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在这个世界上,成为人类一员,莫不与人打交道。
要生活,和人交往,少不了人情和世故。
从小到大的过程,经历了多少之前不知道的,没有听说过的世间世事。父母是第一位老师,他们也有显而易见的短板和局限。别的不说,仅仅地域的差异,他们有没有文化在其次,单单见闻上的感性认知就不是读几本书而能成就。千奇百怪的自然形态,植物物种以及日常吃喝,就是多姿多彩的百科全书都不一定能罗列。生活在其中,日常的见闻的累积,开拓多少脑回路啊。
我们一路长大,除家庭日常生活中的父母教给的,更多的是见识他人的生活。从他人的生活里,学到自己不知道的。这些不知道的包括多个领域,有生活饮食方面的,有与人交往处事的,有外面未知花花世界的风土人情的等等很多。这个过程一直是叠加累积的。和个人社交能力以及出门机会多少关联密切。
读书时期,除学习成绩的好坏,是不是得到老师的喜欢外,多年的学生,就有了最基本的同学关系,就有关系比较密切的同学。也就有了家庭亲属之外的没有血缘关系的亲密关系。就开启了人情交往的最初形态。
这个时期,一般没有高低贵贱划圈。来往的同学,虽然父母也有说辞,哪个人家的少交往等等,一般而言,听从的不多。盖因为没有后天的有色眼镜或势利眼还没有长成。干部、富裕家庭的孩子,没有什么隔阂地和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来往也很好,成为好朋友。只是不知道,这些人家的家长告没告诫孩子,不要和那些人家的孩子交往。我们以后渐渐知道,人是有阶层门第的。所以,物以类聚,人是以群分的。这个人群,简单说就是贫与富两个最基本的圈子。以这个为基点,再分也是很基本的权力阶层和普通百姓阶层。这个圈子遍布全世界。权力阶层分官员和富商巨贾。有一句俗语,把这种情形概括的清清楚楚,不是一路人。把人与人的圈子,也说得很直白清晰。
到了独立的生活了,不一定是结婚成家。离开父母的独自工作、生活是也。就有了自己的人情世故。人情练达,是看书,看影视作品。人情冷暖自知。自己驾驭的人情来往通达,个人的人生之路就丰富多彩,甚至高潮迭起。也就是自己给自己的立意是结交来往一些高品位的人士呢还是自陷世俗的白丁往来不能脱身。也不是和白丁往来多么不上档次,迎奉一些达官显贵有多么高大上。给自己要求不可以太高,当然也不能很低。是不是看不起身份地位低的?不是这样说。自己也才进入社会,哪有资格看得起张三,看不起李四。若干年后,即使也算可以混迹于一些稠人广众之间,与人的交往依然是有选择的,是有界限的。这个和找对象有一比。不是广泛撒网,重点培养。
有了人情,自然就有世故。人情有很单纯的,因为爱好相同相近,诗词爱好者,书法同好,是驴友,喜欢山水,田园。有帮助过自己的友人,同事甚至领导。当然也有口腹之欲的酒友。在他乡的同乡之谊等等,人情处处在,很宽泛。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没有割断的5000年文化脉络,可以清晰完整地找到肚脐眼。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浩如烟海。想找个恬淡清净地生活,很是不容易。不是想不想,而行不行?这一个问号了得!
世俗的生活好像不堪一击,那出家人的世界一片清净了?少林寺方丈有了小孩,是真是假喧闹一时。前一阵子,南京玄奘寺供奉日本战犯,到现在也没有尘埃落定。清净之地?哪有清净之地哟!
如果想要朋友还做下去,亲戚也还可以维系,那么,就糊里糊涂才能继续相处下去。因为人际交往的关系里,总是是是非非,是非是讲不明白的。如果事事都争个清楚明了,那就做孤家寡人好了。
人情世故的事,既然无法周全所有人,就只能周全或委屈自己。
别把自己想得太高大,在别人的世界里,无论做得多好,都只是个配角。也别把过去抱得太紧,过去再好,已然过去。该约三五好友,花间一壶酒,爱该爱的人,过快意的人生。
哪能每个瞬间都是美好又幸福的,也曾面对血淋淋的生活,有许多不足以向外道艰辛,即使鼓足勇气说出,也是一地鸡毛和狗血。
当生活越来越好的时候,渐渐看淡很多事情。记忆里都是别人对你的好,哪怕是当年让你咬牙切齿过的人,也可以坐下来喝一杯。
不要因为努力的变成别人喜欢的样子,却到头来连自己都忘了真实的自己。心里只有自己时,总嫌别人做得不够;心里只有别人时,总嫌自己做得不够。人情世故的事,既然无法周全所有人,就只能周全自己了。不要埋怨别人让你失望了, 只能怪你自己期望太多。舍与得,无非一种轮回,看破了,也就释然了。
真不知道说出那种不近人情的话语时在想什么。如果嫉妒留在鲜花与田野之间,那是不食人间烟火,说不好听了就是不懂人情世故。不去管别人怎么处事,别人也就不会管你怎么样。
世态炎凉多变迁, 人情世故多冷暖, 古今凡事多曲折 ,随世沉浮多简单。
心里有那么一个世界,不喧哗,不浮躁,在那个世界,可以邂逅同类,想我所想,爱我所爱,不必懂人情世故,不必什么都会,不要竞争,很美好的生活。
哪有这样的去处,哪有这等好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