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A正成為產業鏈瞄準的下一個技術「標的」。
移動通信始終處於不斷革新和發展的狀態,5G作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的代表,已成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5G-A正成為產業鏈瞄準的下一個技術「標的」。
2021年4月,3GPP正式將5G演進的名稱確定為5G-Advanced,為5G後續發展定義新的目標和新的能力,通過網絡演進和技術增強,使能5G產生更大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2021年12月,3GPP SA2全會通過投票,確定了R18版本的28個研究課題,即確定了5G-Advanced的第一波關鍵技術,全面進入標準制定階段,預計2024年上半年凍結,終端產業預計會在2024年下半年成熟,那麼,面向2024年商用,5G-A究竟還缺什麼?
新周期下的新建與改造之辯
作為移動通信技術中發展最快的代際之一,截至目前,全球已部署了超過260張5G網絡,覆蓋近一半的人口,4G用6年發展了10億用戶,5G僅用3年就達成了這個裡程碑。
從「戰略布局」到「系統推進」,再到「應用落地」,商用四年來,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5G網絡,並以此為「土壤」,融入超六成國民經濟大類,培育出產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碩果」。截至2023年9月底,我國5G基站總數達318.9萬個,覆蓋所有地級市城區、縣城城區,每萬人擁有5G基站數達22.6個,超90%的5G基站實現共建共享,5G網絡加快向集約高效、綠色低碳發展。
然而,隨着5G-A時代的到來,業界也在關注已有的5G基站設備是否要進行大面積的拆除或改造工作。
記者了解到,早在2017年,5G基站的技術標準被確定,其基本能力包括1Gbps的下載速率、100Mbps的上傳速率、全球百億連接和20ms的時延,然而,隨着技術的不斷發展,這些初步設定顯然已經不能滿足產業的需求,屆時5G-A將5G的指標提升了十倍,下載速度達到了10Gbps,上傳速度也達到了1Gbps,全球連接數更是達到了千億,時延也僅為4ms。
對此,相關專家表示,相比當前超過500萬站4G基站數量,5G仍處於規模建設周期之中,特別是2022—2025年將是面向深度覆蓋、高頻段網絡建設的時期,因此,5G-A的部署仍會以新建為主,改造為輔的建設路徑。與此同時,目前,通信運營商和設備商在5G-A領域積極布局、持續創新,助力運營商平滑演進,加快推進5G-A商業化落地。
以中國電信為例,中國電信一方面持續推動3GPP 5G-A標準工作,提出了「三層四面」的5G-A核心網絡架構,打造高可靠性的基礎網絡;另一方面積極推進5G-A商業化落地。今年5月,中國電信攜手17家企業聯合成立深圳市5G-A應用創新產業聯盟,助力深圳打造5G-A「全國第一城」。在杭州賽事期間,中國電信攜手中興通訊推出業界首創的5G-A算網一體游牧式基站解決方案,與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聯合打造基於5G-A的超高清淺壓縮編碼實時製作技術,極大提升體育賽事最佳觀賽效果。
中國移動5G-A雙鏈融合行動計劃以網絡能力持續增強為基礎,通過在UDD(雙工融合)、X-Layer、通感一體等關鍵技術方面持續引領,牽引網絡高質量發展,構築5G-A一網多能新業態、智生智簡新形態,實現低碳高效的產業繁榮生態。
中國聯通持續推進5G-A演進,攜手合作夥伴在長城精工落地了全國首條5G-A低時延柔性生產線,攜手國家電網等產業夥伴,首次驗證了5G-A通信感知一體化能力在電力行業防無人機黑飛場景的應用。
夯實關鍵技術指標
5G-A被業界視為5G的增強版本,也是從5G演進到6G的關鍵「承上啟下」階段。並且,5G-A相對於5G,在連接速率、時延等能力提升10倍的基礎上,引入了通感一體、無源物聯、內生智能等革命性技術,可支持裸眼3D、車聯網、低空經濟、萬物智聯、高端製造等新應用場景,激發數字經濟新動能。
