。
所以,与其对别人付出,不如好好爱自己。
其实,想要改善“讨好型人格”,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孩子学会说“不”。
家长可以这么跟孩子说:
“当别的小朋友找你帮忙的时候,如果你也爱莫能助,不要逞强,学会说不;
当别人要求你做你不愿意做的事情时,你要勇敢地说不;
如果有人说你不是一个好孩子,你可以在心里说不,因为没有人是完美的;
心情不好的时候,如果别人,甚至家长批评你,你不要接受,要说不,因为负面情绪就像小怪兽,“不”就是杀死它的武器。”
其实讨好型人格的孩子并不是很难改变,家长只需要在生活中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
如果孩子已经出现讨好行为,那么家长需要告诉他这样做的危害是什么。
讨好型的孩子无非是想要得到周围所有人的认可,那么家长委婉地告诉孩子,得到别人的认可不重要,自己接纳自己才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