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时放下高强度的用脑工作,去放松一下心情,出门走走,缓解缓解疲劳与压力。一是看车水马龙的繁忙,听听喇叭声;二是看人来人往的众生态,了然生活的情趣,好让自己完全跳出工作的状态。
每天沿人行道走走,走得多了,许多人就由陌生变成了熟悉,还时不时地搭上话,驻足聊一会儿。学校后门的南环路上,有一清洁工老头儿,人消瘦,似乎风一吹就会倒下去,只见他扫完地,坐在环卫局给他们提供休息的长凳子上,手里拿着一个小小的播放机,在专心地听戏曲和五六十年代的音乐。我出于好奇,每次走到他身边,立下听一会儿,不是播放巜梁山泊与祝英台》《刘三姐》,就是播放《红灯记》片段,再不就是播放《智取威虎山》片段。他听得如痴如醉。我说:“师傅,你情趣高雅”。他说:“政府照顾咱,让咱扫大街,吃饭问题解决了,光吃饭不行,还得有点儿精神享受,我文化不高,读不了书,但音乐能听得懂。听听歌,心情舒畅,觉得日子都甜多了”。我惊呀!
路过一家小卖部,店主人和他的妻子两个人,他妻子在玩手机,他端了个凳子坐在门口,手上拿块大木头,雕琢一个装饰品。我停下来,站在他身边看,只见雕刀不断翻转游动,木屑纷纷下落,约有半个小时,一尊菩萨像雕制完成,细看栩栩如生。我和他聊起来,他告诉我他从小就喜欢雕刻,雕刻东西可磨性子,去急躁,雕刻好以后,再看看,既是享受,也是快乐,还可以让闲暇时间变得充实,总比去喝酒打麻将好。他说所有的亲戚家都有他送的雕塑!
满意建材市场沿街处,有一商铺,主人微胖,四十多岁,姓潘,有人买东西,他笑脸接待,顾客走后,他不是读书,就是哼歌,再不就是拉二胡吹口琴。我听戴承元院长说这个姓潘的商人,琴棋书画音乐文学样样涉猎,有很高的文学造诣、音乐造诣,对文学评论情有独钟。我有点不信,走进他的店,自我介绍,然后对他提起戴院长。他一下子热情异常,当下就对着我唱起了他自己填词的湖南民歌《送情郎》,声音浑厚而自带颤音,磁性而有吸引力。他告诉我,他当选为市文艺理论家协会理事。我问他:“搞文学和音乐,做生意有没有影响?”他说他做生意主要是为了糊口,有口饭吃就行,搞文学和音乐才是自己的最爱。他说他不想只做一个生意人!
在街上走走停停,不知不觉已经两个小时过去,自己也该收收心,回去看看书,充实一下自己了。想想今天遇见的这三个人,真有一种感动。突然想起一句话来:人,不光有眼前的苟且,还要有诗和远方。所遇见的三个人,不正是苟且于生活之中,而又有诗意的精神世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