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妈宝”就是“熊孩子”!管孩子的尺度在哪里?| 全国家庭教育公益论坛逐字稿

2022年07月14日20:35:37 育儿 1736

本文整理自社会心理学博士,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贺岭峰老师;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博士陆小英老师、中国梦·SPEC爱心传播工程公益讲师团专家在2022全国家庭教育与家庭心理建设论坛做的《亲子养育中的“管”与“不管”》论坛内容,版权所有,严禁摘抄、转载,侵权必究!

人们常说,在教育中要懂得“放手”。在教育中,有哪些方面应当“放手”,又有哪些方面不可以“放手”?

贺岭峰老师:

提到“放手”,我认为家长应从三方面做起:放开抓住孩子的手;放开强迫孩子的手;放开拖拽孩子的手。下面,我来为大家展开介绍。

首先,家长们普遍存在一种忧虑,担心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摔跤,或是走入歧途。所以,许多家长会凭借自身经验的积累,按照自己的意愿规划孩子的成长,将孩子“抓在手里”。我认为,家长应当尊重孩子的意愿,给予一定的自由,放开抓住孩子的手。

其次,许多家长为了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会为他们报许多辅导班、兴趣班,不顾孩子自己的喜好。在孩子表现出抗拒时,有很多家长会采取比较强硬的手段强迫孩子参与。家长应当松开强迫孩子的手,让孩子可以有所选择。

第三,当孩子提出一些请求时,很多家长会以各种理由拒绝。比如孩子提出想出去玩,一些家长会以学习为由拒绝。在我看来,家长应当适当放开拖拽孩子的手,让孩子可以做想做的事。

与应当“放手”相对,在以下三方面,家长坚决不可以“放手”:托举孩子的手;引领孩子的手;牵着孩子的手。

家是每一个孩子的港湾,家长应当为孩子打造安全、温暖的家庭氛围,让家庭成为孩子坚实的后盾。所以,家长坚决不能放开托举孩子的手,让家庭成为危险、冰冷的泥淖。

家长不仅要为孩子营造和谐的氛围,还要设立规则与边界。引领孩子的手是指家长应当引导孩子在边界以内成长。一旦孩子出现逾矩的倾向,家长需要尽快觉察和干预,避免孩子“出圈”。

维系家庭的过程中,亲子关系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家长与孩子之间,是延续半生的缘分。好的亲子关系当中,家长与孩子以最为亲近的血缘关系为纽带,相互守望,不可轻易断绝。不论孩子成长到怎样的境地,都要彼此联系,相互记挂,为对方承担相应的责任。所以,牵着孩子的手不能放开。

不是“妈宝”就是“熊孩子”!管孩子的尺度在哪里?| 全国家庭教育公益论坛逐字稿 - 天天要闻

王纪琼老师:

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特点,“放手”与否是动态的过程,取决于家长的知识和思想,没有严格标准。

对于“放手”与否这一问题,有着科学、完整、系统化思想的家长,能够根据孩子的特点灵活变通,缺乏相应知识的家长则会表现得束手无策。所以,我想为广大家长提出三个建议:做一个科学的家长;建立心理边界;尊重孩子的意愿。

我的主张是心理学生活化。对应我在前面提出的建议,想要在教育中游刃有余,家长首先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素质水平。孩子被家长创造出来,在家长的养育之下成长。作为养育者、教育者、陪伴者,家长应当努力成为一名科学的家长。

中国家长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心理边界模糊,经常越界,出现“大事指导不了,小事斤斤计较”的局面。所以家长应当努力建立自己的心理边界,从而和孩子保持更加稳定、和谐的亲子关系,为孩子提供适宜、适度的帮助。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家长应当注重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和不良习惯的调整,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方面。除此之外,家长还应当尊重孩子的习惯。

以扔垃圾为例,当面前有两个垃圾桶时,年龄较小的孩子可能会采用念口诀,点兵点将的方式做出选择,此时,有些家长就会催促孩子,表达出不耐烦的情绪。当家长不尊重孩子的习惯,孩子就可能感到不被理解,不被接纳,进而影响亲子关系。

陆小英老师:

我的孩子现在正值青春期,所以我对于这一问题有着非常深刻的思考。研究表明,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家长将面临为人父母历程中最为艰难的阶段。提到“放手”这一话题,从心理学专业的角度溯源,它涉及教育方式等方面。

当前时代中,“00后”、“10后”们,在“爱与自由”这一口号中长大,获得了来自家长的爱和足够的自由。但家长在给予孩子自由的同时,也相应地缺失了一部分对孩子的要求。1978年,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德提出了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要求性和反应性。

要求性指家长要为孩子的行为设立准则和边界。反应性是指,家长需要尽自己的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包括物质需求、心理需求、情感需求等等。

作为父母,抚育孩子的过程实质上是在履行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最终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法的、优秀的公民。从这个终极目标出发,“放手”是指,让孩子在羽翼丰满之时,回归社会中去。

