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鲁北物产记(三)地瓜土豆续粮荒

地瓜土豆续粮荒

姜宝兵

深秋初冬,季节还没来得及交替,小城的大街小巷,就出现了许多烤地瓜的地瓜炉摊子。叫卖声此起彼伏,清冷的街头仿佛也被渲染得有声有色,每个角落似乎都溢着甜甜的烤地瓜的味道。每次路过烤地瓜的摊子,我总是无法抵挡住诱惑。循着香味过去,买上一个,迫不及待地撕下一块,热乎乎地咬上一口,温暖与香甜顺着舌尖直抵我的内心,慢慢勾起了我对童年的回忆。

秋季,收获的季节。每天下午下学了,我和伙伴们就会进田地,每天必去的。要么是用耙子搂树叶或草,冬天当柴禾烧;要么是割草喂兔子或猪;要么是搞复收,就是在收完的地瓜地里再挖一遍,捡拾地瓜喂猪,或是在花生地里一遍遍地翻来翻去的找上几粒漏网的花生果,或是捡拾棉花桃等等,反正每天必出去,出去必有收获,绝不会空着筐子回来。

那时尚小,不知大人的愁事,能和小伙伴们在广阔的田野里游荡,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而最乐在其中的,就是在野外焖地瓜了。三五个小伙伴连玩带干忙活了一阵子了,肚子开始“咕咕”叫了,回家也没啥好吃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我们最常干的就是焖地瓜了。

焖地瓜这活,看似简单,却也有些窍门。几个人先分好工。你找柴禾,我拣坷垃;这边垒塔的,那边挖地瓜的;张三用镰刀掏灶,李四用筐背柴,大家一起上手,没有一个闲着的。拣柴禾要先找软些的好点着的,如棒子皮、麦秸等,点着了,再续其它的就行了,如树叶了,花生秧了,棒子秸了,棉花秸了,等等,反正地里有的是柴禾,好烧;拣坷垃最好要找沙质的干坷拉,这种坷垃导热性能好,烧得快;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掏灶膛和垒塔了。

第一步是先找垄沟有斜坡的地,这好比盖房子选地址,上顶挖一个平底的小圆坑当做灶膛,斜面掏一个门用来烧柴禾。然后是打“地基”,也就是垒好第一层。这层的坷垃要用大的。如果没有斜坡的地方,还要平地垒起门来,找三块长条形的大坷垃,左右各一,上边压上一块,用手试一试,觉得牢靠了就可以了,接着就一层层地往上垒。

灶膛可大可小,灶膛大,垒的塔就要粗,也可以多放几块地瓜,视人的多少而定。因为塔是圆锥形的,一不小心很容易塌了,所以这也是一个技术活,一群小伙伴里总有一个是垒塔的高手,而这高手往往是我们的头儿,要不就特牛气。

这里也有一些小窍门:一是底层的坷垃要比上层的大,这样垒的塔才结实;二是垒时要尽量让每块坷垃互相“咬”着(就像盖房子垒砖墙时要错开,避免“直缝”一样)。越到上层,越要格外小心,否则很容易前功尽弃。最后收口时,往往要一只手在外,一只手在塔里小心翼翼才能完成。

垒完塔后,还要拣些小坷垃塞住坷垃缝,防止火苗外窜得太厉害,那样不利于将坷垃烧红。垒完塔了,点火烧土坷垃了,这里也有严格的操作要求。最关键的就是续柴禾要均匀,不能硬塞,否则很可能把塔捅毁。

烧塔一般要烧半个小时左右,当你发现塔由黑变红时,说明该朝塔里放地瓜了。先停火,然后找一块大坷垃把门堵住,并用土围严实。然后从塔顶轻轻捅开一个小窟窿,把拣好的地瓜一个个放进去,放二、三块地瓜,捅几块土坷垃下去,再放二、三块地瓜,再捅几块土坷垃。放完地瓜后就该砸塔封土了,一声令下,三五个伙伴用手将旁边的土拔拉到塔上,盖上厚厚一层,再一人一脚踩的实实的才算完事。

约摸一刻钟后,随着小伙伴们一声“噢,开灶了”,大家七手八脚地把土扒开,顿时,一股甜香醉倒了每一个人。我们流着口水,左右手倒换着烫手的地瓜,吹吹表皮的灰,就直接往嘴里送了。边说边笑边吃地瓜,开始胜利的大会餐,那场景,那滋味,令人终生难忘。

地瓜繁殖快、结实多、耐旱,生命力强,不需施肥,多么贫瘠的土地,都能结出果来。它的嫩叶嫩芽可当菜吃,藤蔓可做猪饲料,结好的地瓜可烤、可蒸、可晒,哪怕是地下的老藤蔓也能当作牛饲料。在农民的眼中地瓜全身都是宝啊!

在那个饥饿的年代,青黄不接的时候,地瓜、土豆就成了救命的主食。每到吃饭的时候,母亲就会煮上一大盆地瓜,一家人围在一起,就着咸菜吃。而土豆就是那个年代的主要菜肴。记忆中,母亲变着花样做菜,炒土豆丝炒土豆片凉拌土豆丝,油炸土豆条……

在那个物质贫困的年代,各式各样的土豆菜肴点缀了家里的餐桌,让我们单调的生活变得丰富起来。半夜饿了,母亲就会把事先埋在炉灰里的土豆翻出来给我们吃。滚烫的炉灰,正好用来煨土豆。扒掉外皮,土豆的香味就出来了。有的时候,我们还会把土豆切成片,放到炉盖上烤,烤土豆片是另一种风味了。

后来,生活条件渐渐好转了,土豆已经完成了它用来充饥的使命,但人们的生活依然离不开土豆,土豆依然是每家必备的菜肴,特别是冬天,每家都会贮藏一些土豆做为越冬的蔬菜。

地瓜、土豆,虽然其貌不扬,质朴无华,但在苦难的岁月中却承担了那么重要的使命。它虽然平凡,但在我的生命中却留下了厚重的恩情。进城很多年了,对于地瓜、土豆,我依然有种挥之不去的眷恋情结。

怀念地瓜、土豆,怀念那些有地瓜、土豆相伴的岁月,因为它不但让我度过了饥饿的岁月,更让我深深地懂得了感恩。

作者简介:姜宝兵,字剑梅,号剑梅楼主,清风堂主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德州市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德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禹城市作协理事,《禹城文学》编委。

作品《夜读鲁迅》荣获全国“与共和国同行 好书伴我成长”读书征文比赛二等奖,《从饮食变化看社会变迁》获建国六十周年国庆征文一等奖。《青青的梧桐树》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文艺作品三等奖。《和伟大祖国一起成长》获“福彩杯 我与新中国”有奖征文一等奖。《黄河故道怀古》在第四届中国夏津椹果诗歌(散文)大赛中荣获散文组优秀奖。《问道西柏坡》荣获“延安杯”中国最美游记作品奖。

博客 剑梅楼主http://blog.sina.com.cn/jianmeilouzhu

壹点号清风堂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