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移動稱將調查給用戶貼標籤為非家庭決策人、敏感用戶,律師:侵犯隱私權名譽權

12月14日,有江蘇網友「檸檬」通過社交平台發文:今天套餐到期了,我去改套餐,無意間瞥見,這上面寫的用戶標籤。移動啥意思?

「檸檬」到底是看到了什麼?在用戶標籤處,用加粗、標紅的方式顯示着:「非家庭決策人」「敏感用戶」。從她曬出的圖片來看,疑似為中國移動客戶後台,畫面顯示的是PC端操作頁。上述標籤內容是顯示在「統一支撐平台-前台營銷」界面。

在她的評論區,不少網友為她鳴不平:「幾乎大型企業都對客戶有標籤,我標籤比你更嚴重。」也有人科普「用戶畫像啊」。也有人說:「我希望運營商多給我貼這種標籤,這樣就不會給我推銷產品。」

也有網友表示,從照片顯示的環境來看,這應該不是正規的移動營業廳。

12月16日上午,瀟湘晨報記者聯繫了江蘇移動客服,工作人員登記記者反饋的問題後,在當天晚上給記者回電。工作人員表示:江蘇有10多個地級市,需要和具體的市級分公司去核實,幫助客戶解決問題。

截至12月17日上午發稿,記者暫未接到江蘇移動核實到的具體情況。

針對上述新聞事件,國家「雙千計劃」法學專家、芙蓉律師事務所主任陳平凡表示,

問題一:運營商給用戶貼標籤的行為,可能侵犯用戶的哪些權益?

運營商給用戶貼標籤的行為,可能侵犯用戶的以下權益:

隱私權:如果運營商未經用戶同意,在軟件平台上公布用戶的個人信息,如單位、姓名等,涉嫌侵犯用戶的隱私權。

名譽權:如果運營商公布的標籤內容負面且不屬實,可能構成對當事人名譽權的侵犯。例如,將用戶錯誤地標記為「騷擾電話」或「詐騙電話」,可能會損害用戶的名譽和社會評價。

通信自由權利:用戶的通信自由和權利也可能受到侵犯,尤其是當標籤可能導致用戶被錯誤地攔截或限制通信時。

問題二:用戶如果發現企業給自己貼標籤的行為,該如何維權?

用戶如果發現企業給自己貼標籤的行為,可以採取以下措施來維權:

與企業協商:首先,可以嘗試與運營商進行協商,表達對個人隱私和權益的關注,並要求刪除不恰當或錯誤的標籤。

消費者協會投訴:如果與企業協商無果,可以向當地的消費者協會投訴,提供詳細的證據和情況說明,請求消費者協會介入調解。

向行政部門投訴:還可以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或市場監管部門投訴企業的貼標行為,提交相關證據,要求行政部門依法調查處理。

法律途徑:如果其他途徑均無法解決問題,用戶還可以考慮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通過法律手段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在訴訟過程中,用戶需要準備好相關證據,如購物憑證、通信記錄、標籤截圖等,以證明企業存在侵權行為。

綜上所述,用戶在發現企業給自己貼標籤的行為時,應積極採取措施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同時,也建議企業在處理用戶信息時更加謹慎和透明,尊重用戶的隱私和權益。

瀟湘晨報記者曾永紅 曹偉

報料、維權通道:應用市場下載「晨視頻」客戶端,搜索「報料」一鍵直達;或微信添加報料客服:xxcbcsp;或撥打熱線0731-85571188。如需內容合作,請撥打政企服務專席19176699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