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要來取代自動化工程師工作了?

以下文章來源於說東道西 ,作者宋華振


近日發了篇關於生成式AI應用於自動化工程開發的文章。就有朋友留言問「難道自動化工程師也要失業了嗎?」——想起來前些日子也有人問及這個關於AI的話題。這似乎是一個由來已久的問題,AI這個領域特別有意思,他們從誕生那天起,就在宣揚着對世界的改變,不斷號稱要顛覆人類的未來,威脅着人們的工作。很有意思的是,即使自動化幹了這麼久,好像也沒有說過會讓誰失業。


- 文章信息 -

本文作者宋華振,貝加萊工業自動化(中國)有限公司技術傳播經理,本文由公眾號「說東道西」原創首發,數字化企業經授權發佈。


以前我不會談這個問題,但是,當有人問自動化工程師是否也會因為AI失業的時候,我突然覺得很有必要談談這個有意思的話題。突然想起來,這還蠻有意思,達特茅斯會議創造AI這個詞的人之一,麥卡錫說過「當它一旦可用,就不會再有人稱之為人工智能了(」As soon as it works, no one call it AI anymore 」),自動化就是非常管用的技術,但就不會有人稱它為智能了——其實,自動化本身就是智能的目標,難道你們用AI不是為了自動化嗎?


01

AI真的能夠取代人嗎?


微軟中國CTO韋博士在混沌課堂里有一次談到生成式AI,他的觀點「如果我們擔心AI是否代替人類,那是人類對自己缺乏自信」。當然,他還有另一段話「我們往往高估了人工智能在短期內的成就,而低估了它對人類認知和價值觀的深遠影響」。因此,對於這件事,我想就包括了兩個部分的思考:


1).AI很難真正意義替代人類的工作。

2).但是,你必須主動的擁抱AI-畢竟它還是有很多價值能夠幫助到我們。


與以往AI所帶來的轟動效應不同,事實上,生成式AI的確具有更強的顛覆性。它目前的工作與進化速度的確是超乎想像,已經有同事展示了將它勇於設計PPT,乃至視頻處理方面的超強能力。也包括在對編程方面的支持能力,與自然語言來訓練讓機器快速理解,並能夠編寫程序,這的確帶來了巨大的改變。


02

自動化的自動化問題


剛畢業那會在一家電梯公司工作,管理電梯安裝現場,發現一個很現實的問題,裝電梯的過程中,電梯安裝人員是沒有電梯可用的。因為電梯進場安裝時,建築結構、外裝、內裝都已經基本完成,現場的那些卷揚機、塔吊很有可能拆掉了。這就意味着機房裡的曳引機、電櫃,每層樓的廳門、地檻、井道里導軌及所需的支架、螺栓,都是要人工搬運到各層的。所以,那時候我們感慨「裝電梯的人坐不了電梯」。


同樣,做自動化的也會遇到這個問題,儘管自動化廠商給用戶設計自動化系統的,但設計這個工作本身它卻很難被自動化。儘管我們使用了模塊化軟件來大幅降低工作量,但畢竟還是一個手動組裝的過程。


因此,當生成式AI可以被應用於編程工作的時候,這是一個邁向自動化的自動化的道路—反倒是值得我們高興的事情。


AI在自動化工程師手裡有幾個角色:

1).作為輔助工具本身,幫助提高工程師工作的能力;

生成式AI有這個潛力,它會讓我們通過自然語言去給出機器好的提問,然後給出規則,讓他們去寫這個代碼(這個代碼也是需要大量學習),除了代碼、注釋、版本等軟件管理工作,我想AI是可以幫助工程師的。這個時候,它作為一種工具是會有助於工作更為自動化一些。


另一個我想生成式AI它會學習到更多來自於網絡世界的資源,以獲得更多「共享世界的資源」,讓工程師可以擴展自己的知識邊界。尤其是在今天,我們想說自動化工程師也需要掌握AI的工具與能力時,來自Linux開源社區的算法、代碼等,均可以被自動化工程師所採用,以增強他們在數據分析與處理方面的能力。


和一位工程師談到一個比較麻煩的事情,就是AI仍然是需要「喂入」知識,就像有些機電控制的工藝算法,畢竟,沒有可開放的這些代碼可以被AI來引用—但工程師認為這並非是問題,因為即使複雜的算法也會由不同的可被抓取的程序構成-因此,這仍然為開發者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因為一個工藝模塊實際上也由不同的局部模塊構建出來的。

圖-創成式設計

創成式設計,可以通過給出設計的需求、約束條件,通過可視化的方法輸入給系統,他們會給出自動的設計結果。這也算是對「工程的自動化」—看來,人類就是想走向一個語言、視覺方式讓系統生成程序與任務的過程。


從技術發展的長遠來看,利用自然語言的輸入,讓系統理解,並藉助於過去的知識(模型、代碼)來實現新的設計任務。因此,AI更多的角色不是替代工程師,而是為工程師搭建系統提供更多的便利。