研究表明,和其它哺乳类动物相比,人类对抚养者的依附期更加漫长,有13~25年之久。在依附期的不同阶段,儿童会提出不同的需求。家长可以根据孩子不同发展阶段之下的需求灵活应对,决定是否“放手”,把握“放手”的程度。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随着教育“内卷”的现象愈发严重,接受新时代教育的“80、90后”年轻父母被铺天盖地的育儿书籍侵袭,被灌输要做“完美妈妈”的观念。在这一过程中,很多妈妈会觉得,自己家有一位“云配偶,猪队友”。这是因为,很多家长在无形当中将社会对于父母的完美决策期望,施加到了自己身上,使得家长在养育的过程中将孩子过度卷入,出现贺老师所提到的边界模糊问题。

在“放手”的过程中,家长应当考虑以下几点:关注孩子的需求;审视自身作为父母的能力高低;评估过度卷入的后果。基于此,”放手“这一话题在现实层面似乎只是操作性概念。事实上,我认为这一话题更像是哲学层面中的一种反思,也是难点所在。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责任、抚育和关爱是不变的主题。但是,家长对孩子的爱,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王老师提到的习惯,应当在孩子6岁以前着重培养,在坚守住对孩子的爱的前提之下,对孩子提出适度的要求。

心理学领域中的许多研究都在表明一个观点:为孩子设立的规则要适度。当家长要求过高,孩子难以达成,将会对亲子关系造成很大的损害。在我自己的家庭中,我并没有给孩子提太多要求,甚至可以在家中表达自己的无力感,宣泄不良情绪。但我为我的家庭设置了一条底线:保障自身的健康与安全。不能对自己的身体造成伤害,避免处于不安全的环境当中。

不是“妈宝”就是“熊孩子”!管孩子的尺度在哪里?| 全国家庭教育公益论坛逐字稿 - 天天要闻

主持人:

贺老师提到了爱与自由,请问三位老师如何理解这个话题?

贺岭峰老师:

教育最重要的两大功能是启智和劝善。启智,就是启发智慧,让孩子学会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用人类累积的智慧看世界。劝善,就是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成为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都有帮助的人。

在实际操作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分别执行这两个功能。学校教育通过语数英、物化生等不同学科的教学,教会孩子站在人类历史和知识沉淀的基础上更好地认识世界。家庭教育则要引导孩子正确处理与世界的关系。

人生活在三重环境当中:物境;人境;我境。物境是人生存的物理环境,要求人能够处理好自身与时代、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人境是由他人和社会组成的人际环境,要求我们学会和不同的人相处、合作、竞争,获得自己的成就感。我境是个人的内在环境,要求我们处理好和自己之间的关系。

回到”爱与自由“这一话题,结合上述三重环境,我认为爱是指我们对这个世界、这个时代和国家自然的爱,也是对他人、社会的爱,同样是对自己的身体、名声、心理状态的爱。爱是三重境界的本色,作为”劝善“的主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那么,自由是什么?人是有自主意识的个体,有着使命、责任和价值追求。自由是在世界中驰骋,是绽放生命的手段。

所以,爱是关系的处理,自由是生命的升华,我们应在家庭教育中获得爱的能力,在学校教育中获取自由的武器,二者缺一不可。

王纪琼老师:

有一首经典的歌曲名为《爱的奉献》,家喻户晓,但我认为,爱不是一种奉献,而是以对方接受到为标准的表达。爱应当以交流为地基,通过适宜的手段表达。当爱出现偏差,给予对方的将是误解甚至伤害。这就像我喜欢吃面条,但你要给我英国大厨烹饪的牛排。哪怕牛排再优质,也不是我喜欢的,反而是普通的面条更符合我的口味。如果你仍强迫我吃牛排,我会感到很不舒服,这就是爱的错误表达。

结合我的经验,我总结出了五个步骤来进行爱的交流,也经常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关注情绪;关心对方的生活;联结情绪,拉近距离;给予支持;展望未来。以和放学回家的孩子交流为例,这五个步骤分别表现为:你回来了,今天高兴吗?今天在学校有没有发生什么事?你有没有什么事想和我分享?我可以帮助你什么?周末你想怎样安排?

