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担当和能力的养成


关于使命、担当和能力,不是由人来定的,而是由上天定的——有一套既定的系统与次序。怎样表明是天定的呢?

前期经过一些企业主走访活动,我们发现很多企业主缺乏某种能力和使命感,比方讲脏话、缺乏专业度、骄横冷漠、拒人于千里、不能让人愉悦或亲近,或者焦躁不安、爱挑刺、不听劝、易动怒,总而言之能量比较弱,众人不以为美。

本来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但自己能量弱而不到位,德性与担当的有限,别人也必然看为不美。

这不是我们单方面的评价,而是有一个共通的标准:看别人比自己强,看自己合乎中道


有一群人,如同道德经中“生之徒十之有三”的人,如同古卷中三分之一命定成为天选之人的、义人或称为义的、圣洁的,他们具备磐石般的品格,具备辨别、筛选或考核身边各样人等的能力,好像一名德位匹配、德高望重的评委,久经考验,不怕pk且有两把刷子。简言之,自带流量、自带背书、自带光芒与运营。

今天许多人很多时候或高看,或低看自己,不能做到看自己合乎中道,为什么?内心深处的力量驱动。

当人们缺乏求真之心或缺乏敬畏意识时,就没办法看自己合乎中道,除非致力于追求神圣自由之道,追求与至圣之道相连接。

换言之,很多人的使命是模糊的,活着的目标感与方向感也十分模糊,做着做着,做不下去了,或者赚得多,亏得也多;似乎能赚,也很会亏。为何?

发现其生命之中很多的杂质、污秽与不堪,需要被炼净。这显然不是上天赋予的。他们缺乏对良善美好的生活生产生态一体化的生活方式的认知与操练。

就其实质而言,他们真的还不太明白这里面,暗藏着一整套基于黑暗巴比伦国度的逻辑。他们的设计不是基于上天的筹算,他们对这时代的理解基本上停留在曾经年轻时候的读书年代。他们对个体存在意义与价值的思考与理解极其有限,不知天命,因此或凭运气,或纸醉金迷、声色犬马,或时常戴着假面具游走人生,以至于或许到了六七十岁时,才发现本该是耳顺和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年龄,却不曾耳顺,也不如四五十岁的人那样不惑、知天命。素质退化到如此地步,跟华夏先哲们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有了很大的反差。

还有一点补充。人们如何能常常与时俱进、看别人比自己强、看自己合乎中道?答案也是显而易见的:常常保持一颗单纯如孩童般的赤子之心,常常以平常心察看天意,就像稻盛和夫那样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换言之是否时常领受上天的启示,这是个很重要的标志。


如果一个人慢慢听不到内心发出的声音,也看不到上天透过异梦异象的带领,可能表明自己早已滑落于祂的旨意之外。

有一句话要谨记: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人的一生能否持守谦卑谨慎,这很关键。如果事未做成,就空喊口号,说自夸的嘲讽的话或闲话,这合适吗?

同时,如果一个人命定是做政委,做思想的价值传播的工作的,那么他或许在关键时候,可以拿出自己毕生所有,期待在要服侍的人身上,发生神迹奇事般的改变。但如果一个人物质上贫穷,精神上也贫乏,那他务必要深深回转,怎会混成这般模样?

这样类似的话题,曾多次有人问过年轻时的笔者,在多次别人不经意的灵魂深处的拷问、自己多次不断躬身自省,自身究竟犯了什么罪孽过犯的过程中,写下许多的文字,渐渐形成今天二十余本自编小册子。

究其实,当下很多人曾经很风光,但为什么在这时代渐渐落伍了?很多人大半生做了很多光辉灿烂的事,为什么在这时代黯然坠落,好像昨日星辰?

有生存危机的人们要反省,有没有曾经在丰收年月里充分预备,以至今天能供应给别人?

要反省,面向未来时空所需思想的粮食、文化的信心以及属天的筹算,究竟预备得如何了?这很关键,就像中国的谋士刘伯温、包括姜子牙袁天罡这些人,为何他们的预言穿越几千年依然能保留至今,同样,为什么犹太妥拉智慧能保存至今,这都值得我们留意。

大抵来说,有些人来到世间不是为吃喝享受,他们生活简朴,却一直致力于高品质的精神生活。如果执着于吃喝什么,时常为稻粮谋,表明生命还没达到某种境界——为了更高的呼召,解决这时代最关键、最难搞掂的难题,如教育、医疗、健康、养老的难题以及早期教育、婚恋的难题,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难题等等。

冬飚于2024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