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的朝廷在秦武王去世后,诛杀了孟说的三族。之后秦的世系发生了变化:秦武王去世后,由于没有儿子,所以,秦王的王位被秦武王的弟弟公子稷(即后来的秦昭襄王)继承。而秦昭襄王的曾孙,就是秦王政——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秦始皇。
可以说,如果秦武王没有因为举鼎而死的话,大概率会留下子嗣。而秦的世系也会是另外一番景象。我们假设在另一个时空里,秦的世系是秦武王的后人继承,那么,在那个时空里,嬴政(秦始皇)或许只是一个很普通的秦宗室子弟。
不过,从秦武王之死可以看出:秦武王好勇斗狠的性格,还真的未必能胜任秦王这个职务。
1、武力为上
相信多数人印象中,秦国奉行武力立国。但是,在秦惠文王时代,秦王重用张仪这样的纵横家,并且还利用东方六国的矛盾,不断分化瓦解六国,为秦国的壮大争取最大的利益。在这种刚柔并济的手段下,东方六国深受其害。尤其是楚国,在秦人的软硬兼施之下,更是不断吃亏。
秦武王在作为太子的年月里,就十分勇武。并且秦武王喜欢结交大力士,反倒是对张仪这种纵横家十分鄙视,认为纵横家靠耍嘴皮子、搬弄是非来获取荣华富贵,不是男子汉大丈夫所为。所以秦武王上台没多久,张仪就离开了秦国。反倒是诸如孟说这样的大力士(但并非谋略家)得到了重用。
从秦武王的这一系列人事任命角度不难看出,秦武王对于人才的认知,仅局限于力气较大的大力士,这样的观念,治理军队尚且不足(按:即便是治军,也需要一定的管理人才),更别说治理秦国。
果然,在秦武王的统治下,很多纵横家见在秦国已经找不到安身立命的机会,于是开始纷纷鼓吹连横,并借此打压、堵截秦的发展之路。
2、危墙之下
古人云: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在古代汉语中,君子,指的是一些掌握权力的人物。秦武王作为秦的君王,要做的事情是治国理政、选拔人才,要重用的是经世济民的人才。而且,出于秦国稳定角度考虑,秦武王也该谨慎自己的安全,防止因为秦王遇刺等因素导致秦的动荡。但是,秦武王无疑意识不到这一切。虽然贵为秦王,但是秦武王还是喜欢从事“极限运动”,并在在位第四年,就因为举鼎而丧生。
与其说秦武王是因为举鼎而丧生,不如说秦武王是因为好勇斗狠、好逞强、好血气之勇而丧生。
所以单就秦武王的这个性格来看,秦武王确实不适合担任秦王。甚至可以说,幸亏秦武王在位只有四年,否则,按照秦武王的这种性格,秦很可能因为秦武王在位太久的缘故,陷入内乱甚至衰败:
首先,大力士不断被重用,意味着管理人才的发展空间被挤占,这些人才必然流亡他国;
其次,即便是秦王政横扫六国时期,秦王政还不忘稳住齐国,而秦武王压根不考虑分化六国,这种思维下,很可能给秦国引来“群殴”。而秦武王时代的秦,其综合实力,远非之后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