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年过半百,历尽人间沧桑。许多往事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淡忘了,唯有知青岁月的往事记忆依然清新,让人回味遐想。
1968年秋,我离开了繁花的古城西安,来到了陇县八渡乡桃园二队插队落户。
桃园位于宝鸡西北,距市区120余华里。一到桃园令人大失所望。方圆几十里的桃园村竟没有一棵桃树,起名桃园真是徒有虚名。一条无名小河曲曲弯弯,像条蠕动的蚯蚓,爬过碎石乱滩,自南向北流去,河东是起伏的连山,河西是突兀的牛心山。山下坐落着几户农家,破旧的房舍,褴褛的衣衫,人们苍黄的脸上竟没有一点生气。白日里,他们背粪于黄土高坡,耕作于小河两岸贫瘠的山地之中,伐木于高山上。入夜,油灯如豆,到处黑黪黪的。不到9点,人们和那山水沉沉入睡,山野间死一般沉寂。在这里,看不到笑脸,听不到欢声笑语。祖辈几代目不识丁,未到过宝鸡,未见过火车的大有人在。到了秋天,阴雨连绵,山洪暴发,昔日那弯曲的小河,像脱缰的野马,横冲直撞,溅起无数个巨浪,咆哮着,奔流着,似乎唱着一支哀怨、愤激的悲歌。困守在小小土屋里,我一颗思亲念亲的心,如河水奔腾激荡,飞向远方。
天刚麻麻亮,“动弹了——”随着队长一声悠长的吆喝声,我们知青和乡亲们聚集在保管室向毛主席早请示,经过一天劳作,到了夜晚,向毛主席晚汇报。
我是在大城市长大的,细皮嫩肉,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犁地、播种、锄地、收打以及上山伐木等农活都没有干过。桃园是山区,坡地多,平地少。到地里送粪主要靠人背。半人多高的背篓装满土粪后,背起来死沉死沉的,地越远坡越高路越陡,把粪背到地方上越吃力,累得人腿脚发软,气喘吁吁。开始背粪时,土粪洒在头上脖子里和衣服上是常事。
因为地多粪少,土粪要集中使用。在播种玉米时,就需要抱粪。牛和犁在前面走,抱粪的人就在胸前挂一个像斗状的木箱子——粪斗,弯腰低头趴在粪堆上,用破碗把土粪装满粪斗,抬头挺胸站起身,向牛犁跑去,在犁沟里等距离有节奏地散粪,身后的妇女将玉米种子播种在粪土上。因为牛走得快,抱粪人就要不停地装,不停地跑,不停地散粪。人一天劳作下来,骨头就像散了架似的,脖子被粪斗上的麻绳勒出了一道道血印,人累得腰酸腿疼脖子硬,饭不想吃,一句话也不想说。
玉米长到一人多高的时候,我们钻到地里锄玉米。天气炎热,玉米地不透风,像蒸笼一样。汗水从头上流到脚下,衣服全湿透了。玉米叶像刀子一样,把胳膊和腿割出一道道血印,被汗水浸渍,杀拉拉的疼痛。等到锄完玉米之后衣服都能拧出水,我们仰面朝天躺在田头地埂上,累得都不想起来。
到了夏收时候,麦地一片金黄。我们头顶烈日,挥镰收割。开始割麦,我们知青割得慢不说,麦茬还高。割一天麦子下来,不知流多少汗水,衣服干了湿,湿了干,布满了白云彩。胳膊和腿也被麦芒扎得红红的,又疼又痒,累得腰酸腿疼软手指硬。运麦的时候,用背枷背,把麦捆一个个放在背枷上勒紧捆好,背起来像小山似的,越过一山又一山,背了一回又一回,好像越背越多,老也背不完似的。经过夏收,知青个个都晒黑了,也消瘦了几圈。
冬天,北风呼啸,大雪纷飞。起伏的群山银装素裹,好一派北国风光。我们知青和乡亲们上山伐木。手持利斧,砍到两三棵树后,手掌磨出了血泡,钻心般的疼痛。紧接着砍伐时,小小斧头好像有千斤重,艰难地举起,艰难地砍下。别说砍五棵树,就是砍伐一棵也实为不易。把树砍倒之后,要把树头砍去,还要把木头溜到山下。有时木头溜到树墩上,要用好大力气把木头抬起,接着往下溜,直到溜到山下为止。等到收工时候,用粗绳把四五根木头拴在一起,凭借雪光路滑,往沟外拉。上坡时,把拉绳缩短,低头弯腰拼命往上提,往上拉,虽是冰天雪地,身上的衣服被汗水溻湿了。到了下坡时,把拉绳放长,一路小跑,寒风吹来,浑身冰凉。到了山路拐弯处,就特别谨慎小心,稍不注意,就会连人带木头滚落在沟底,衣服被树枝荆棘挂破,人摔个鼻青脸肿,腿和胳膊也摔伤流血。等到过河的时候,更是惊心动魄。木桥临时搭成,只有一尺多宽,凹凸不平,桥下是冰冻的河水和密布的乱石,人走到桥上不够稳当,心里发慌。过河前,我们把两根木头绑成人字形,然后架在双肩上。过河时,低头看着木桥,双脚挪着碎步,慢慢地走,好半天才能过去。等把所有木头运过河去,才长长地嘘一口气,回到知青屋,还惊魂未定,心有余悸。
斗转星移,岁月如流。转眼过去了两个春秋。我们知青在乡亲们的关心、指导、帮助下度过了难关,经受住了考验,逐渐适应了山村生活,逐步掌握了一些农业生产技术,做出了一些成绩,并和乡亲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受到了乡亲们的厚爱和夸赞。
当离开下乡两年的桃园时,我们知青个个心潮难平。难忘乡亲们送来核桃和刚出锅的毛栗子那热烈欢迎的情景;难忘乡亲们手把手教我们做饭、教我们干农活那慈爱亲切的场景;难忘我们有病时乡亲们送医送药、问寒问暖那感人的故事;难忘乡亲们追求富裕、学习科技文化知识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神;难忘我们离开桃园乡亲们欢送那依依惜别的深情。所有这一切,让人刻骨铭心,终生难忘。
回首知青岁月,感谢知青岁月。虽然知青岁月使我们失去不少,但我们也得到了很多很多;虽然知青岁月有很多苦涩,但我们也有不少甘甜。知青岁月让我们经受了一次难得的锻炼,我们从中健壮了身体,磨砺了意志,培养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为我们走好人生的道路打下了基础;知青岁月使我们了解了农村,贴近了农民,真切地感受到乡亲们的憨厚、朴实、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知青岁月使我们亲身体验了劳动的艰辛,粮食来之不易,养成了爱惜粮食、从不浪费的思想品德,使我们的子女也继承和发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回首知青岁月,从不言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