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收到了一个笔友写的明信片。
开头她写下:没见过你的样子,只能在文字之间想象你的模样,但我想你应该是个温暖、阳光、可爱的女孩子。我在云南,向你问好。
收到信的时候很惊喜,因为在互联网时代下,我们早已经脱离了那种用笔写信的时刻了,深深地感到无比惊喜。
这些年来被无数个标签裹挟着,有的人觉得我身上戾气很重,劝女孩独立,劝婚姻不幸的女人离婚;
有的人觉得我的文字温柔,读完充满力量。
一个个形容词的出现构成了丰满的我的形象,脑子里也不断接收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评价,却找不到一个令我满意的形容。
身边的朋友也有很多是这样的,她们有时活泼开朗,强势又温柔,骄傲又美丽,似乎没有一个词可以完整形容她们。
她们是多面的,也是立体的。
就好像有的人初见时你觉得她冷淡,熟识之后却愿意敞开心扉,释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情绪。
有的人在上班时沉默不爱社交,不合群,但下班后却仿佛换了样子,画上美艳的妆容,在热闹的人群中挥洒自我。
有的人身上总有距离感,明明我们之间靠得很近,却无法走进对方的内心,保持作为朋友应有的边界,不该问的不问,彼此都清楚友谊该有的边界。
我们不再是那些活在他人心中的女人,而是不被定义的独立独行的女孩。
以前我很在意如果我坚持不婚不育,在到了所谓适婚年纪,会不会被人指指点点。或者我的家人会因为我的问题被人议论,被人点评。
这些问题都曾困扰我无数次,但后来我妈跟我说:没事,你只要自己过得好就够了,不要总去管别人说什么,这样多累啊。
其实,在我成长的路途当中,我妈都是对我影响特别深的人,是她用她认为对的方式在努力地对我好,让我明白了我的人生应该我自己来定义,而不是被人裹挟着往前走。
在我们那个相对落后的小镇,女孩子能够接受教育到十八岁已经是非常难得的事情了,她们更多的是读完了高中就被要求结婚,或者出去打工补贴家用。
但我家人对我是不一样的,从小我妈就告诉我要好好读书,走出那座大山。
所以在读完了本科,要出国读研究生的时候,她还是努力地给我凑了学费。
也许看到这里你们会觉得,现在农村早已不是当初那个样子,很多人都受得起高等教育。但我想能说出这样话的人,你一定没见过大部分农村的样子。
现实往往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残酷些,为什么电影《隐入尘烟》会被说真实,因为那就是绝大多数农村的样子。
而绝大多数农村女孩子是很难得到特别好的教育,她们更多的是被教育读书无用,到了年纪就要嫁人,或者供养自己的兄弟,比如哥哥或者弟弟。
很多人看我的文字,觉得我在制造女性焦虑,觉得我身上的戾气很重,觉得我不停地鼓励女孩读书,鼓励女孩子看见自己是一种错误。
可转念一想,正是这种差别和标签,让我能够被更多的女孩看到,让她们知道在这世上依然有一个人坚定地选择跟她们站在一起,这就够了。
常常鼓励女孩们要做自己,这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勇敢的词汇,是我们可以遵循自己的内心,用力地活着,是跳出别人的刻板印象,跳出禁锢我们天性的囚笼。
做他们意料之外的事,哪怕不被理解,也要固执地坚守自己内心所爱。
做自己,做好自己,过属于自己的闪亮的人生。
哪怕在别人眼里,你不一样,你戾气很重,尖锐、孤独、脆弱等等,承认性格里的矛盾,接受多面的自己,不过被他人定义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