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開智啟 AI點燃新引擎」論壇昨舉行

  昨天下午,由天津大學主辦的「天開智啟 AI點燃新引擎」天開論壇AI科技專場在天津南開區天開高教科創園核心區舉辦。記者從現場了解到,此次論壇匯聚了從全球而來的上百家上市公司、產業方、AI領域頭部企業負責人,與天津大學創新創業生態的AI企業一道,圍繞AI基礎建設大模型AI應用,進行深入的探討。

  作為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天津大學已經在人工智能領域具有非常強的技術積累和人才基礎,近年來在腦機接口大模型開發、低空智能感知技術、AI輸入生髮器篩選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應用成果。天津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王天友介紹了近兩年天大着力於人工智能領域強化技術創新和產業應用能力的相關情況和已經取得了豐碩成果,他希望通過本次論壇搭建共建、共創、共贏、共享的平台,營造創新創業、成果轉化的良好生態,「期待大家能夠一如既往地關心支持天津大學的發展。我們也繼續為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天大力量。」

  嘉御資本董事長、創始合伙人衛哲,也是本次論壇的發起人,他發表《讓「用得起」的AI方案在中國率先實現》的主題演講,並帶領着來自全球的數位企業家、負責人等,從人工智能的具身智能、科技投資、基礎軟件創新、大模型落地等諸多方面進行分享。

  「和天大、南大優勢學科相結合,和AI硬科技相結合,在全國遴選30家以上不同階段、不同領域的著名創投基金在津設立科創、成長子基金,發現項目、招引項目。」北洋海棠基金與創業知本社發起人、天津大學宣懷學院院長、九安醫療董事長劉毅以《AI時代,如何投中超級獨角獸》為題,分享了天開九安海河海棠50億科創母基金的創投方式、案例,並提出借鑒「斯坦福+硅谷」模式,打造創新創業生態的「天大+碳灣」模式的形成,推動天津大學「斯坦福+硅谷」模式的形成。

  記者在現場了解到,多年來,天津搶抓人工智能發展機遇,堅持政策先行、技術為先、產業發力、應用牽引,在打造人工智能先鋒城市上奮力前行,形成了深厚的技術積累和產業基礎,目前已經擁有200多家人工智能基礎核心企業,先後獲批了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域、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是國內首個擁有第一試驗區雙先導區的地區,在智慧城市、智能港、智慧交通、智能醫療與健康智能製造領域湧現出一批人工智能應用場景。

  同時,天津匯聚了天津大學、南開大學等院校的院士專家領銜的人工智能相關國家級的人才團隊。天津積極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深化產學研合作,並將持續完善天科園政策支持體系,加大對AI初創企業的孵化支持力度,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實施AI高端人才引進專項計劃,推動國際AI創新合作,吸引全球科研機構、創新團隊落戶天津,打造開放包容、充滿活力的AI創新生態。

  「人工智能的發展運用,是天大的事,也是天津大學『天大』的事。」整個活動持續4個半小時,現場氣氛熱烈。論壇由天津大學宣懷學院副院長、創業知本社創始人兼CEO孫衛軍主持,他現場即興改編古詩「勝日尋AI渤海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群賢共識『天開』面,萬紫千紅皆在津」,感嘆這一場在天開園的思想盛宴,以及天津人工智能產業蓬勃發展的景象。

  本次論壇的成功舉辦,將進一步促進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推動AI技術創新發展和廣泛應用,同時,吸引更多投資人和企業家參與天津人工智能產業發展。

  天津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王天友:

  已開設4個科技園 近400硬核項目入駐

  作為本次論壇的主辦方,王天友介紹道,天津大學始終將科技成果轉化作為推動學校發展、服務天津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舉措,納入「七個高」戰略體系(高度交叉學科建設、高質量黨建、高水平教育教學、高層次人才引育、高價值成果轉化、高效能資源配置、高效率管理服務)。