2).AI方法的製造問題解決

當然,另一個AI的應用角色在於它不是為了自動化項目,而是為了應用本身—即,數據驅動的建模,用以解決機理模型缺乏,以及相關性關係的問題。AI的作用,是將那些隱藏的、無法被公式表達的知識(因果性)進行挖掘。儘管這會存在解釋性、實時性等問題,但是,它在規劃類、優化類、預測性問題仍然是有很多應用場景。尤其是在視覺的深度學習,對缺陷的分析、對工程參數的自適應匹配上。


AI的工業應用存在很多問題,包括可複製性問題、知識遷徙難題,但這些都是可以被逐漸去解決的—因此,在更為長遠的發展上,它仍然是有潛力的—因為,隨着極限的競爭不斷在製造業發生。記得馮恩波博士曾經也在其AI講座中談到,因果性問題可以解決90%的問題,但相關性問題的一點點改善卻成為了競爭的「勝負手」—當然,在多個相關性問題中的高相關性仍然可以讓「事半功倍」—這不難理解,就像電池行業,1%的製造良品率提升,都可能意味着以億計的盈利能力的提升。


為什麼說AI還是很難替代工程師的工作?

圖-針對AI主要障礙的調研

在上次廈門自動化教師師資培訓會議上,本人為了更好的講工業AI的問題,特意在產業朋友圈裡收集了114個專業人士對於AI的調研。其中,很多問題,仍然反饋出AI遇到的問題,以及在人才中的問題,還是很難替代工程師的工作。


這有幾個方面:

① 現在不是AI能否替代工程師,而是AI相關工程人才太匱乏

在圖中,我們可以看到,缺乏生產製造與技術融合的人才,AI相關人才,以及第二個比較高的選項「現場數據表徵與特徵提取難題」—這些都是製造業中的工程人才匱乏造成的。因為AI它自己不知道如何去工作,而是要由了解現場的人來幫助它,所以說「人工的智能」是一種真實的情況。


因此,在較長的時間裏,可能還是懂得AI工具的工程人才需要培養—這個需求是極大且迫切的。談替代現有工程師還是有點為時過早。


② 自動化工程師的工作遠非AI所涵蓋

其實,自動化的工程師還是任務艱巨的,包括前期的項目需求交流、問題的梳理、電氣選型、建模、軟件架構、功能開發、測試驗證、調試、維護—而這些工作里,可能AI能夠幫助的還是有限的,至少在目前來說仍然有限。

圖-工程師的工作流與重要的任務與能力

上圖按照流程列舉了機電系統設計的自動化工程師的工作任務,看看有多少AI可以幫忙的?


這些還是日常工作,如果談到更為廣泛的,例如帶領團隊、協調工作進度、品質進度管理、跨界創新,那麼,可能AI能夠幫忙的地方就更少了。


03

工程師需要增強的能力


當然,在AI的時代-咱們自動化圈的工程師的確需要不斷的進化自己的能力。


1).批判性思維的提問能力

前幾天讀了李培根院士在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的文章《工程教育需要從「知識導向」到「問題導向」》,其中談到了AI催生了一個新的崗位-提示工程師(Prompt Engineer),並認為「提出問題是解決幾乎所有複雜問題的核心」。非常認同這個「問題導向」。


最近一年一直在研究「批判性思維」—其中,批判性思維的訓練就是要依靠「提問」的能力。對於工程師同樣如此—將生成式AI應用於自動化的項目開發,那麼,在這個時候,就需要給出AI最好的線索。並且,作為一種元認知能力,批判性思維所要去訓練的每個工程師的自我迭代能力、提出問題、發現問題、決策問題方向的能力也是最能體現工程師「智慧」的。愛因斯坦也說「如果我需要用1個小時解決問題,那麼我需要55分鐘來提出準確的問題」。

即使在「魚骨圖」的問題分析中,能夠提出好的問題,遵循「問題導向」,才能把問題導向到最終的最有效解決問題的道路上。M博士有一次談到了工程師「智慧」的問題,因為,工程師很多時候是在一團迷霧中尋找最優路徑,它需要一種智慧-對方向的把握,甚至依賴於「直覺」—這些都是人的優勢,是AI很難具有的。


這種判斷力來自於製造系統的複雜性不斷提升—這就需要在複雜的交織的因素中尋找「解耦」,使得問題被快速梳理到高相關性的維度上。


2).工程師的基本功還是逃不掉

儘管我們把AI理解為具有改變製造業的力量,並越來越重視。但是,卻不要忘記了,製造業有幾個必須具有的基礎能力。就像在上一篇提到的「信息物理系統(Cyber-Physics System)。Cyber似乎聲音比較大,而Physics反倒沒有那麼受到重視。但製造業又偏偏是一個非常強物理系統影響的,而且是因果性的。


因此,自動化工程師,它應該發揮自身在物理系統方面的基礎,再與時俱進,學習AI方法,這就雙劍合璧,能夠更好的強化自身的能力。

圖-AI工業應用中工程師能力調研的反饋

第二個要談到的基礎能力仍然要回到軟件工程能力——再怎麼說AI仍然是以軟件為載體的。工程師的工作,如何更好的規劃項目、設計架構、代碼規範。畢竟,生成式AI能幫你的忙,但不能幫你所有的忙。


再用韋博士的一句話就是「取代我們的不是AI,而是被AI賦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