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蒙志军

听我妈说,在我两岁时,遇上饥荒。饥荒的最大特征是食物匮乏,一切能够满足口腹之欲的东西仿佛一夜之间都成了稀世珍宝。县城里除了按计划供应粮油的商店,很难找到稻米、白面、玉米等粮食的交易场所,少见猪肉,牛羊肉更是希罕之物。那时我家住在沭河中学,我父亲在那里教书。偌大的校园中生长着许多上百年的柳树,树干遒劲粗壮,树皮布满纵向裂痕,给人沧桑感。柳树枝叶间栖伏着许多蝉,夏天在蝉的嘶鸣声中变得冗长且耐人寻味。有蝉必定有蝉蛹,柳树树冠覆盖着的地面之下,蛰伏着许多蝉蛹,它们会在夜色的掩护下钻出地面,悄悄爬上树干,然后蜕变成蝉。油炸蝉蛹也是美食,是不是美食倒在其次,关键是抵饿。于是夏天的夜晚在校园中捕捉蝉蛹的人便多如过江之鲫。有人拿手电筒照着地面和树根,有人用手去抠蝉蛹所在的洞穴。我妈也曾捕捉过蝉蛹,聊补家中数米而炊的困顿。除了捕捉蝉蛹,有时也挖野菜,校园的围墙内外,有大片荒地,荒地长满荒草,仔细分辨,荒草中夹杂着许多可以食用的野菜,我家餐桌上,常常会出现煮熟的车前草、马齿苋和野菊花,还有榆钱儿,榆钱儿就是尚处生长阶段的榆树种子。但是蝉蛹和野菜终究不能代替粮食。家中每月按人头供应的粮食,只够吃二十来天,余下的日子则有饔飧不继之虞。
正当我家为余粮不足而犯愁的时候,我老太,也就是我妈的奶奶,从乡下雇人用平板车为我家送来了一麻袋麦子。我老太的乡下叫八庙村,离县城大约三十里路,庙是家族用于祭祀祖先的屋宇,八庙意味着村里有八个较大的家族。不过我老太家是后来迁入的,不在八大家族之列。八庙村的伧父村妇们在靠近村边的一条季节河的河床上开垦了一片沙壤地,并在地里播下了种子。尽管沙壤地缺乏肥力,麦苗长得不够茁壮,第二年还是获得了不错的收成。我老太送的一麻袋麦子,就是这收成的一部分。我妈说自从收了我老太那袋麦子,家里的食物就充裕了许多。将麦子加水在石磨中磨成糊状物,再将其贴在锅沿上做成锅贴,脆香可口;或者将糊状物分散撒进装有沸水的锅中再煮熟,做成面疙瘩,一样是难得的美食。
我对饥荒没有印象。那场饥荒很快就过去了。尽管后来很长时间粮食和其它副食品还需凭票供应,但基本上都能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我常常会想起我妈跟我说的那段饥荒的日子,想起我老太。我家能安然度过那样的饥荒跟我老太的馈赠不无关系。我老太送到我家的那一麻袋麦子,仿佛都成了种子,播种在我的心田里。我感觉我的生命也是我老太生命的延续,在我生命的早期历程中,我老太用她对我的照拂让我充满了成长的动能。在对我老太满怀崇敬的同时,我也对麦子产生了无限感激之情,我愿意结草衔环、吞炭漆身。每一粒麦子在我面前都是有灵性的存在。麦子是我的偶像,我的偶像没有黄昏。我把麦子看成是自己的图腾,就像早期先民将葫芦看成自己的图腾一样。我到现在都不知道麦子是如何分离成面粉和麦麸的,在我的意识里,麦子永远是一粒粒种子的形象。
我长大后适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我插队的地方是清江市郊区公社西郊四队,那里离城区不远。队部的东边是城乡结合部,南边是一座横跨在里运河之上且造型很美的拱形桥,名字叫红卫桥,北边是大队部所在地,西边则是大片农田。农田里一年种两茬庄稼,一茬水稻,一茬麦子,麦子就是小麦。水稻春天育苗,夏天插秧,秋天收获;麦子秋天播种,夏天收获。麦子是越冬跨年的作物,经霜历雪,被称作冬小麦。实际上还有一种春小麦,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和东北地区,那里冬天气温太低,麦子经受不住风刀霜剑般的寒冷,只得春天播种。我特别关注我们生产队里麦子的成长过程。秋天在经过施肥的土壤里撒下种子,种子发芽并长成麦苗,麦苗呈开放状俯伏在地表。接着秋天倏然而逝,漫长的冬季来临,麦苗在低温下停止生长,进入休眠状态。纷纷扬扬的雪花在空中飞舞,一场雪又一场雪,麦田里铺上一层厚厚的积雪,仿佛棉被护佑着麦苗。春天来了,春天的河流有潺潺的流水声,麦田里的积雪融化成雪水,滋润着麦苗的根须,鸟鸣从远处传来,像是要唤醒冬眠的麦苗。麦苗开始生长、分孽并且拔节。又过了很长时间,开始孕穗、抽穗、开花、结实,直至成熟。

