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信創急行軍,誰能先到羅馬?

隨着信創「2+8」的深入推進,醫療領域替代工作步入攻堅階段。2025年,在一系列政策驅動下,各級醫療單位信創訂單集中爆發,國產化改造案例加速湧現。這一過程中,不僅為醫療信息化建設提供了重要參考路徑,同時也折射出信創產品在各細分場景中的落地困境。


面對日益臨近的「100%國產化」目標節點,醫療信創應當如何提質增效快速突圍?軟硬件廠商將如何滿足醫療用戶市場需求?國產化技術路線如何加速抵達羅馬



半年兩部政策,醫療信創發起衝鋒


自去年底以來,醫療領域已迎來兩大信創新政,接連強調了醫療信創工作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2024年12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印發《中醫醫院信息與數字化建設規範(2024版)》。文件特別指出,基礎設施需「選用自主可控、安全可信的先進技術」,並明確了從硬件到軟件的國產化路徑,為中醫醫院數字化、信創化工作提供了全新指導框架。


今年3月,國家衛健委等部門緊隨其後,再次下達《關於印發緊密型縣域醫共體信息化功能指引的通知》,旨在進一步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信息化的標準化、規範化建設。

根據該文件第二部分「建設模式」內容,高層提出了「強化省市統籌集成部署、統一信創網絡管理要求、優化系統信息協同共享、完善數據信息安全保障」等要求。其中重點提到,
硬件設施與基礎軟件應符合信創標準與要求,應用軟件要符合信創和軟件正版化工作要求



重重政策驅動,醫療信創儼然已吹響衝鋒號角,供需兩端迫切尋求國產化落地更優路徑。

月前,在國家信息中心指導下,業內首份《醫療衛生信息技術應用創新與安全實踐指南》出爐,將醫療信創升級的風險與挑戰詳細歸納為四點:一是
信創路線多,決策成本高;二是醫療行業應用繁多,適配難度大;三是信創生態建設薄弱,兼容性差;四是信創人才缺乏。


參編該文件的相關專家認為,當前醫療信創的規模化普及難題主要集中在前三點。其中,信創路線決策可以重點參考已有的成功案例,應用適配和生態建設問題則需要各產業鏈環節協同解決。「只有供需兩端及產業上下游雙向奔赴對齊,才能開闢出一條信創部署最佳通路」。


底層硬件先行,好學生先做難題?


醫療系統部署環境複雜,信創軟硬件產品鏈相對較長,牽一髮而動全身。如何在紛繁的系統環境中邁出國產化第一步,成為眼下信創替代工作的開卷大題。


根據市場公開信息,廈門大學附屬成功醫院、解放軍總醫院、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上海瑞金醫院等,已相繼完成不同階段的核心系統信創替代工作。結合相關實踐結果,從底層硬件替代突破,帶動核心業務突圍,被視為見效最快、國產化程度最高的路線之一


廈門大學附屬成功醫院是第一個選擇啃「硬骨頭」的單位。據了解,早在一年多以前,該醫院就實現了「全棧國產平台的全場景應用」。信創選型部署之初,醫院採用從硬件到軟件、從核心到邊緣的路線,並通過停止採購非國產終端,強制要求國產終端配套國產操作系統,進而倒逼醫院信創工作快速推進,成功以硬件替換帶動了軟件替換

業內對該路線的方法論頗為認可。有專家指出,這一案例價值主要在於兩點:一是其沒有遵循「邊緣系統-支撐系統-核心系統」的漸進式替換框架,而是選擇直擊醫院最為關鍵的核心業務系統,並一鼓作氣實現全棧替換。第二,是其基於自身情況選擇技術棧,探索「從硬件到操作系統再到數據庫」的實施路徑,並達到「最快速度、最低風險、最低成本」的效果。


這種「先難後易、從硬到軟」的信創部署方案,明顯展現出事倍功半的落地價值。而在此次項目中擔當「攻堅手」角色的硬件產品,也受到業內廣泛關注。

據醫院相關負責人分享,該項目在硬件設備替換中採用了國產C86路線。主要系醫療系統版本碎片化嚴重且多為x86部署環境,而C86芯片能直接兼容適配主流生態,大幅降低了軟件遷移、運行、維護風險。在部署工作中不僅節省了醫院的時間、人力和資金成本,還保證了業務系統的安全穩定和升級空間。


「當前醫療信創『生態不全、遷移成本高、替代質量難控』等問題普遍存在。在選型上互不兼容,就會帶來適配性的問題,進而衍生出遷移成本和替代質量不可控等麻煩。」上述負責人認為,「路線選擇問題非常重要。有的時候,選擇大於努力。」


生態抱團破局,條條大路通羅馬


面對醫療信創生態壁壘,供給側國產廠商開啟了抱團模式。毋庸置疑,當國產軟硬件上下游聚鏈成群,並成功突進用戶核心業務場景,鏈上產品都將成為最優解決方案一環。


「很多信創產品不被用戶看好,並非輸在性能。關鍵在於沒有融入國產化主流生態,人家的選型名單上可能都沒有你。」一位信創軟件廠商感慨,「現在做業務要學會打團戰,主動去做生態適配合作,綁定主流技術路線才有機會入圍。」


目前業內有一個共識:無論是從硬件替代開始,還是從軟件應用下手,用戶最終需要的是軟硬一體化成熟解決方案,各個環節的信創產品都應具備良好的對外兼容能力。誰能讓用戶省時省力省錢,誰就是最優解。

從芯片硬件產品到操作系統、數據庫等基礎軟件,
一場以「生態兼容」為核心的組團式競賽,已經在國產化市場全面鋪開

如上文提到的C86芯片路線,主導者海光2020年即成立產業生態合作組織,以開源開放的模式凝聚超5000家生態夥伴,共同開展技術攻關、方案優化、應用創新及市場開拓。隨着C86生態體系越發完善,海光芯片應用價值也在持續提升,其平滑遷移能力、安全技術水平和產品性能表現,均已領跑國產化市場第一梯隊。


操作系統領域中,麒麟、統信、中科方德同樣重注投入生態建設。以麒麟軟件為例,為了排除用戶對國產操作系統兼容性、穩定性的疑慮,麒麟快速推進上下游產品生態適配,比如在醫療行業中,目前已完成 HIS、PACS、LS 多系統試點驗證,產品兼容力得到大幅提升。

此外,國產數據庫達夢、虛谷偉業等廠商,也相繼展開生態布局。前者聯合諸多頭部ISV生態夥伴,打造了基於達夢數據庫的智慧醫療解決方案,並逐步實現規模化應用推廣;後者推出的原創單機分佈式一體化數據庫,已同時具備兼容性、穩定性、擴展性和統一納管能力,基於良好的生態基礎,更充分滿足醫院信創改造和數據處理需求。


顯然,受信創細分市場多元化、碎片化需求影響,供給側廠商正在向產業一體化生態加速靠攏,並藉此有效提升信創單品的全場景應用能力。而以醫療行業為代表的信創業務,已經告別單打獨鬥時代,進入生態開放式發展新周期。當國產體系兼容壁壘徹底拆除,或將走出一條真正具有普適價值的信創路徑。


屆時,條條大路可通羅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