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十四五」建言丨中國開源軟件推進聯盟副秘書長宋可為:全力推進開源 提升科技創新支撐能力

當前,我國面臨著深刻而複雜的國內外發展形勢,現代科技創新越來越需要整合優質資源協同攻關,傳統的創新組織模式無法適應快速的創新需求。十九屆四中全會首次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我認為,「十四五」時期,以新型舉國體制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可以全面借鑒開源模式。

對我國科技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開源概念始於上世紀70年代,旨在打破技術封鎖,對抗商業壟斷,衝擊了已有全球軟件市場格局。隨着開源的推廣和普及,全球的數字鴻溝正在加速縮小。開源同樣助力了我國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快速崛起。開源技術為中國技術人員進入世界第一科技陣營打開了一扇門。比如阿里巴巴和騰訊等大型科技公司都是以開源為核心技術構建的,這些公司也在打造自己的開源項目,騰訊擁有超過100個開源項目,阿里巴巴的開源項目數量更是超過了1700個。

開源是扁平化、自洽管理的線上組織形式,能夠高效的將全球的開發者組織在一起,這種協同創新組織形式的誕生,極大地提高了軟件的生產效率及分發效率。開放的授權模式對用戶和開發者更加友好,更有利於開源項目後續的發展演進和使用推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開源文化能吸引興趣相同、願意分享、各展所長、跨地域跨行業的優秀工程師參與到技術攻關和社區建設中。此外,開源可快速實現軟件技術全球化,是打破技術壁壘、實現技術安全的必經之路。

對於開源和開源產業,最寶貴的資源是程序開發員和開源社區。開源社區通過互聯網將遍布全球、各行各業的優秀技術人員組織到一起,代表了最先進的科技創新管理機制,它的核心特點是管理結構扁平化、管理模式自組織化、管理方式數字化。

目前,我國的開源社區發展十分迅速,但發展進程仍然落後於一些發達國家。如今,程序開發員和產業均在逐漸關注和投入開源社區,開源生態日趨完善。中國的開源社區普遍屬於開源社區的萌芽狀態,多為技術人員自發形成的小開源項目技術社區或以某企業某產品(開源或閉源)為核心的用戶型交流社區,主要表現為缺乏產業基金會、缺乏專業的社區運營專家和人員、缺乏社會資本的關注、缺乏非軟件技術人員的專業化服務,包括法律專家、創業孵化、金融投資、市場推廣、產品和管理類專家的參與。在行業中,我國的開源社區組織能力、宣傳能力、統戰能力亟待加強。

開源的技術特點——協同創新模式、扁平化自洽以及敏捷開發,使它成為互聯網時代、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先鋒。它符合中國新時代科技發展的要求,通過學習開源、推進開源,加速縮小中國與發達國家的科技差距,特別是在那些重點關鍵性技術領域。此外,開源還為中國參與全球開放技術標準鋪墊了道路。開源是中國科技創新的天然盟友,藉助開源可以形成後發者優勢。

推動我國開源發展的五個維度

面向「十四五」,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突破信息技術封鎖,關鍵在於借鑒開源模式升級我國科技創新治理體系,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

一是將「開源合作」作為我國科技創新和舉國體制的核心戰略。

通過建立頂層戰略規劃,橫向打破目前科技創新相關領域的禁錮,將科技成果匯聚、公開、共享,廣泛引入社會資源,特別是中小企業和創業團隊。要加速與國際開源生態全面對接,吸引和獎勵國際開源基金會、開源社區和開源企業在華成立分支機構,鼓勵其在華建立數據中心或鏡像站點,協助其建設完善中文版社區網站,資助其定期在華舉辦技術交流活動。鼓勵國內各領域興建開源社區並與國際社區展開合作,鼓勵國內社區聘請國際開源技術領袖為顧問,對已國際化的中國社區進行獎勵。要鼓勵開源人士參與制定全球各領域的開放標準。

二是設立開源基金會,興建開源大社區和激活開源小社區。

放開國內對開源基金會的設立限制,鼓勵由政府和社會力量聯合成立更多的開源基金會,由基金會負責對開源社區、開源項目進行管理和孵化的具體工作。試行開源社區的混合所有制,即由國家或央(國)企發起,聯合開源基金會聯合興建開源大社區(門戶型社區),其中國家和央(國)企負責出資和保持社區中立性的定位,由專業的開源運營團隊負責後期開源大社區的日常運行維護並對其上的開源小社區或開源項目進行資助、孵化和幫助。

開源大社區主要負責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提供公共服務,如數據中心,代碼託管、法律援助、金融孵化,產業推廣等。大社區支持並協助企業或個人在大社區內快速構建其專屬小社區,小社區可直接使用大社區的各種公共資源為己所用,小社區的精力更專註於自身的技術項目。建成這樣的大社區搭台小社區唱戲的一體雙層結構開源社區,可以充分發揮央(國)企在產業資源、資金和市場上的優勢,充分調動中小企業的參與積極性和創新主動性,由專業的社區運營專家負責組織協調和推廣運維,將會發揮出大社區的資源整合優勢,成為穩定可持續發展的資源池,激活小社區靈活、高效、有活力的特點,將開源社區整體發展成為具有物競天擇、優勝劣汰和資源再分配特點的擁有新陳代謝能力的成熟社區。