很多人不能理解“野兽配美女”,认为他们很不相配。但是两人彼此之间有爱意涌动,他们通过交流建立起了爱的关系,这是旁人所不能体会,也不能评价的。不论是对待另一半,还是对待孩子,我认为学会交流一定是表达爱的重要前提。

谈到自由,我不由得想起儿时父母对我的教诲:在纪律范围内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站在历史的高度来看,我们可以发现,规则并不是对自由的束缚,而是保障。我们用肉眼看到的太阳和月亮一样大,但实际上两个星球相差很大。视觉会限制我们认识事物的真相。规则为我们设立了真与假、对与错的标杆,为和谐社会搭建起框架。作为人在社会中行走,在家庭里生活,在学校中学习,要遵守规则,也要让孩子遵守规则,让孩子知道,公民要遵守党纪国法,爱人要忠诚于自己另一半,家庭成员要承担家庭的责任。

电影《蜘蛛侠》中有一句台词,“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能力大的人,就要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为社会做出贡献,能力小的人就要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即便一个人没有任何能力,也至少可以做到不破坏规则,不对社会造成危害。在规则以内实现真正的自由。

不是“妈宝”就是“熊孩子”!管孩子的尺度在哪里?| 全国家庭教育公益论坛逐字稿 - 天天要闻

陆小英老师:

我们都听过一句话,“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话反映出,中国传统教育观念中主张父母对孩子的宣泄权。新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对旧传统的革新,当前人们呼吁转变养育观念,舍弃棍棒,给予孩子爱和自由。

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在孩子尚无辨析能力之时,家长应当给予孩子科学的爱。将家长的爱比作一碗鸡汤,当孩子需要鸡汤的时候,家长该做的就是判断这碗鸡汤是否有毒,保障孩子喝到的无毒的鸡汤。从家长的角度出发,在给予爱的时候,家长最首要的考量并不是自己的爱如何促进孩子的发展,而是要保证这份爱没有“毒”掺杂其中。

其次,家长应当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在不同阶段,以适合孩子的途径和方式表情达意,保障孩子可以实际地接收到来自父母的爱。

受文化影响,中国人普遍不擅长以“我爱你”这样的字眼直白地表达爱意。在我小的时候,如果我向妈妈说一句“我爱你”,我和妈妈都会感到面红耳赤,妈妈还会觉得很突然。现在,我会经常对我的孩子表达他对我的重要性,表达我对他的爱,让孩子能直接地接收到我表露出的爱意。

家长们普遍存在一个问题:以给予爱为出发点,行剥夺爱之事。相信很多家长都说过类似的话“你如果不乖,你的考试没有考到100分,没有考第一名,我就不喜欢你了。”此时,家长非但没有付出爱,反而将爱从孩子身上剥离。所以我们要用合适的方法,以发展规律为参照,给予孩子科学的爱。

提到自由,我想起某款APP的slogan:自律才会自由。我并不是非常赞同这一口号,因为我觉得,只有在极度放纵的情况之下,身体和灵魂才是完全自由的,但这只是理想化的状态。王老师在前文中为自由提出了一大前提:遵守规则和纪律。在我看来,孩子还要有“小自由”、“大自由”的概念。

以孩子做作业为例,家长要让孩子明白,如果自己今天看了太久的电视,导致作业没有完成,孩子看似得到了小自由,但是这样的小自由累积起来,会导致他失去未来在专业选择方面的大自由。所以我们要以毕生发展的视角来审视和评估当下的行为。

从家长的角度出发,鲍姆林德的理论(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反应性和要求性)仍然适用。反应性包含了父母对孩子的接纳程度和对需求的敏感程度。研究证实,这两项指标对于亲子关系质量的影响非常重大。后续有研究者以洞察力(insight)来描述这两项指标,父母通过对自身洞察力的判断,评估自己是否具备给予孩子爱与自由的能力。

心理学家Lamb提出了父亲参与概念(父亲对于儿童教育的参与)的模型,将父亲参与划分为三类:投入、可接近和责任。投入可以理解为父亲直接参与照料,与孩子互动的程度,强调亲子交互的质量。可接近是指,父亲需要对孩子的需求给予及时、积极的回应。责任是指,父亲应当恪尽职守,履行责任。我认为,以上三维度应当成为父母成长的目标,只有拥有这三方面的能力,才可以给予孩子充分的爱与自由。

整理人/Katerina.R

审/泉铭 晨迎

(陆老师、王老师部分未及专家本人审核)

编/晨迎

育儿分类资讯推荐

教育孩子最省心有效的方法,就是“口头”和“体罚”结合在一起 - 天天要闻

教育孩子最省心有效的方法,就是“口头”和“体罚”结合在一起

文/兰妈谈育儿周末和一个朋友聊天时,他告诉我:“教育孩子从古至今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体罚,就像吃饭这个问题一样,你给孩子规定个吃饭时间、吃饭地点,吃饭的时候不能离开餐桌,离开了就不能再回去继续吃,有了这样的规定,孩子不要三天时间就能纠正不好
2024青岛武术夏令营震撼来袭:让孩子们都勇敢成长、智慧绽放! - 天天要闻

2024青岛武术夏令营震撼来袭:让孩子们都勇敢成长、智慧绽放!

暑假即将来临,您是否还在为孩子的照看问题而烦恼?父母忙于工作,孩子无人照料;培训机构费用高昂,难以承受;托辅机构质量参差,难以抉择;孩子迷恋电子产品,难以自拔……这些问题是否让您感到无奈和焦虑?别再担心!让我们为您献上一个理想的解决方案——青岛晚报携手胶州市育才武术学校,隆重推出“武术夏令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