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助手」賦能「智慧吳江」,「AI+無人機」深度應用場景不斷湧現

5月12日,蘇州市吳江區平望鎮一處無人機機場內,一架掛載廣角、變焦、紅外「三合一」多功能鏡頭的無人機緩緩起飛。不一會兒,無人機來到一處建築工地上空,自動「偵查」工人安全帽佩戴情況。隨後,它又飛至京杭運河和頔塘河交叉口,對某化纖企業上方空氣進行採樣分析,並沿運河「捕捉」河道漂浮物、違章搭建、船舶滯留、違規排污等問題。待完成一系列任務,這架無人機便自動返航,前後飛行約2.3公里,耗時僅十來分鐘。

與此同時,在20多公里外的吳江區低空服務運營中心,無人機採集的各類巡查數據已實時傳送至吳江區低空服務一體化平台,系統自動生成「問題工單」,經工作人員把關甄別後流轉給相關部門處理。

如此科技范的場景,得益於「AI+無人機」的融合應用。憑藉視野開闊、機動靈活、移動迅速等特點,無人機近些年逐漸成為城市治理的重要工具。而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讓無人機擁有會思考的「大腦」,在更多應用場景中挑起重擔,也不再遙不可及。

低空服務一體化平台,正是吳江為無人機打造的「智慧大腦」。它的「智慧」之處在於擁有施工安全、道路病害、大氣質量、交通巡檢、橋樑安全、建築安全等97種算法模型,只需搭載好設備、預設好指令,即可滿足多領域多場景的應用需求。比如,利用無人機開展河湖巡查,「智慧大腦」可通過分析多功能鏡頭採集到的圖像數據,精準識別水草浮萍、水面異物和污水等;而在進行大氣質量檢測任務時,「智慧大腦」則會自動切換到大氣質量算法,配合無人機上掛載的大氣檢測模塊,自主生成大氣成分的二維網格圖。

作為無人機「啟智」的關鍵,算法模型是一項需要耐心「打磨」的工程。去年10月平台正式上線前,吳江組織技術人員累計開展了超1萬小時的無人機飛行作業,先後將採集到的220餘萬份數據樣本「投喂」給各個大模型,並對模型進行了150多輪次、超1000小時的訓練優化,才使得無人機在巡查時既能「看得見」也能「看得懂」。

軟件漸趨成熟,硬件也在不斷完善。目前吳江已建成22個無人機機場,今年年底前還將再部署建設12個,推動無人機飛行半徑覆蓋全域。屆時,依託5公里作業半徑與30分鐘續航能力,無人機群組將拉起一張全天候、全視角、全地形的監測網絡。

搭平台、建機場,除了提升城市治理智慧化水平外,另一個目的在於降本增效。「過去,部門、鄉鎮大多根據各自需求自行採購無人機設備或服務,分散開展巡查作業,導致人力物力重複投入,效益低下。」吳江區數據局數字社會科科長華威說,如今有了平台的技術支持和機場的載體支撐,政府可以集中採購無人機飛行服務,通過業務單位「點單」、數據部門「派單」、運營方「接單」,實現資源科學統籌調度,而且受益於97種算法模型的加持,無人機能多任務並行處理,有效提升巡查效率。

協助吳江區城管局完成20個渣土消納點及21個環衛終端的全覆蓋巡查;響應吳江區交通運輸局需求,每日對國道、省道、運河航道開展巡查;配合吳江區農業農村局夜間巡查違規捕撈行為;服務吳江區生態環境局完成河湖常態化巡檢……據統計,運行近8個月來,低空服務一體化平台已累計調度無人機執飛超8000架次,飛行里程近7萬公里。相比傳統人工操控作業,「AI+無人機」模式完成任務時間縮短60%,綜合成本下降50%。

基於已有的設施設備,「AI+無人機」還能碰撞出什麼火花?跳出城市治理,吳江把目光放到了公共服務領域。今年2月,當地完成全省首例林木砍伐「雲探勘」,藉助低空服務一體化平台就近調度無人機,審批人員僅花10分鐘就搞定了原本要耗時兩天的現場踏勘任務。

「林木採伐許可的現場踏勘,需對採伐的四至邊界、權屬、申請面積、樹種、樹齡等內容確認清楚。過去,踏勘人員要花費大量時間對林地的整體分佈和面積進行詳細測算,不僅效率低,某些點位還可能無法核查。」吳江區數據局市場准入審批科科長顧海燕介紹,利用「AI+無人機」實施「雲踏勘」則有效解決了這些痛點,系統還會通過算法模型將無人機採集到的數據轉化為高精度三維實景模型,為後續的項目設計、審批和管理提供精準依據。

招商服務也用上了「雲踏勘」。如今,低空服務一體化平台可以一鍵調度無人機到產業用地上方進行懸停環繞拍攝,畫面實時同步傳輸至移動設備,讓客商足不出戶直觀了解地塊全貌和周邊配套情況;同時,無人機也能對地塊進行多角度拍照,採集全景數據定製3D模型,供招商人員隨時隨地調取查看。

「今後,我們還將搭建更多『AI+無人機』深度應用場景,開發定製化的低空數據產品,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更多飛行服務,如屋頂光伏板缺陷巡檢、電力管線巡檢、水務管網巡檢等,讓低空服務一體化平台既當好政務服務的『空中助手』,也成為群眾觸手可及的『智慧夥伴』。」吳江區數據局局長宗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