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之间,产生境界且并不需要投资就能获得

一块蒙尘的玻璃,一抹过去,光洁如新;一颗迷悟的心灵,一抹过去,明心见性。一抹之间,产生境界—并不需要投资就能获得。

抹去庸俗,体现品味;抹去冷漠,便是热情;抹去趋炎附势的奴性,让高雅显山露水;抹去踯躅彷徨,再懦弱的人也会变得执着。人身上要抹去的东西实在太多。

有的人常常对某某看不顺眼,常常苦恼自己的钱没有别人的多,常常对比自己的老婆不如别人的妻,常常怨天尤人痛苦不堪。他们太需要抹去积垢在自己大脑皮层的私怨和私欲了!

懂得了这个道理,一抹过去,就会“相逢一笑泯恩仇”;就会“不义富而且贵,于我于浮云”;就会“心底无私天地宽”;就会获得修身,体现美德和智慧,活出生活的快乐和做人的品质来。

不善抹去,就无法突破和提高。一位学者带着长年学无所进的苦恼来向南隐禅师问禅。南隐听了他的述说后,闷声不响地提起茶壶为他沏茶。茶水已经从杯子里溢了来了,可南隐还没有停。“大师,不要倒了!” 学者见状急道。这时,南隐对学者说:“你的头脑就像这只杯子,你不把它倒空,怎么还能装进去新的东西呢?”学者大悟。禅机如饮,一抹之间,便已赋予了生命有所作为的空间,提高的何止一个档次!

当官的不抹去偏执,就不能提高执政水平;经商的不抹去不合时宜的经营思想,就不能出新招奇式把握市场;做学问的抱定过去的成就不松手,那么,离江郎才尽的日子便不远了。一个不愿抹去的人,只可能停留在一个地方老死。

一抹之间,便已御载轻装,把审时度势的明智和舍小为大的勇气发挥得淋漓尽致,就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途中为摆脱敌人追剿而炸毁自己辎重的抉择。当西方的“狼群”随GATTWTO蜂拥而至的时候,我们忽然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和身上的负累,忽然感到过去好多自以为是的东西要赶紧扔掉轻装,否则,就是打起精神万丈高,也没有跟“狼群”奔跑竞赛的能力,更谈不上走向世界。

敢于抹去就会实现创造和超越。一抹之间,开普勒挣脱了经典力学的束缚,建立了科学的非正圆极的天体力学理论;海森伯冲出了十九世纪流行的决定哲学思维,提出了著名的“测不准原理”;爱因斯坦挑战了牛顿力学的巨大成功,建立了相对论;毛泽东砸碎了几千年的封建枷锁,使匍匐在地的中国人站了起来;邓小平批判了“两个凡是”,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富裕的路。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这些伟人一样一抹之间惊天动地,但是,只要我们适时调整姿态,由解放思想到统一思想,我们就能与时俱进,战胜强手,大有作为!

其实,所谓抹去,就是否定,没有否定就没有肯定,就没有发展。一抹之间,便为前进提供了强大的牵引力。

一抹之间,体现的是大智慧——赋予人的转机、社会的转变。只是这一智慧常常被人忽视。特别是现代人。现在很多人要获得人生的幸福,真的不是去“求得”,而是应该善于“抹去”,为自己的心灵和身体轻装减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