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風云:Siri 跳票,iOS 綁 AI,庫克怒換帥!

據悉,蘋果最新的 iOS 18.3.2 更新後會自動重啟 Apple Intelligence 功能,用戶除了點擊「繼續」外別無選擇,而點擊後該功能便會被激活。用戶必須之後手動在設置中關閉,而該 AI 可能佔用高達 7GB 的存儲空間。

這種強制激活 Apple Intelligence 功能的行為,加劇了外界對該公司 AI 戰略的擔憂。

當地時間 3 月 23 日,彭博社記者馬克·古爾曼還爆料,蘋果打算把 AirPodsApple Watch 做成智能穿戴。由於 Siri 的不斷延期,人們已經開始調侃:怕要 10 年後才能出來吧!

就在 3 月 20 日,彭博社報道,蘋果正在進行罕見的高管調整,以挽救因拖延和受挫而陷入困境的 AI 項目,連 AI 負責人 John Giannandrea 也受到影響。本月早些時候,蘋果宣布 Siri 的部分 AI 改進將推遲至 2026 年,但未透露具體原因,僅稱相關功能將在「來年」內推出。

知情人士稱,蘋果 CEO Tim Cook 對 Giannandrea 的產品開發執行能力失去了信心,因此決定由原 Vision Products Group 負責人、Apple Vision Pro 關鍵推手 Mike Rockwell 接管 Siri 虛擬助手。

也就是說,雖然 Giannandrea 仍是 AI 部門的老大,但 Siri 作為蘋果標誌性的 AI 功能卻不再由他負責。

蘋果在關鍵時刻「掉鏈子」了

Reddit 某板塊下,人們都在討論一個簡單的問題:「現在是幾月份?」而 Siri 的回答卻是:「對不起,我不明白。」有個人把問題改成「當前是幾月份?」結果 Siri 回答:「現在是 2025 年。」

作為 iPhone 16 核心賣點的 Apple Intelligence 正遭遇雙重打擊——兩周前庫克還在用這張「智能王牌」為 MacBook Air 造勢,如今其標誌性的 Siri 升級卻被曝延期跳票。這不僅印證了蘋果內部對原團隊執行力的質疑,更在用戶群體中引發了強烈不滿。

去年 6 月起,蘋果公司一直在努力踐行公布將為 iPhone、Mac 等設備引入一系列 AI 功能的 Apple Intelligence,其中最被寄予厚望的就是 Siri 關鍵 AI 功能。而受到開發進度不力的影響,蘋果本月初再次推遲了該功能的上線時間。目前 Apple Intelligence 的現狀是,海外有一些零散的功能已經上線了,包括文字生成、語法更正、智能翻譯、圖片識別以及照相增強等,國內用戶還需等待與阿里通義千問合作的本地化適配。

為了刺激 iPhone 16 的銷量,蘋果公司不遺餘力地宣傳其增強的 AI 功能。然而,儘管技術尚未完全成熟,這些廣告已連續投放數月。近日,一位蘋果用戶針對此現象提起了訴訟,指控蘋果存在虛假宣傳。

該用戶指出,蘋果在廣告中展示的 Siri 體驗,並沒有實際提供給用戶,蘋果通過廣告宣傳了不存在的功能,拉高了消費者對新機的期待,使用戶在誤導中升級了設備。

關鍵問題是,這則廣告直到蘋果官方宣布 Siri 功能「跳票」時,才被蘋果撤下。目前,該用戶正在尋求集體訴訟,要求蘋果對消費者們進行賠償。

不僅是外部用戶吐槽,連蘋果內部員工也怨聲載道。

根據一場被泄露的閉門會議紀要顯示,研發團隊用"既難看又尷尬"形容項目現狀,負責 Siri 項目的蘋果主管 Robby Walker 直言延期主因是「質量不達標」。

Robby Walker 在會議上強調,進度滯後「影響很壞」,軟件主管 Craig Federighi 和 AI 負責人 John Giannandrea 等高管正在為這一困境承擔「強烈的個人責任」。這一結果讓在場員工們感到難堪和沮喪。

他透露,推遲發佈的原因是質量問題,公司發現新技術的成功率僅為 66% 到 80%,也就是說,大約每三次交互就會出現一次錯誤。知名蘋果爆料人 Mark Gurman 此前也稱,新版 Siri 在目前蘋果 Siri 開發部門的內部測試中,可用性極低,「高達三分之一的時間無法正常工作」。

而 Apple Intelligence 遇到的技術困局主要源於兩方面。

一是手機端 30 億參數的小模型性能不足,意圖識別和跨應用操作正確率僅 66%-70%,用戶體驗難以達標;二是隱私與算力矛盾,蘋果堅持本地處理優先,但受限於 iPhone 內存無法運行更大模型。

