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傳統基金會監督項目發佈的一份調查結果震動全美——總統拜登在任期內簽署的幾乎所有文件中,僅有一封退出2024年大選的信件被證實為親筆簽名,其餘文件均由「自動簽名筆」代勞。
並且,簽署的大多數官方文件使用的簽名都是一樣的,疑似由自動簽名機生成。
不僅如此,早在2025年1月18日,《紐約郵報》報道,美國眾議院議長邁克·約翰遜透露,美國總統拜登在去年的一次交談中,全然不記得自己一個月前簽署的關鍵行政令。
這些言論迅速引發軒然大波:若拜登連簽名都未親自執行,他是否真正行使過總統職權?
幕僚、親屬甚至未經選舉的官僚是否在背後操控國家?
密蘇里州總檢察長安德魯·貝利已要求司法部介入調查,指控拜登政府「違憲濫權」。
這場風波不僅關乎拜登個人,更可能動搖美國憲政根基。
退選信成「鐵證」:唯一親筆簽名藏玄機
2024年7月21日,拜登突然宣布退出總統連任競選,並公開支持副總統哈里斯接棒。
他在電話中向競選團隊強調:這是正確的選擇。
然而,正是這封退選信,成了日後爭議的起點。
美國傳統基金會調查顯示,拜登任內所有官方文件中,僅有這封信件被確認由其本人簽署。
這一細節引發連鎖質疑。
早在2020年總統競選期間,特朗普說拜登是被「黑暗勢力」控制的「傀儡」,福克斯主播「滿臉問號」:像是陰謀論。
四年後,這一言論竟與調查結果微妙呼應。
更蹊蹺的是,拜登在2025年1月15日的告別演講中,雖談及正在美國形成的「寡頭政治」將威脅到美國的民主和自由,卻對簽名爭議隻字未提。
民主黨籌款人林迪·李透露:拜登並非幕後的掌控者,實際掌控局面的是他的工作人員、他的妻子以及亨特。
簽名問題直接牽涉總統權力的合法性。
美國憲法規定,總統需親自批准關鍵文件,而自動簽名筆的使用歷來爭議不斷。
2013年,奧巴馬成為首位用自動筆簽署法案的總統,當時他正在夏威夷度假,白宮援引小布殊時期的法律備忘錄辯稱總統授權即可。
但拜登的情況截然不同——調查顯示,其團隊長期阻止外界與拜登一對一接觸,甚至他本人曾忘記簽署過暫停液化天然氣出口的行政令。
自動簽名筆:合法工具還是違憲漏洞?
自動簽名筆的爭議並非新鮮事。
這項技術自20世紀50年代問世後,便被多任總統用於處理日常文件,但其法律邊界始終模糊。
奧巴馬在2013年使用自動筆簽署法案時,曾引發共和黨激烈反對,認為此舉「架空憲法」。
不過,白宮當時援引小布殊團隊的法律意見,堅稱「只要總統授權,簽名即有效」。
然而,拜登團隊的運作模式遠超常規。
調查指出,拜登對自動簽名筆的操作細節毫不知情,甚至不清楚以他名義簽署的文件內容。
眾議院議長邁克·約翰遜透露,一次會談中,拜登對暫停液化天然氣出口的行政令表現茫然。
此類事件加劇外界懷疑:總統是否淪為「橡皮圖章」?
更嚴重的指控來自密蘇里州總檢察長安德魯·貝利。
他要求司法部徹查拜登認知能力下滑是否導致幕僚越權。
若調查坐實,拜登任內所有行政命令、赦免令甚至外交協議均可能因「違憲」被推翻。
金融博客「零對沖」直言:美國人民有權知道,過去四年是誰在發號施令。
權力迷宮:誰在幕後操控白宮?
拜登的「簽名門」將矛頭指向白宮深處的權力暗流。
民主黨內部人士林迪·李承認,拜登的決策高度依賴核心圈層,包括妻子吉爾、兒子亨特及高級幕僚。
2023年,亨特因稅務和槍支指控被起訴時,司法部調查一度受阻,外界質疑白宮干預司法。此次簽名爭議曝光後,亨特再度被推上風口浪尖。
特朗普時期的「傀儡論」也重新發酵。
2020年8月,特朗普在接受福克斯新聞採訪時聲稱,處在黑暗陰影中的人操縱着拜登。
儘管當時遭主流媒體嘲諷,但如今結合調查結果,這一說法獲得部分保守派支持。
福克斯主播英格拉漢姆在節目中追問:如果總統連簽名都無法自主,談何領導國家?
憲法專家指出,若拜登團隊未經授權使用自動簽名筆,則構成行政權僭越。
歷史上,美國從未出現過如此規模的總統職權爭議。
前司法部官員約翰·尤指出:憲法未預料到這種情況,法院可能需重新界定『總統授權』的範疇。
隨着司法部調查啟動,拜登「簽名門」已演變為一場憲政風暴。
社交媒體上,美國網民分裂為兩派:一方要求「徹查到底」,另一方指責調查是「政治迫害」。
傳統基金會報告結尾寫道:每一份拜登簽名文件都需重新審查。
而白宮至今未正面回應質疑,僅稱總統始終恪盡職守。
這場爭議的最終答案,或許將改寫美國憲政史。
但眼下,一個更尖銳的問題懸而未決:如果拜登從未真正掌權,那麼過去四年,美國究竟是誰在統治?
參考資料:
海報新聞《拜登退出2024年美國總統選舉是「正確的」決定》
環球網《特朗普說拜登是被「黑暗勢力」控制的「傀儡」,福克斯主播「滿臉問號」:像是陰謀論》
觀察者網《「拜登甚至不知道自己簽過什麼行政令」》
上觀新聞《拜登在任時總統簽名形同「複製粘貼」,疑似機器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