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我國的芯片產業又開始了打壓,妄圖在全世界禁用中國產的先進芯片。
是不是聽起來有點彆扭?簡單來說就是美國不用中國產的計算機芯片,而且也不允許其他國家使用。
至於美國是怎麼做到的,無非是利用雙邊的經貿關係,對別的國家進行威逼利誘。
新措施剛要推動,英偉達又潑了一盆冷水,這幾年對中國芯片的打壓和管制是徹底失敗的,非但沒有攔住中國在芯片領域的發展,還讓美國的企業事實上損失了數十億美元。
畢竟,這家企業原先在中國市場的市場份額具有主導性,如今卻下降到了無足輕重的地步。
美國人既然出招了,我們接下來又該怎麼做呢?面對美國的持續打壓,我國的芯片產業未來又該如何發展?
協助美方將要承擔法律責任
老美的思路簡單而粗暴,大國和別的企業,不能從中國這裡買芯片。我國已經明確表示,美國的措施構成了對中國企業的歧視和限制。
如果別的企業或者是個人執行美方的措施,以及協助美方執行相關措施,往後也得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這是清楚不過的告訴美國人,接下來他們操作將要付出什麼樣的後果。
如此一來,圍繞芯片,雙方接下來會展開進一步的博弈,這勢必會影響到全球半導體產業鏈和供應鏈。因為全球大部分的芯片目前都是中美等少數幾個國家在生產和供應,對於其他國家來說,主要供應國在打架,整個市場的需求還怎麼保持穩定?
問題就在於,打架這種局面是美國人率先挑起來的,看似美國想和老中掰手腕,實則還想順手把其他國家的手腕徹底砍斷——不讓他們發展。尤其是在先進計算機芯片以及人工智能芯片領域,如果掀起的戰爭很大,其他國家的供應需求一定會受到波及。
所以,問題看起來複雜,但其實又不複雜。美國人不顧及國際法和國際關係準則,濫用出口管制措施,就是要對我國進行遏制和打壓,換句話說,哪怕美國自家的芯片發展受到影響,美國也會不管不顧地挑起戰爭。
技術進步不能被競爭對手獲取
老美從來都把大洋彼岸的老中看成對手,而且還是戰略級的,自從美國人徹底認清這一形勢以後,他們在各個層面就對我國展開了遏制和打壓,尤其是在技術層面,越是能夠體現技術進步的領域,美國對我國的打壓就更甚。
去年拜登快要卸任的時候,再次針對我國的芯片行業出台了一系列更廣泛的限制措施。拜登和民主黨人的訴求很簡單,就是要限制競爭對手的技術進步,然後又能證明這是他任職時的政策遺產。
美國的官員更是直言不諱的表示,中國製造更先進的計算機芯片,尤其是具備了這種能力以後,就對美國構成了安全威脅。我們這邊還有很多人天真的認為,在技術領域未來可以和美國進行競爭式的合作,可是美國人根本不這麼想,他們的思維是零和博弈。
一方面,美國試圖採取各種措施,限制和打壓中國在計算機芯片技術領域的更快進步。能限則限,美國的思路措施一以貫之,拖慢中國在技術突破上的進度。
另一方面,對於我國已經存在的芯片產業在全球的銷售和供應領域,美國也想開展一系列的打壓。簡單來說,不允許別的國家或者是企業跟我國的芯片製造商合作。
圍堵可謂是360°全方位無死角,限制技術上的進步可以確保我國的芯片技術不會很快突破,限制供應鏈就是在徹底斬斷我國在芯片領域的發展勢頭。從美國人的角度看,只要中國的芯片沒有市場,也就沒有收益,沒有收益又何談繼續發展?