麦花在抽穗之后开放,呈白色,有时也呈浅黄色,麦花袖珍到需用肉眼仔细分辨才能看清楚,麦花的生命周期很短,但每棵麦穗上的诸多麦花是次第开放的,所以在花期的几天内,总能看到麦花的存在。麦花寂寂无闻,不像稻花那般声名远播,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大河是长江,长江岸边的水田,常常映照出稻花娇小的身影,而在淮河和黄河之间无比辽阔又绿意盎然的土地上,阡陌纵横,那里是麦子的王国,麦花会在初夏时节开放,像是绿洲之上罩着一层薄雾,如梦如幻。麦子抽穗时麦芒也生长出来,麦芒位于麦穗的顶部。芒刺在背,是颇令人不堪的境况。但麦芒长在麦穗上,总该有它的用处,我常常琢磨这事情。麦芒大概会对麦穗上的麦粒起到保护作用。雨水落下时先触麦芒,再碰麦粒,已经减缓了冲击力。麻雀要啄食麦粒,有麦芒在,近乎无从置喙,当然麻雀也非等闲之辈,总能想出办法一饱口福。我在一本书上看到,麦芒还有更重要的使命。在自然状态下,也就是说没有人收割麦子,麦穗掉落在地,麦芒起到麦穗腿脚的作用,在外力比如风的推动下,帮助麦粒找到最适合孕育新生命的土壤,然后发芽、生长。我相信万物有灵。
麦子快成熟的时候,艳阳高照,麦田里一片金黄。远处传来鹧鸪鸟凄切婉转的鸣叫声,近处则是众多麻雀叽叽喳喳叫个不停。畎亩间突兀地立起了许多稻草人。稻草人张开手臂,跟学生做操似的。它们的任务是将麻雀吓跑,可是麻雀像是识破了它们的计谋,不但没有跑,还飞到它们头顶或者手臂上站立。稻草人的作用虽然大打折扣,但它们成了乡村文化的一部分。它们是真正的麦田守望者。我也是麦田守望者,我会在午夜时分巡走于麦田之间的路上,以防有人偷割麦子。星辰璀璨的天空覆盖着麦田,成排的稻草人像是十面埋伏的士兵,唱着缱绻缠绵的楚歌;又像手执朱干玉戚的舞者,在宫廷里跳着华贵典雅的八佾舞。多么令人心旷神怡的夏夜!我也开始在星光下咏歌,又情不自禁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麦子制成品的上佳口感和丰富营养使人类对这种源自西亚的植物亲睐有加,经过驯化的麦子被播种于世界各地,从中国东北的额尔古纳河畔,到北美大陆的密西西比河两岸,从欧洲的阿尔卑斯山麓到澳大利亚的亨利湾,到处都可以见到麦子的身影。人类对麦子的选择实际上也是对自己生活方式的选择。无论是中国人特别钟情的饺子和烧饼,还是西方人不可或缺的汉堡包和三明治,原材料都离不开麦子。“麦饭豆羮皆野人农夫之食耳”,这是古人尚未领略麦子的精妙之处而说的话。今天看来,谁家的厨间灶台能离得开麦子加工成的白面呢?我常常想,我老太对我家的馈赠,使我对麦子产生了感激之情;而我下乡插队的亲身经历,让我对麦子有了丰富的认知。


作者简介

蒙志军,清江浦人,家住大闸口南侧轮埠路。曾下放清江市郊区公社西郊大队,也曾任教于清江四中,又在广东珠海做公务员多年。现退休。
往期作品荐读:
上下滑动可读更多文章
异乡人在海岛
酒的话题
古淮河北岸
我不是读书人
夜雪如歌
欲买桂花同载酒
说茶
东关
月如发簪
远去的歌声
走一趟扶贫点
园子
花事
知青生活琐忆
我识成都迟
人间直恁芬芳
西桐黄五和他家的狗
汲三的礼物
回眸处洞箫声动
那些年,我看的电影比书多
纸上梅
今生幸遇姚老师
2020记事
消逝的名称
想起知青一段往事
重走西大街
我将“钵”字念成“本”
寻找西郊四队
我看北门桥
运河人家
大家的运河,
小家的故事,
百姓的日常。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扩大本公号所发文章的影响,即日起本公号入驻360个人图书馆,所有作品皆自动同步到360个人图书馆终身收藏。不同意者请勿投稿,投稿视作默认此项决定。
本公号唯一投稿邮箱
【不接受个人微信投稿】
友情提示:
1.散文、微小说1200字以上;诗歌成组,建议每组三到五首,总行数控制在100行以内;格律诗不少于十首。
2.投稿时请附个人百字以内简介和照片1张。(简介字数太多请自行删减)
3.投稿请自己校对好,不要有错别字,小编不负责校对;
投稿务必4. 原创且且未在其他公号发表过,二者缺一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