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整活」文化,這屆文博會含「AI」量飆升

當AI咖啡師遞來一杯拉花精準的拿鐵,當「硬核」機械臂現場揮毫潑墨,當隔空「打鼓」成為現實——走進第二十一屆文博會展館,科技與文化的邊界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消融。

5月22日,這場中國文化產業「風向標」盛會首次將人工智能推至聚光燈下:60餘家人工智能企業集結成軍,具身機械人穿梭服務,AI大模型滲透進非遺活化、出版轉型、IP出海等全產業鏈條。湧入深圳國際會展中心的大批觀眾觸摸的不僅是展品,更是一個個「文化+科技」融合的未來切片。

首設人工智能展區AI如何激活文化DNA

凌空揮棒就能「帶節奏」?在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創新展(13號館),一款「空氣架子鼓」引得路人紛紛側目。「這款感應空氣架子鼓主要是由兩根鼓棒、一個音箱和一個彩插組成。利用航空航天的飛控技術和空間定位算法識別空中擊鼓、踩踏動作,生成音樂信號並通過音箱播放。」深圳感音科技有限公司產品體驗官劉佳銳表示,生產這款產品主要為了解決傳統架子鼓佔地面積大、不便攜帶、價格貴等痛點。「不用鼓不用鑔,只用兩根鼓棒就能敲出富有節奏感的鼓點,真是科技減負!」一位音樂愛好者驚嘆道。

文化傳承同樣因AI煥發新生。日益精進的裸眼3D技術,將故宮敦煌莫高窟等知名文物「帶進」文博會。「產品的主要技術原理就是通過多角度採集畫面,把多張畫面疊加在一起,再通過屏上自研的光學材料折射出對應角度錄製的畫面,從而形成裸眼即可觀看的3D立體效果。」臻像科技技術支持程啟征表示,這是他第三年參加文博會,每次都會在現場有不少成交量。「感覺今年觀眾更多,專業性也更強。」

本屆文博會「文化+科技」雙輪驅動還體現在:首次設立人工智能展區,邀請60多家人工智能領域知名企業參展,創新呈現新質生產力與文產新業態、新消費;AI會展助手「文小博」首次亮相,升級展會服務數智化;多個具身機械人也參與迎賓、志願服務、導覽、採訪等工作。文化基因注入AI算法,是這場「文化盛宴」的生動寫照。

黑科技「破壁」沉浸式體驗重構文化敘事

科技感十足的VR互動影院,到千年文物的「數字重生」,文博會不僅是一場文化盛宴,更是一次跨越傳統與未來的對話。記者現場發現,在此次亮相文博會的文旅相關展區盡顯科技范。VR技術的應用,讓各地文物紛紛「活起來」。

在VR互動影院隔壁,由河南大象元公司帶來的虛擬現實電影體驗廳,同樣讓市民排期長隊參觀體驗。據現場負責人介紹,此次帶來的展品是獲得了中國虛擬現實電影第001號和002號「龍標」的作品《秦宮夜宴》和《隱秘的秦嶺》,觀眾帶上VR頭顯設備後,不僅能360°圍觀唐朝樂舞俑「蹦迪」,還能「觸摸」千年文物。

「雖然我在深圳,但戴上眼鏡後,就能瞬間穿越到寧夏的景區,與其中的文物互動,讓它們為我講述自己的故事。」寧夏盛天彩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中心主任第伍文博在「塞上江南·神奇寧夏」展區,向觀眾演示了公司自研的大空間 VR產品。

新質生產力爆發從技術應用到生態融合

在本屆文博會上,「科技賦能文化」展現出從單向技術嫁接到雙向生態重構的趨勢。從人形交互機械人到全自動咖啡拉花機,再到AR智能眼鏡,智能產品正突破單一功能局限,深度融入文旅、科普、商業等多元場景,推動文化消費生態的全面升級。

十三號展館內,深圳大象安泰科技的人形機械人成為全場焦點。這款搭載文心一言和豆包大模型的智能機械人,不僅擁有高度仿真的硅膠外觀和靈動自如的動作表現,更展現出AI交互的無限可能。它能精準捕捉用戶的表情和動作,實時調整互動策略,在文旅導覽、展會服務、直播帶貨等場景中提供個性化服務。從頤和園的智能講解員到直播間里場觀突破30萬的主播,這款月產能達80-100台的機械人正在多個領域展現商業價值。

寶安展區的安諾咖啡機械人不僅以90秒全自動製作拉花咖啡的精準工藝吸引眼球,更通過照片轉拉花的創新功能,將單純的飲品製作升級為內容創作平台。這款集科技與藝術於一身的設備,在咖啡節、景區、商場等場景中展現出強大的引流能力,前來洽談合作的商家絡繹不絕。

傳統不再囿於時空,產業不再困於邊界。從「文小博」的智能應答到「古文物」的學術對話,從VR大空間的次元穿越到AI咖啡的全球定製,第二十一屆文博會如同一面稜鏡,折射出中國文化產業創新的無限可能。

撰文:許懿 徐懷 王飛

攝影:魯力

來源: 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