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賦能學科發展,同濟大學再推重磅舉措。
今天(5月20日)上午,在同濟大學人工智能賦能學科創新行動發展大會上,同濟大學宣布,圍繞「工程智能」,學校系統布局首批五大研究院。這五大研究院分別是:工程智能研究院、醫學人工智能研究院、極端環境建造研究院、自主智能機械人研究院、航空運輸與低空經濟研究院。這是同濟大學落實落細去年發佈的《人工智能賦能學科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7)》的又一重要舉措。
「同濟大學已形成千億級環同濟知識經濟圈。2023年度,楊浦環同濟知識經濟圈總產出達769億元,嘉定環同濟知識經濟圈總產出達223億元。」同濟大學黨委書記、中國工程院院士鄭慶華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同濟工程學科群優勢明顯,人工智能學科快速崛起,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強,希望圍繞工程智能的這五大研究院建設,為國家打造教育科技人才產教融合新高地。」
據悉,這五大研究院實現多個創新。
首先,在體制機制上,五大研究院打破院系制、學科化傳統的人才培養和科研組織方式,建立「1+N」多學科交叉,建立科學研究資源、人才培養資源的共建共享共創機制。
在培養模式上,五大研究院通過揭榜挂帥、目標引領、問題驅動,深化產教融合,讓學生在真刀真槍中鍛煉成長。五大研究院通過多學科交叉融合研究,提出前瞻性的科學研究方向,培育未來學科,突破「卡脖子」技術,創造新質生產力。在評價體系上,五大研究院進一步創新,以成效、貢獻、特色為準則,關注成果的原創性、實用性和經濟社會價值。
「應強國建設之需,順時代發展之勢,同濟大學將以五大研究院的創建為契機,推動學科轉型,開拓新域新質,為服務和支撐中國式現代化,為助力上海三大先導產業發展和『五個中心』建設,貢獻同濟智慧和力量。」鄭慶華說。
會上,五大研究院院長分別介紹了各研究院建設方案。
其中,同濟大學工程智能研究院以AI4E(AI for Engineering)為核心開展研究與創新,聚焦工程智能基礎模型與工程智能體的關鍵技術突破,結合智能建造、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能汽車及智能製造等垂域開展前沿研究,系統推進工程領域研究創新、產業實踐和人才培養的智能化範式轉型。
同濟大學醫學人工智能研究院致力於系統性建設醫學數據存儲與計算中心、智慧醫學教育中心兩大支撐體系,重點打造四大特色系統或者平台,即通用醫學大模型、醫療數據智能治理系統、醫學人形機械人關鍵技術平台和智能藥物發現與驗證系統。研究院通過構建「基礎研究-技術研發-臨床轉化」的創新鏈條,革新智能醫學教育體系,升級創新藥物研發範式,提升精準醫療服務能力。
同濟大學依託上海市未來學科成立極端環境建造研究院,以高地、極地、地外等「三地」建造為牽引,破解極溫/風/壓/加速度/磁等極端自然與信息環境下的選址規劃、超材料原位利用、超結構設計、無人建造和特異災害防控等核心科學難題。研究院整合土木、環境、測繪、力學、材料、機械、交通、建築等多學科力量,助力川藏鐵路、南極科考站、月球基地等國家重大工程,引領國際極端環境建造科學研究,為支撐國家戰略和推進產業升級提供堅實支撐。
同濟大學依託上海市未來學科成立自主智能機械人研究院,圍繞「醫療康復機械人、智能製造機械人、極端建造機械人」等重點領域,針對「機械人本體驅動、機器腦決策控制、機械人群體智能、機械人訓練場」等科學難題和技術瓶頸展開深入研究。研究院面向國際前沿,錨定國家重大戰略,突破高性能關節模組、柔性電子傳感、感知決策控制大模型和數據採集訓練場等核心技術,助力上海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自主智能機械人創新高地。
同濟大學充分發揮航空、交通、測繪、管理、人工智能等多學科協同創新與融合發展優勢,成立航空運輸與低空經濟研究院。研究院致力於塑造服務航空運輸與低空經濟發展的科技創新高地,構建低空物流、通航無人機等技術孵化的成果轉化平台,成為行業交流的合作交往窗口,打造高端技術的人才孵化搖籃。
會上,同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申恆濤介紹了「無界大模型」的核心技術和應用場景。「無界大模型」聚焦「空間智能一體化」核心愿景,貫通感知、認知與行動全鏈條,推動人工智能向認知決策、自主協同躍遷,邁向「理解世界、操控世界、協作世界」的新階段。模型提出「數據驅動—知識引導—物理約束」三元協同機制,構建具身智能體的知行閉環與多智能體協同框架,突破當前大模型在空間理解、任務泛化與多體協作等方面的關鍵瓶頸。未來,模型將在智能製造、智慧物流、城市治理等典型場景中發揮關鍵支撐作用。
會上,同濟大學工程智能研究院、醫學人工智能研究院、自主智能機械人研究院、航空運輸與低空經濟研究院分別與相關企業簽約,校企將就推進創新研究與技術攻關、資源共享與成果轉化、科創平台共建、人才培養與交流等多維度合作。
上海市副市長解冬出席大會。
原標題:《環同濟知識經濟圈已達千億級!同濟官宣五大研究院,打造工程智能新高地》
欄目主編:樊麗萍 圖片來源:同濟大學
來源:作者:文匯報 吳金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