硬件限制成為關鍵障礙:iPhone 16 因內存不足難以支撐更複雜模型,iPhone 15 Pro Max 雖被列入支持名單卻可能面臨淘汰。相比之下,谷歌 Gemini Nano 通過雲端協同取得更好效果,安卓廠商也多採用 3B-7B 本地模型 + 雲端大模型組合。並且,蘋果自研的 M3 Ultra 數據中心芯片布局以及與英偉達的長期對立,也拖累了其 AI 算力發展。

據 Walker 稱,當前 Siri 部門還有其他更重要的項目工期要趕,鑒於當前開發任務的優先級衝突,他根本無法確定這些功能何時才能真正落地。「在 Siri 的 AI 功能尚未準備好之前就對外宣傳的決定更是讓問題雪上加霜。」至於蘋果與 OpenAI 的合作,不同於 OpenAI 方獲得的破 4 億用戶量,蘋果的付費訂閱並未增加,整體成本還上升了。

值得注意的是,蘋果一直以嚴格的保密文化著稱,而此次內部評價信息頻頻曝光,引發了外界諸多猜測。有觀點認為,這背後的原因或許很簡單——iPhone 16 已經發佈,接下來該推動 iPhone 17 了,AI 相關的願景仍然可以繼續「畫餅」一年。

Siri 控制權幾經變革

從現狀來看,無論如何「拯救 Siri」對於蘋果來說已成迫切需求。今年蘋果股價已經下跌了 15%,本周四蘋果股價在紐約證交所的價格微跌近 1%,來到 214.10 美元。

「安排 Rockwell 臨危受命,代表蘋果對於這位擁有成熟技術經驗的高管的充分信任。」Gurman 表示,作為 Vision Pro 的幕後策劃者,Rockwell 打造的這款產品被視為一項技術奇蹟,但卻未能取得商業成功。將這款頭戴式設備成功推向市場需要依託於多項技術突破,其中一部分也與 AI 息息相關。而如今他接手 Siri 部門的同時,也恰逢 Vision Pro 團隊正在努力為這款產品謀劃未來的關鍵節點。

Rockwell 在硬件領域的豐富經驗有望幫助蘋果公司將 AI 技術全面嵌入其未來設備當中。據悉,為了給此番調整奠定基礎,蘋果開始在內部更多將 Vision Pro 和 VPG 計劃稱為「AI 產品」。該公司已經在探索新款 AirPods 的設計方案,打算通過配備的外置攝像頭捕捉數據並提供給 AI。

Giannandrea 的背景則有所不同。他曾是谷歌的明星人物,還曾是 Alphabet 集團最資深的高管之一,統領搜索與 AI 部門,於 2018 年受聘加入蘋果並負責 AI 工作。在任期間,他也曾努力扭轉這種不利局面,並且在某些領域取得了進展,如幫助蘋果克服劣勢、成功將部分頂尖 AI 研究人員招至麾下。此外,他還將公司的 AI 工作統一至同一部門之內,順利實現了合併一處的戰略性調整。

有外媒稱,「沒能為 Siri 語音助手打造出實用的底層技術,是 Giannandrea 的一個重大失誤。這並非庫克首次未能讓外部招聘來的人員在崗位上取得成功,歸根結底責任還得由庫克來承擔。」

據知情人士透露,此次管理層調整之前,Giannandrea 就認定 Rockwell 將成為潛在的繼任者之一。此前在蘋果公司內部,Rockwell 絲毫不憚於直言批評 Siri,且多年來一直在向高級副總裁們提出改進這款語音助手的想法,希望使其更具個性化。最近幾周,他也不斷向 AI 團隊提出建議。

多年來,作為蘋果 AI 部門的主力消費產品,Siri 已經迎來送往過多位負責人。早在 Giannandrea 接手之前,Siri 就一直飽受工程和質量問題的困擾。這款語音助手於 2011 年首次亮相時,是由軟件主管 Scott Forstall 負責。2012 年,它被移交給服務主管 Eddy Cure,又於 2017 年劃入現任軟件主管 Federighi 麾下。一年之後,Giannandrea 接手 Siri 並管理至今。

而隨着 Siri 歸於 Rockwell 的領導,項目監督權也再次回到 Federighi 手中。來自 Daring Fireball 的 John Gruber 認為,「這是一場 Craig Federighi 剛剛贏得的地盤爭奪戰。這不僅僅是讓一位新的高管負責 Siri,還將 Siri 轉移到 Federighi 的團隊下。」目前,Federighi 還在策劃對蘋果核心軟件的大規模改造計劃。

