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学时,家人共用一盏煤油灯。
那盏煤油灯是你姥爷做的,妈妈姊妹几个充满了好奇,围在你姥爷身边,盯着你姥爷的一举一动:你姥爷先找来一个大号的墨水瓶,灌进半瓶煤油,然后在那金属瓶盖中心钻个小圆孔,套上瓶子上拧紧,再用白铁皮卷成一根细管,穿进去一根棉纱芯,将细管插进瓶盖的圆孔里并插到瓶底,一盏煤油灯就做好了。
你五舅早已手上攥着火柴盒,此时会迫不及待擦亮火柴,点着煤油灯,弱小而温柔的光照亮了每个人的脸,笼上了一层红晕,大家都露出了微笑,你姥爷的笑里带有得意,孩子们的笑里流淌着惊喜。
每天晚上,直到家里伸手不见五指,你姥姥才舍得点起煤油灯,轻柔的灯光慢慢在屋子里铺开,家人分为三层,谁在哪一层,跟所干的活需要灯光强弱而定,最外层灯光最弱,你姥爷在剥麻;中间灯光尚可,你姥姥在纳鞋底;最里圈灯光最亮,是正在读书的孩子们在写作业。
妈妈每次写完作业,便拿出一本课外书,小心翼翼的凑在炕桌的一角,津津有味地读起来,心里有说不出的满足和幸福。
读初中时,有了属于自己的一盏煤油灯。
妈妈上初中时,你姥爷特意给妈妈做了一盏煤油灯,一个深绿色的小墨水瓶做灯身,白莹莹的白铁皮细管。整个灯看上去小巧玲珑、精巧别致,让人有说不出的喜欢。
妈妈上的是寄宿制学校,每个同学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盏煤油灯。
白天,所有的煤油灯都摆在教室的窗台上,大大小小,高高矮矮,颜色各异,像一排纪律严明的士兵,正在听候调遣,成为教室一道别样的风景。
晚自习,一盏盏煤油灯被主人带到了课桌上,先后点亮。远望,点点灯火,如豆、如星,一排排、一列列,温馨而壮观。近看,灯火可亲,悠悠地燃烧着,突突地跳动着,柔和的光打在书上,伴着“擦擦擦”的书写声,安静而幸福。
是啊,在那个电力缺乏的年代,我们经历了无数个挑灯夜战的寒窗苦读。
孩子,小小煤油灯,昏暗如豆的灯光,让妈妈怀念,怀念那一段朴素的为梦而博的幸福岁月。
现在的白炽灯、节能灯,灯火通明,亮如白昼,提醒我们去珍惜、去奋斗,日日有成长,年年胜过往,各自努力,顶峰相见。
网图,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