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曹嫻 通訊員 許芳
近日,來自湖南工業大學和湖南科技大學4名大學生組成的創業團隊,在湖南超能機械人技術有限公司推出的「ai+機械人」大學生創業孵化計劃——「雛鷹計劃」中脫穎而出,憑藉清晰的商業化路徑獲得超能機械人「創業直通卡」。這支平均年齡約22歲的創業團隊,後續將參與「湘江1號」健康陪護人形機械人的項目研發。
超能機械人公司是湖南本土人工智能與機械人領軍企業。在「雛鷹計劃」終極挑戰中,來自國防科大、湖南大學等高校的20支整建制團隊,通過「產品預設計」「技術路線推演」「商業化實戰模擬」等環節,圍繞產品優化、場景拓展展開激烈競逐。
機械人、人工智能的產業賽道正熱,但「雛鷹計劃」的吸引力不止於此。傳統硬科技創業往往受困於技術研發周期長、市場驗證滯後等難題。「這支創業團隊將得到包括導師指導、技術賦能、資源對接、資金保障、場地支持、培訓支持、政策保障等在內的全周期支持,實現研發、生產、市場的全方位護航。」公司創始人兼董事長肖湘江說。
作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超能機械人依託國防科大技術基因,已構建「機械結構—硬件電路—ai算法—智聯網平台」全棧技術中台,累計申報專利150餘項,產品覆蓋全國300餘個城市及海外市場。
從人形機械人、心理機械人到校園安保機械人等,超能機械人將開放已通過技術驗證的10多款機械人產品作為創業載體,讓創業團隊可以直接聚焦應用優化與市場落地。
「我們要的不是打工人,而是ai機械人賽道的造夢者。創業團隊無需重複『造輪子』,而是在企業已完成初步技術研發的產品基礎上快速迭代。」肖湘江表示。超能機械人將通過「五個一」模式降低ai機械人創業門檻:聚焦一個細分方向、投入一筆種子基金、提供一個初級產品、對接一個應用場景、配備一名企業導師,從而有效縮短大學生創業團隊「從0到1」的周期。
此次面向全國高校招募,超能機械人從傳統的「單崗位招聘」變為「整建制招募」,即區別於傳統創業者的「單兵作戰」,要求大學生創業團隊具備完整的技術、市場、運營配置,形成「研發-生產-銷售」閉環能力。
在肖湘江看來,這是一場從實驗室到市場的「無縫接力」,因為硬科技創業不是閉門造車,而是用市場反饋倒逼技術創新。企業將開放全國乃至全球各地的成熟客戶資源,幫助團隊直面一線需求,實現「研發即銷售」的高效轉化。為此,超能機械人提出「30-60-90」衝刺目標:30天完成應用場景調研,60天完成產品方案優化,90天開啟市場銷售。
超能機械人對「雛鷹計劃」充滿信心。肖湘江認為,通過破解大學生創業「技術卡脖子、市場觸達難」的痛點,採用「技術中台+整建制團隊」模式,大學生創業孵化的「超能模式」預計可將創業周期壓縮60%以上,助力湖南打造人工智能高地。
來自創業團隊的大學生同樣滿懷希望:「湖南邀請全國乃至全球的大學生來湘創業,從這次超能機械人充滿誠意地為大學生創業搭建平台、開放資源,可以看出湖南不僅是創業政策的『高地』,更是技術賦能、市場落地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