  今年天津大學將梳理形成100項天大技術清單,其中20多項是極具潛力的高價值技術。學校堅持「一技術一策」的原則,為每一項技術量身定製轉化方案,加速其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的進程。去年年初,天開九安海河海棠50億科創母基金落地天開園,吸引了半導體、新材料、先進制造、醫療器械、創新葯等關鍵行業領域的高成長企業落地天津。目前,天津大學科技園在南開、津南、西青已開設4個園區,近400個優質硬核項目相繼入駐。

  近兩年,天大着力在人工智能領域強化技術創新和產業應用能力,取得了豐碩成果。王天友舉例說,在合成生物學領域,天大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實現了生物體系的優化設計,推動了生物製造的轉型;天大的低空智能感知技術獲得了吳文俊人工智能科技進步一等獎,相關產品已應用到多個領域;在材料科學等領域,天大研究應用大模型技術,縮短了研發周期。在化工行業,「AI+分離材料」研發體系獲得全國大賽一等獎。自然語言處理研究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在2025國際計算語言學會議上獲得兩項大獎。

  天津大學已經打造了一系列天大學科品牌名片,如馮驥才+非遺=天大,元英進+合成生物學=天大,王成山+微電網儲能=天大,劉叢強+地球系統科學=天大,明東+腦機接口=天大等。說到未來計劃,王天友說,學校將持續打造「學科帶頭人+重大標誌性成果」的天大名片,推動實現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前列的目標。

  王天友表示,天津大學將始終秉持「以服務謀發展,以貢獻求支持」的理念,鏈接「政產學研用金」六大資源,借行業企業之力實現共贏共享,「期待與投資界、企業界朋友攜手,將天津大學的前沿AI技術與行業實際需求深度對接,共同探索技術產業化路徑。」

  嘉御資本董事長、創始合伙人 衛哲:

  帶有強大AI功能手機 1年左右中美同時面世

  因為曾成功預測「用得起的AI即將出現」,DeepSeek在春節期間的衝擊波讓衛哲也總被期待將有何新的預測——昨天的專題論壇上,衛哲再次預測:「12到14個月以內帶有極強AI功能的手機,將在中國美國同時面世。」結合當下AI發展,他也提出新的預判。

  作為一名資深的投資人,在衛哲看來,AI對於行業改變來說,出現了多、深、快的特點,他從其關注的「AI基建」「大模型」「行業+AI還是AI+行業」進行分析,他認為AI是趨勢,不是風口。衛哲介紹說,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這一年呈現出基礎建設技術瓶頸凸現,基礎建設投資有增無減的狀態,尤其是應用兩極分化「行業+AI」快於「AI+行業」,「前者是指自身行業與AI技術相結合,後者則是原生AI新技術去進入傳統行業。」衛哲說,如果說AI是把鎚子,出現問題是釘子,他希望是在出現釘子以後,「帶着釘子回到大學,專家教授搞出一把鎚子來砸釘子。」

  對於現狀,衛哲用啤酒泡來做比喻。他曾親歷過移動互聯網與互聯網的泡沫時期,他說,杯子代表行業,啤酒代表資本,當行業處於空白,資本迅速湧入,便會產生泡沫,但泡沫退去,啤酒仍在,且適度泡沫能提升口感,「我能容忍百分之二三十的啤酒泡沫,但若泡沫佔比過高,則需等待泡沫消退。」

  衛哲以DeepSeek的春節衝擊波表明,AIGC的「三用」即用得上、用得好、用得起,關鍵是用得起,同時國產化替代方案更重要,「DeepSeek的出現,就證明是有國產替代方案的。」

  「C端應用最終掌控權仍在互聯網大廠手中。」衛哲提到關於「DeepSeek」「豆包」以及騰訊新近推出的「元寶」:「我預測,12到14個月以內,帶有極強AI功能的手機將在中國美國同時面試,但這是來自於手機,並不來自獨立的第三方的創業公司。」他進而提出,在三年內手機中的App數量將減半,十年內工作時間將少於四天,AI+Robotic將使人類工作時間首次低於50%。最後一點是,「AI+醫療」將使人類平均壽命在20年內超過100歲。

  「讓用得起在中國率先實現。」衛哲提出這樣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