三是從教育着手培養開源軟件人才。

從基礎教育階段開始,調整教材和優化師資力量,規避教材和學習環境中嚴重依賴任何商業公司的軟硬件產品,特別是目前對X86硬件平台、Windows系統、Office文檔和Flash課件的過度依賴。針對中小學生重新制定開放技術教育體系,可以引入開放硬件平台Risk-V、開放板卡樹莓派、國產飛騰設備、Linux/Android開放系統等技術作為施教環境和教學課件。同時在整個基礎教育階段增加信息學課時佔比,在初中階段將信息學分解為軟件開發、硬件開發、網絡安全、計算機輔助設計等課程,在全國範圍內廣泛開展信息技術競賽。在高中、職成教育和高等教育階段,大幅增加信息技術課程佔比和考試難度,建議將信息學和軟件開發設置為高考科目,同時借鑒德國實施的二元制教育,將理論知識學習和開源社區、企業的實踐學習相結合,兩個成績並舉。引入這種教育考核體系能有效的保證信息技術人才始終面向市場需求,實現與企業團隊的無縫對接。

四是促進企業開源轉型和孵化開源創業。

在「十三五」期間,IT龍頭企業如華為、阿里巴巴、騰訊、小米等,積極擁抱開源,規模以上企業紛紛制定企業開源戰略。科技創新的主體是企業,中小企業佔據企業總量的97%,是我國科技創新的核心力量,它們貢獻了全國65%的發明專利和80%新產品研製。「十四五」期間要進一步激活中小企業,解決它們在開展科技創新時「心不足」或「力不足」的問題。鼓勵、引導甚至資助它們主動進行開源轉型,加大對開源項目的創業孵化。同時,鼓勵大企業做好表率,把基礎技術項目在開源社區中開放,重點聚焦於設計商業模式、產品化和市場推廣和實施交付環節。中小企業需要開源基金會,開源社區的專家協助他們來進行開源轉型。對於孵化中的開源項目和小微企業,可提供更加細微的服務。如取消線下註冊經營地的限制,鼓勵並認可SOHO這樣的以線上協作為主的新型科技創新模式;由開源大社區為開源項目和小微企業提供免費的網絡資源,如虛擬主機、網絡存儲、研發雲等;開源大社區還可通過對技術資源(如開放源代碼)的評估來為優秀的開源項目和小微企業提供科技金融服務(如個人信用貸款、源代碼質押貸款或創業補助),有效協助開源項目快速成長為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可嘗試開源虛擬公司備案制。

五是多維度鼓勵開源,促進科技創新治理體系升級。

鼓勵產業界成立更多的開源聯盟、開源社區和開源基金會。建立線上線下互動的雙層治理平台,線下是實體組織,表現形式為企事業單位、高校、科研院所和個人組成的行業協會、產業聯盟;線上是虛擬社團,表現形式是由開發者、開源項目和源代碼組成的開源社區。線下實體組織和線上的開源社區有部分映射關係,但線下實體組織是社會結構的一部分,而線上開源社區才是開源協同創新的核心,重點在於分權治理。

所謂分權可以理解成開源社區的所有權、運營權、冠名權、開源項目的知識產權和開發者的人身權相互分離,一般通過對社區貢獻最多的集體和個人牽頭組織進行民主決策,而其上的開源項目相關事宜則由對該開源項目貢獻最大的集體和個人牽頭組織進行民主決策,在這一系列的分權民主決策過程中,其實是民主集中的有機結合,是一種非常高效的科技創新治理體系,各方利益訴求得以滿足和平衡。

開源治理的另一特點是多維度共治。當今優秀的開源社區均設有法律服務分中心、項目孵化分中心等職能,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從各自專業角度出發為開源社區提供全方位的發展建議和支持服務。開源源於技術,但不止於技術。因此我國的開源治理也應擴展到多領域協同,探索從多維度推出鼓勵開源的積極政策。比如制定鼓勵使用開源的傾向性法律規定;在開源領域設立高端人才計劃;對於政府採購的信息技術產品和服務,要求其源碼在開源社區備案,同時要求信息技術提供商、開源社區和政府採購方簽署三方協議,約定可通過開源社區來進行長期運維。

開源是全世界的技術寶藏,也是最先進的科技協同創新模式。中國借鑒開源、發展開源不僅有助於避免重複投資,形成可積累、可復用、可再生的公共技術資源,還有助於形成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新時期中國科技創新舉國體制,使中國技術、中國產品突破重圍,最終服務於全球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