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们小孩子来说,家族聚餐的冬夜,等待开饭的时光是最惬意的。客厅里灯光明亮,流露出动人的暖意,上桌时还滚烫的一大锅杂烩汤,汁水咕噜咕噜地沸腾着,香气随着水雾蒸气袅袅蔓延开去,我们愿意这样盯着它快活地发愣,什么也不操心。
许多年后回想起来,汪曾祺的一句“家人闲坐,灯火可亲”,便把这温暖的图景都说尽了。
汪曾祺在他的散文集《人间烟火》一书中,他笔下有很多情节像极了我儿时曾有幸遇见过的幸福和快乐!特别是在《我的祖父祖母》一文中,他关于祖母的某些细节描写,看得我不禁潸然泪下,倘若我的奶奶还在的话,那该多好哇!
“祖母很喜欢我。夏天的晚上,我们坐在天井里乘凉,她有时会抹着黑走过来,躺在竹床上给我‘说古话’(讲故事)。有时她唱‘偈’,声音哑哑的:‘观音老母站桥头……’这是我听她唱过的唯一的‘歌’。”
这样的画面叫我不禁回忆起我小时候的夏夜来。
儿时的夏夜,晚风轻抚在脸颊上的感觉是那样的温热而柔软,我搬出一个长条小板凳坐在三爷爷的门前,依偎在奶奶的怀里面,她轻轻地摇着蒲团,听三爷爷讲姜子牙拜师学艺或者是孟姜女和范喜良的故事,那时夜晚的天空也格外的明亮,月亮嫲嫲在满天繁星的簇拥下,分外妖娆,有七八颗星子落在我的眼睛里,奶奶说那是北斗七星,星星们一闪一闪亮晶晶……那光景恍若隔世,可这会儿,我的夏夜再也吹不到儿时那样的晚风了,我再也没有机会依偎在奶奶的怀里,更没有机会去听三爷爷讲故事了。
人都说往事如烟不可追,可那些如烟般逝去的日子却是我这一生最美好的时光。每当回忆起来,心中总会甜蜜多于苦涩,那些烟火萦绕的温情生活像极了汪曾祺老先生笔下的灯火人间,瓜田李下。
《人间烟火》一书共收录了汪曾祺40多篇精品散文诗和短篇小说《大淖记事》,本书共分四个章节,分别是:“故园声犹在”、“灯火要人归”、“今朝风日好”和“至味在人间”。
汪曾祺笔下人物的率性而自然,他在“今朝风日”里用非常调皮地语气调侃朋友林斤澜的名字和他小说里的人名,随即又笔锋一转一本正经地肯定林斤澜的性情“总是含笑看世界,但他的感情是非常强烈的”,忽然又一转,近乎“揭穿”他惯以用使人摸不着头脑抓不住尾巴的“哈哈笑”来摆脱尬聊,从而得到一层保护伞。读后不禁叫人捧腹大笑,原来林斤澜是这样生动而具体的啊!
而他的《自报家门》相当于一篇小篇幅性的自传,汪曾祺写了父亲、母亲、小学、老师沈从文和他的文学创作心理历程。他的笔下除了暗藏着淡淡的忧伤外,还透露出了脉脉温情。这点从他写母亲早逝,父亲亲手糊母亲的冥衣里就可以看出来。
他的手很巧,心很细。我母亲的冥衣(中国人相信人死了,在另一个世界——阴间还要生活,故用纸糊制了生活用物烧了,使死者可以“冥中受用”,统称明器)是他亲手糊的。他选购了各种砑花的色纸,糊了很多套,四季衣裳,单夹皮棉,应有尽有。“裘皮”剪得极细,和真的一样,还能分出“羊皮”“狐皮”。
汪曾祺的文字总能唤醒那些在纷繁复杂的俗世里,心有茫然,却仍然对自己抱有期许的人。我们要相信生活是美好的,人是有诗意的。
一直都很喜欢汪曾祺的散文,读起来用词精确而到位,每个字都有它特殊的用意却又不事雕琢。让人心神爽快,又能静下心来慢慢品读。汪曾祺的散文适合在雨天的窗下烹茶慢慢读,当然雪天就更好了!
读汪曾祺的《人间烟火》,书中那些散落在字里行间的人生百态和慢慢流淌着的岁月,非常值得我们细细品读、用心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