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宠坏有10个特征,爸妈该怎么做?

2020年01月10日01:16:06 育儿 1259

孩子有没有被宠坏是很难界定的,可以通过孩子长大以后有以下6项人格特质:

1.被宠坏的孩子,长大后,不能接受批评;

2.被宠坏的孩子,长大后,比较依赖,依赖父母,依赖别人;

3.被宠坏的孩子,长大后不能独立生活,生活自理有很大问题;

4.被宠坏的孩子,长大后,容易放弃;

5.被宠坏的孩子,长大后,被宠坏抗压性比较低;

6.宠坏的孩子,长大后,不主动,认为别人帮他理所当然。

孩子被宠坏有10个特征,爸妈该怎么做? - 天天要闻

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小心孩子被宠坏的十大特征:

1.生气时交换条件才善罢甘休。

2.生活里面有很多事都要别人帮助做。

3.不懂得分寸,不知道看场合,没大没小没礼貌。

4.没有3C拿出来就不听话。

5.不如意就动手打人,打爷爷奶奶,甚至打爸爸妈妈,在学校不敢,在家就很敢。

6.不认错很爱辩解,都不是他错。

7.很挑剔,什么都要别人顺着他。

8.很自我,都不管团体里面有其他人。

9.推卸责任,很被动。

10.不懂感恩,不懂感谢,很不满足。

孩子被宠坏有10个特征,爸妈该怎么做? - 天天要闻

观察下孩子有没有这些行为,如果有,爸爸妈妈不知道怎么处理,日久了,孩子性格就形成了。那爸爸妈妈该怎么做?

1.不要以孩子的意见为意见。一个三岁以上的孩子,他想吃很多东西,想要很多玩具,要培养孩子以家为单位,你可不可以给我呢,可不可以的等我忙完,三岁以上是分水岭,三岁以上因果关系他会发现,如果是以他为中心的教养,他会发现并要利用。

2.孩子自己能做的事,不要帮助他,让他独立完成,不然会让孩子发现只要他哭一下就有了,说一下就有了。那个年纪能做的,就要让他做,爸爸妈妈实在不能狠心让他自己完成,也要跟他商量,讨论。不要马上帮。才是民主式的教养,才是训练独立的开始。爸爸妈妈改变了,孩子才会改变。

3.孩子不能做的事,一定要严肃的告诉他。比如打爸爸妈妈,打爷爷奶奶,一定要严肃,认真跟他说,绝对不能做。让孩子认错。

4.要让孩子养成说谢谢的习惯,他会说谢谢,是他珍惜的开始,懂得感恩的开始。

孩子被宠坏有10个特征,爸妈该怎么做? - 天天要闻

5.不要孩子不要轻易达到目标,比如孩子要买战斗陀螺,拼图等,要通过存钱方式买,或者买了这个就不能买另一件东西,或者过很久才能买一次。孩子乱丢东西,跟他很容易得到有关。

6.给孩子做要负责的事。找事情给他负责。如果你的孩子是3岁,那么有他3岁可以负责的事情;如果是6岁,有他6岁可以负责的事情,如果上小学,有上小学可以负责的事情。

看起来简单,能抓住细节,孩子会改变一点。

育儿分类资讯推荐

50岁后才懂得,父母适度引导的价值,超出想象 - 天天要闻

50岁后才懂得,父母适度引导的价值,超出想象

年少不懂事,老来才知其中味。岁月沉淀,我们能看清世事;人生有波折,我们更懂亲情;阅历多了,我们才体会到父母引导的意义。古人说:“养不教,父之过。”父母适度引导,是我们人生路上最宝贵的东西,能让我们在岁月长河里稳稳地走。50岁后才懂得,父母适
父母成了“儿童经纪人”?“亲子流量”账号营销乱象频出 - 天天要闻

父母成了“儿童经纪人”?“亲子流量”账号营销乱象频出

原标题:“晒”娃变“啃”娃?“亲子流量”账号营销乱象调查哭闹打架、暴饮暴食、测评成年人化妆品、模仿奇怪行为……半月谈记者发现,多个社交平台上的亲子账号虽流量火爆、吸粉众多,但其发布的短视频引发争议。一些“亲子流量”账号已从记录孩子成长异化为制造营销“商机”。用小孩哭闹打架来“吸睛”?“试一款不脱妆的...
儿子一句“吃了药喝啤酒”,妈妈一直记心里救了他一命 - 天天要闻

儿子一句“吃了药喝啤酒”,妈妈一直记心里救了他一命

人们常说的“头孢配酒,说走就走”不可轻视。近日,重庆市渝北区公安、消防、卫生部门联合,成功将一名酒后服用感冒药陷入昏迷的年轻男子从死亡线上拉回。“我联系不上儿子了,他现在有可能很危险!”5月14日,渝北公安悦来派出所接到一位母亲的求助。原来,市民代女士与独居的儿子刘某失联已近10小时,没有儿子的消息,心...
《是女儿是妈妈》:李嘉格的“婆妈”困局 - 天天要闻

《是女儿是妈妈》:李嘉格的“婆妈”困局

看《是女儿是妈妈》,还蛮心疼李嘉格的。 我都有点担心她的精神状态了,长期处于如此复杂难解的情感关系中,自己暴饮暴食很容易情绪崩溃,也会影响到她自己的身体,严重的精神内耗,更会危及到她自己跟....
湘潭“三网联动”筑牢母婴安全生命线 - 天天要闻

湘潭“三网联动”筑牢母婴安全生命线

视频监控截图。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杨莉莎 通讯员 苏艳敏 湘潭报道“医生,医生!我老婆要生了!”5月4日11时44分,湘潭市妇幼保健院绿色通道传来急促呼喊,孕38周+2天的尹女士被丈夫搀扶着踉跄入院。当转运床刚抵达妇产科急诊室,新生儿的小脑袋已完全娩出。“就地接生!”医护人员瞬间启动“快进模式”,消毒铺巾、托举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