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写缩减的生活,却不知该从何说起。这个主题的灵感来自于周国平的一本书。他说:缩减仿佛是一种宿命,爱情缩减为性,友谊缩减为交际和公共关系,读书和思考缩减为看电视,大自然缩减为豪华宾馆里的室内风景,对土地的依恋缩减为旅游业。一切精神价值都缩减成了实用价值,永恒的怀念和追求缩减成了当下的官能享受。我仔细咀嚼了他说的话,发现这个社会上很大一部分人确实如他所说的那样,过着缩减的生活。
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每个人为了追上时代的步伐,快速调整着自己的生活节拍。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中,我们很难放缓脚步,很难享受慢节奏的生活,大部分人不得不过着缩减的生活,生活的效率因此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人们却越来越难以快乐。拿我个人举例,我在日常生活中的确会有一种感受:我没时间生活,没时间享受,更没时间慢下来。我的确是缩减生活中的一员,而且在可预见的时间里,我根本无法改变这种生活状态,不知这是我的悲哀,还是这个社会的悲哀。
没有缩减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呢?从我并不丰富的人生经验来看,我觉得我的童年生活就是没有缩减的。在我的童年里,大家都很穷,都吃一样的东西,做一样的工作,过一样的日子,没有竞争、没有攀比,每个家庭都过着慢节奏的生活。那时候的大人跟随着季节的变幻春种秋收,日子走得很慢,无需着急,跟着天气的变化劳动就好。那时候的孩子没有电子设备、没有高端玩具,能玩的游戏就是同伙伴们一起跳皮筋、踢毽子、捉迷藏。
童年时期的四季特别鲜明,春天是播种,夏天是打理,秋天是收获,冬天是一年中最清闲的时候。那时候,最喜欢的事是全家人一起在田地里干活,虽然分工不同,但有共同的快乐。泥土的芬芳、植物的清香、唧唧的虫鸣、潺潺的流水、簌簌的落叶、累累的硕果,都是大自然本真的模样。那时候的人们,内心是踏实的、喜悦的、温暖的,因为有厚重的大地作为依托,有多彩的大自然作为滋养。
现在的孩子,可能永远也无法有我当初的体验了,永远也无法感知到大地的厚重、自然的多彩。可能他们的童年也很快乐,他们的快乐也很简单。但是,在他们的回忆里,更多的是被科技包围、被游戏覆盖的单调的经历。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来自于电子设备、高端玩具等人为塑造的东西。他们很少接触自然,能够接触自然的机会无非是周末或假期从旅行中看到的风景。他们再也看不到植物如何生长、果实如何膨胀、昆虫如何跳跃、溪水如何流动;他们永远也无法体会在大地上劳作、从大地上丰收的心满意足的感觉;他们也无法想象冬天里谷物归仓、全家人坐在火炉旁、吃着烤红薯热闹夜话的样子。
当孩子们长大以后,面临的可能是更加清冷的、孤立的、淡漠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没有邻里之间的相互协助,没有青梅竹马间的互诉衷肠,甚至没有亲朋好友的你来我往。他们更多的是在钢筋混泥土构筑的坚硬壳子里,努力追寻着时代的步伐,为了更好的生活奔波劳碌。他们再也无法知道什么是大自然,什么是人类起源的地方,什么才是让内心富足的精神源泉。他们可能生活得很优越,有着好的物质条件,享受到这个时代尖端的技术,拥有着极其便利的生活,但是他们再也无法慢下来,再也无法感受到慢节奏带来的幸福感。他们的孤独要如何排解?他们会不会找不到真正的快乐。缩减的生活的确提高了效率,但是谁又能担负得起集体精神匮乏的责任?
我觉得吃物质的苦要比吃精神的苦好一些,物质的苦尚能有方法解决,精神的苦却是很难清除的。如今,患精神疾病的概率越来越高,这都源自于被缩减的人生,人们追求过于宏达的目标时更容易迷失自我,反而站在农村大地上,看春去秋来、朝阳落日、植物生长更让人心安。曾经,很多人崇尚教育、渴求知识,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从城市回归乡村,选一处乡村僻壤,种一片瓜果蔬菜,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坐看天上云卷云舒。他们努力回归自然,亲近大地,放缓生活的节奏,试图弥补自己人生中缺失的那一部分。
在很多人看来,他们好像在浪费时间、浪漫生命,做着没有任何意义的事情。其实,只有无意义、无目的才会让他们感到快乐,因为在追寻意义和目标的人生中已经累了、倦了。能够慢下来,享受大自然的馈赠,享用自己亲手劳动后的果实,这难道不是真正的快乐吗?
短视频盛行的当下,我最喜欢的类型竟然都是乡村生活,这个世界上有人正在过着我向往的生活,我该觉得安慰还是难过?既然得不到,就一饱眼福吧,时常看一下他们,也算是对缩减生活的一点短暂救赎吧。解决不了的问题是事实,既然无法改变缩减的生活,那么不妨从中寻找快乐吧。别忘了,在缩减的生活中,一定要找寻精神的快乐,精神的富足若完全被缩减的现实所击败,那么人生该是多么的乏味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