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长行原创丨“线来线往”这个词儿(散文)

“线来线往”这个词儿

文/周长行


我孙女从微信群里发过来她刚刚完成的一篇作文,题目叫《在线》。其实,她的高中学习生活就是从“线上”开始的。由于疫情封控管理,她这个新生至今仍没有报到。都个把月了,上课下课还是宅家“在线”。“‘线’上的老师和同学好像正在上演一部虚拟的神话”,怪不得她就地取材写了篇《在线》,真实记录下她的体验和感受。

她写她的“在线”,我也想写写我的“在线”。一个“线上交换”似的写作。疫情还在封控,我的这篇小文也只能在线上传给她阅读。即使没有疫情,“线来线往”也已经成为我们的日常。

因此,“在线”能够成为一个中学生的作文,已无需大惊小怪。当下“在线读书”“在线办公”“在线购物”者比比皆是,正呈方兴未艾之势。只要疫情不绝,“在线”的种种新生事物还会像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

一个小小的病毒在“深化”“细化”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尽管这对于“不可一世威风八面”的人类挺讽刺,却也足够我们思考与玩味。

这让我想起了台风灾难。好玩的是它的许多命名,艾利啦,鸣蝉啦,山竹啦,梅花啦等等,一个比一个美丽动听。“华丽包装下的灾难”。这其中的道道,网上都有详细的说明,来个“在线阅读”定会真相大白。然而,新冠病毒的“台风现象”,并不在它的冠名上,而在于它带给我们的“在线生活”。世象冷暖都在“生活”里。可我们混来混去,居然被诡异的病毒逼到了“线”上。咦,我们“在线上”生活啦!看上去多么地惬意轻松,然而,它却是满世界的不能承受之重。这是众所周知的严峻现实:一“线”光明与命悬一“线”的“线上轶事”已在生活中轮番上演。

“在线”是有一些日子了,几乎没有谁能预期我们还要“在线”多久。专家们关于“学会与病毒共存”的提示,或许就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未来生活的常态?被我生造出来的“线来线往”这个词儿,说不定在将来某个时刻就会冲上热搜,纳入世界性的词典。若不信,咱们就走着瞧!

(速写于2022年10月9日)

【作者简介】周长行(男),著有长篇纪实文学《鹍鹏腾飞的地方》《大山的呼唤》《大京九解说词》《赵忠祥写真》《乔羽恋歌》《不醉不说乔羽的大河之恋》《伟大的我们》《大浪淘金》;中篇报告文学《岩石岁月》《悠悠玉兰情》《巷道雪洞》。作品曾获《解放军文艺》大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