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新作|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图片

一个没有规矩的人,和一个不讲信用的人一样,都是既可怜又可耻。不守规矩的表现,就是随心所欲、任性妄为,从来不管规约良俗,而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心中并没有敬畏之意。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师长平日的教诲,能够让一个活泼好动、倔强淘气的小孩改变,使其明白尊师敬长、惜时节约的重要性,并在学业上、生活中处处认真学习。即使是再蠢笨无知的孩童,经过贤明师长的教导,也能逐渐摆脱愚昧,走向睿智成熟。


讲规矩、懂规则,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家庭的启发与熏陶。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刚出生时,就像是一张白纸,后来这张白纸涂满了什么颜色,折叠成什么形状,与父母、学校、社团、社会息息相关。在经过了种种渲染之后,有些纸张会成为精美的艺术品,而有些则被涂画得面目全非。


所谓的规矩是什么呢?实际上,广义的规矩指的是普遍的规约、习俗、法则、律令。比如,吃饭时长辈先动筷子晚辈才可以开始夹菜,早晚出门时要主动告知家人去向,外出购物结账时自觉排队,过马路时红灯行绿灯停。一个成年人,如果在长到18岁时还不懂这些道理,那他就属于缺乏常识、无视公约之人。


不管男女老少,年轻年长,守规矩讲信用,这是自古流传至今的道德传统,荀子在《劝学》中有言:“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由此可见,绳、砺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此外,孟子在《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中指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谓“规”、“矩”,原本是画圆、测量直线长短或角度的工具,后来引申为做事情的准则、法度。评判一个人是否知礼节、懂道理,人们常常采用是否“懂规矩”一词。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规矩一词的内涵和外延有所延伸。在学习上,其表现为刻苦学习、虚心求教;在生活中,其表现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工作中,其表现为爱岗敬业、诚信友善。根据不同环境下的具体要求去为人处世,才不会举棋不定、犯下大错。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即使是年纪很大的人,也要在守规矩、遵法度的条件下随心所欲。换句话说,人们可以获得法律、道德范围内最大程度的自由。


自由是非常可贵的,它往往站在规矩的对面。要想获得绝对的自由,就一定会破坏规矩法度,给自己惹来巨大的灾祸。往往在为非作歹、身陷囹圄之后,人们才会突然发现自由的可贵。可是,那时候通常悔之晚矣,再想遵纪守法、修身养德却已经来不及了。有的人因为漠视规矩,失去性命,家财耗尽,这不是十分可惜的吗?要是早日明白规矩的重要性,并时时践行它,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惨剧了。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过去的时光已经匆匆流逝不可回返,而未来的日子还没到来。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知道自己犯了错,是改正错误的第一步。能够从错误中吸取有益的经验教训,并下定决心从此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就能从一个行为放肆之人转变为一个言行谨慎之人。假以时日,那些错误的观念将被清楚殆尽,身正心明的行动也将得到巩固,以前似乎泯然众人的普通人,也有了创造精彩人生的新机会。


静处体悟,事上磨炼。没有人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懂、什么都会的,任何人都是通过一点点的学习而成长成才的。所以,不要笑话任何人,不要打击任何人,不要看清任何人,你今天认为贫穷落魄的平头百姓,他日很有可能一跃成为飞黄腾达的国家元首。遇到向你求指教、学礼仪、问问题的人,你不妨耐心地加以帮助和开导,就当做是积德行善,也为世界充满光明和温暖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常言道:“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只有自己先成为懂规矩、讲礼法的人,才有资格去帮助和教育别人。多多进行严格地自我审视和反省,将让我们改正很多缺点、恶习,成长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