「蘋果需要新鮮血液來扭轉局面」

知名蘋果爆料人 Mark Gurman 最新分析指出,蘋果正陷入深度 AI 發展困境:其技術已明顯落後行業競爭對手,且未見有效追趕策略。儘管 Apple Intelligence 仍是 iPhone 16 的核心賣點,但這個被寄予厚望的平檯面臨雙重困境——既錯失市場先機,實際效果也遠未達預期。

針對蘋果如今在 AI 方面的「慘敗」現狀,Ruby on Rails 之父、HEY 的聯合創始人 David Heinemeier Hansson(以下簡稱「DHH」)發出了尖銳批評。

他直言蘋果需要更多能引領潮流的年輕人,而非僅依靠「勉強跟上」的老前輩:「讓一群勉強跟跑行業的老輩掌舵全球頂尖科技公司,這簡直是荒謬。」

DHH 提出更激進的解決方案,蘋果及其 AI 部門亟需「結果導向」的狠角色。

「當一切進展順利時,管理者可能會自欺欺人地認為,員工竭盡全力就萬事大吉了。糟糕的結果不過是另一個學習的機會!但當事情開始失控時,這種錯覺就不再奏效了,就像如今蘋果及其人工智能部門的情況一樣。這時,你就需要一個更看重結果而非努力過程的『混蛋』。史蒂夫·喬布斯就是這樣的人,馬斯克似乎也是,蓋茨當然同樣如此。大多數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為爭奪頭名而奮力拚搏的頂尖科技公司高管都屬於這一類。」

「蘋果需要找到一個新的『混蛋』式行事風格的狠角色,讓其負責整個產品線。庫克顯然勝任不了這項任務,而且目前這項工作分散在一眾高級副總裁身上,各自為政。這對蘋果長期以來標誌性的一體化魔力來說,簡直是毒藥。」

另據 DHH 介紹,蘋果董事會成員的平均年齡達到了 68 歲,近半數成員超過 70 歲,最年輕的也有 63 歲。高管團隊的情況也好不到哪兒去,平均年齡徘徊在 60 歲左右。「我完全尊重長輩們的智慧,但全球頂尖的科技公司如今由一個老齡化的團隊在統治,這實在太荒謬了。」

他表示,「而且我覺得這種情況已經開始顯現出弊端了。人工智能方面的慘敗就是最新的例證。我都能想像出董事會在介紹 Genmoji(蘋果推出的某種功能)時的場景:『這就是現在年輕人想要的!』而這是個愚蠢的功能,因為蘋果董事會成員和領導層里可能除了快速演示時,沒人真正用過它。」

「我並不是說年長的人不能發揮作用。天吶,我 45 歲了,在科技圈也不算年輕了!但公司人員構成需要多元化,要將流動智力和晶體智力相結合。得有一些能緊跟時代脈搏的人,而不只是有一些人勇敢地嘗試跟上。一旦你意識到這一點,就很難不以這種視角去看待『讓人人都能使用人工智能』這樣的口號。這就好像人工智能就像操作錄像機一樣,得讓孫輩們過來幫你設置才行。

相比之下,喬布斯 1997 年重返蘋果時是 42 歲,發佈 iPhone 時是 51 歲,直到離我們而去時也僅僅 56 歲。Meta 公司董事會的平均年齡為 55 歲,而且有三名成員才 40 多歲。

對此,有網友表示,「更令人擔憂的是,幾乎所有蘋果董事會成員都缺乏信息技術方面的背景和教育。蘋果最近創新乏力,技術知識和遠見的缺失十分明顯。如今,蘋果大多只是在重複和改進已有的東西(是漸進式發展而非革命性創新),並依靠其忠實的客戶群體,這些客戶對蘋果產品近乎盲目追捧。無論如何,這些人都會購買蘋果產品。」

「總之,蘋果真的需要注入一些新鮮血液來扭轉局面了。」DHH 在最後這樣表示。

參考鏈接: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5-03-20/apple-vision-pro-chief-mike-rockwell-named-siri-head-giannandrea-keeps-ai-role

https://www.idownloadblog.com/2025/03/20/vision-pro-chief-mike-rockwell-is-new-apple-siri-team-leader/

https://daringfireball.net/linked/2025/03/20/gurman-rockwell-siri

https://world.hey.com/dhh/age-is-a-problem-at-apple-f7ae6eca

https://world.hey.com/dhh/apple-needs-a-new-asshole-in-charge-0bf46b94

https://www.theverge.com/news/629940/apple-siri-robby-walker-delayed-ai-feat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