美國人的想法確實不錯,但實際上並沒有收到什麼效果。越壓越強,我們反倒在老美面前,展現出了彈簧的一面。
跨越萬億大關
截止到去年11月,萬億出口大關跨越。去年 1~10月份,我國半導體出口增長幅度為21.4%,每個月的出口額度都在930億元左右。美國人看了肯定想罵娘,不過他們憤怒和疑惑的背後,並不能阻擋住這股潮流趨勢。
為什麼美國的限制措施會失效?那是因為美國人的思路完全錯了,就像開船要出海,卻直直把船開到了岸上,是徹頭徹尾的南轅北轍。
過去幾年,美國人的一個主要思路是在芯片技術的最前沿對我國進行制裁,從而打壓我國整個芯片產業。可美國人恰恰忘了,目前在這一領域,全世界真正的需求是什麼。
具體來看,過去十幾年的時間,推動全世界芯片行業增長的最大動力就是電腦和智能手機的龐大需求。在這一領域,芯片技術的先進與否,要讓位於芯片的穩定使用以及產業鏈的供應是否成熟。
什麼意思呢?電腦和智能手機市場需求量相當龐大,對於芯片的要求,最具突破性的技術反倒並不重要。市場看重的是芯片產品能否穩定供應,也就是說,哪家企業能夠大量穩定生產芯片,就能夠掌握市場主導權。
美國要限制我國在芯片領域的技術突破,確實對我國的芯片產業構成了打壓。但是對於芯片市場的成熟應用,尤其是全球的穩定供應,美國採取的措施實際上沒有什麼效果。
如今,除了電腦和智能手機外,汽車實施上也跟芯片成了「親密朋友」。2023年,汽車芯片需求規模增長了15%。相比於電腦和智能手機,汽車市場對芯片的需求更不要求什麼便攜性,也不要求芯片更高精尖。換句話說,未來汽車市場芯片的增量依舊看的是穩定供應。
在這方面,我國恰恰具備很大的優勢,不但每年的產量能夠保證,芯片產品的良品率也在持續提升。
美國人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現在才想採取新的措施限制我國的芯片產品在全球市場銷售。但是美國人現在才限制,實際上已經遲了。
芯片出口世界第一
4000億顆以上,1.03萬億元規模,這是去年芯片產業交出的答卷,產量和出口規模都在猛增,芯片出口已經是世界第一。
就像上面提到的那樣,我國已經形成了完善的供應體系,尤其是在中低端芯片領域,產業發展更加迅猛。在技術達到一定程度以後,芯片市場的真正需求並不需要更小,絕大多數的需求量都在24nm以上,甚至於對一些領域來說,24nm的芯片技術都有點兒高了。
原先,美國的芯片製造企業把控着龐大的市場,也包括國內的大量市場份額。但後來美國對我國的芯片產業展開打壓,使得我國難以從他們那裡進口芯片,如此一來,反倒在客觀上促使了我國中低端芯片產業的迅猛發展。
這就是英偉達在近期所說的,美國對中國的限制已經完全失敗了,非但沒有限制住中國芯片產業的發展,反倒還讓美國自己的芯片製造商白白丟失了市場。
有人可能會說,美國丟失了中國這個市場,完全可以去開發別的市場。邏輯上確實是如此。但在實際層面,世界上並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像中國這樣對芯片的需求量如此之龐大,尤其是中低端的芯片。
正是在這種局面下,我國的芯片市場越來越大,不管是國內市場還是國外市場都在迅猛發展。有了市場以後,接下來就能夠按照市場的需求不斷在技術上迭代。如此一來,美國人既沒有阻攔住中國芯片技術的發展,也沒能夠斬斷中國芯片產業鏈。
所以不管從哪個角度去看,我們確實應該感謝美國,如果不是美國的限制措施,像高通這樣的美國企業,他們在我國的芯片出貨量就不會一再降低。
再來看英偉達,他們的技術確實更先進,但並不是說國內就沒有可以代替英偉達的產品,只要做到了這一點,技術上就能不斷迭代。
在目前的半導體市場,中國市場的增長規模最快,美國市場還排在我們後面。我國是世界上最大集成電路單一市場,市場規模已經達到1865億美元,全球市場份額佔比為30.1%。
所以還是那句話,只要龐大的市場存在,就不愁技術不會迭代。
結語
美國採取的限制措施沒有一項真正取得了成功。對抗策略,反倒讓中國的芯片產業發展更迅猛,這也意味着我國已經有決心,關鍵是已經有能力自主發展芯片產業了。
反倒是美國自己,如果繼續採取固步自封的措施,再過幾年,美國的芯片企業就會吃驚的發現,他們所謂的技術領先將會被中國的企業徹底趕超,就連芯片市場,他們的份額也會不斷丟失。
時至今日,美國的科技企業也看清楚了這一點,所以一直在強烈反對美國政府施加的各種限制措施。因為他們明白,如果不跟中國的企業合作,未來這個世界上最大的芯片產業市場,將會徹底跟美國人無緣。
參考資料:
《美對華芯片出口管制失敗,英偉達中國市場份額暴跌》 財聯社 2025年5月21日
《美國加大芯片制裁之時,中國半導體出口破萬億》 人民網 2024年12月5日
《2024年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超6000億美元,中國增速最快》 第一財經 2024年1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