從技術角度看,5G-A是產業願景,是對5G場景的增強和擴展。增強針對的是ITU定義的三大標準場景,即eMBB、mMTC和URLLC。同時,5G-A在5G基礎上擴展了3大新場景,上行超寬帶UCBC、實時寬帶交互RTBC和感知定位HCS。把5G場景定義的三角形變成5.5G的六邊形,從支撐萬物互聯到使能萬物智聯。
據華為無線網絡產品線副總裁、首席營銷官甘斌介紹,5G-A技術相比5G將帶來10倍網絡能力的提升,關鍵特徵包括下行萬兆、上行千兆、千億連接、內生智能。
從傳統性能指標的角度來看,5G-A的下行峰值速率將從5G初期的千兆提升到萬兆,將全面支撐XR、裸眼3D等創新業務需要的大帶寬、低時延和高可靠性;上行從百兆提升到千兆,滿足行業多業務需求,支持海量數據全面上雲端、直播全民化,以及全息交互的對稱體驗等。
從蜂窩物聯的角度來看,5G-A支持全場景全能力千億連接,從工業級高速連接到RedCap、無源物聯等全系列物聯模組。無源物聯是5G-A新增的物聯能力,適用於標識類連接同時支持高精度定位、微型傳感類連接能力,同時大幅降低IOT的成本。
從網絡確定性的角度來看,5G-A將支持毫秒級時延(對比5G初期的ToB場景20毫秒典型時延),將支持厘米級的定位精度(對比5G初期的米級定位精度),支持ToB應用的網絡可靠性將從4個9提升到5個9甚至6個9。
值得一提的是,為充分發揮移動通信「通感算一體」的優勢,5G-A在「通感一體」和「泛在物聯」兩方面凸顯創新。
其中,通感一體方面,5G基站作為通信天線,充分發揮其定位感知能力,將在車聯網和低空管理等應用中大有可為;泛在物聯方面,隨着數智融合的推進,物聯網將成為連接數量的主要增長點。
明確關鍵消費級應用
移動通信網絡最先連接的是人。5G時代,移動通信網絡為人類帶來的體驗已經從過去語音短消息為主要媒介過渡到了如今的視頻媒介。
然而,在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看來,商用4年來,5G發展之所以比同期4G的部署進度快,是因為我們現在的技術和網絡建設經驗都比4G時期好。但5G與4G尚未拉開差距,在一般的消費應用場景下,用戶體驗不到5G的優勢,市場上有一些需要5G特點支持的應用,但5G網絡能力又顯不足。
一直以來,鄔院士都強調5G時代面向消費市場的「殺手級應用」的重要意義。鄔賀銓表示,5G的上下行速率,無論是峰值還是均值,都是遠遠大於4G,然而,一秒鐘還是十秒鐘下載一個大文件,一般消費者的感受差別不大,這也是消費者感知不到5G的主要原因。然而,如今裸眼3D、XR、雲手機進一步助推人們走向全新的沉浸交互體驗,與此同時,車聯網的不斷落地都將成為5G-A時代的關鍵消費級應用。如在杭州亞運會期間,依託更強的網絡能力,業務體驗也迎來全面升級。在浙江移動打造的咪咕視頻愛看3D專區里,使用支持裸眼3D技術的電腦、手機、PAD,通過2D片源實時轉換成3D片源,就能直接觀看3D版本的新聞視頻、體育比賽、電影電視等超過500款3D內容。
在國際市場,與國內千兆網絡的快速滲透有所不同,對如中東、北美、拉美等地廣人稀的地區而言,5G是運營商拉新的主要手段,5G FWA已經能夠在體驗上和固定寬帶媲美,且運營商已經將FWA作為固定寬帶的替代方案,從服務類型來看,電信運營商在部署5G FWA時不僅能帶來資費形式的變化,從基於流量進行收費到服務質量服務,這種技術避免了線纜敷設、管道挖掘,乃至路權獲取、物業准入等繁瑣施工步驟,在聯接未連接、投資回報等方面,已經產生了不錯的商業價值與社會價值。量的網絡傳輸基礎設施,結合400G、OXC的全光傳輸系統,在算力節點間構築高效、靈活、超大帶寬的全光運力底座。其次,面向重點業務提供確定性網絡保障,減少數據重傳帶來的資源、算效損耗。最後,需要提升網絡與業務的融合性。通過可編程網絡技術,有控制、有選擇地開放芯片的報文處理和轉發邏輯,實現網絡服務能力與業務需求的高度適配。
兌現體驗:開啟萬億產業新藍海
當前,5G行業應用已融入67個國民經濟大類,應用案例數超9.4萬個。5G在工業、礦業、電力、港口等垂直行業應用廣泛複製,助力企業提質、降本、增效。基於5G網絡的超高清視頻、AR/VR等新應用進一步融入生產生活,面向需求明確、基礎良好的5G時代,移動互聯網需要5G-A破局,三大運營商也正着力加速5G-A發展。
目前,三大運營商已在北京、浙江、上海、廣東等多地,啟動了裸眼3D、物聯、車聯、低空等多樣化的5G-A試點項目。比如在杭州亞運會期間,浙江移動聯合華為等產業夥伴打造標杆5G-A應用示範區,基於ELAA-MM、MB-SC、RedCap、Passive-IoT等創新技術;深圳率先提出打造5G-A全國第一城,在全市建設六大5G-A示範區。
與此同時,圍繞5G-A創新,設備商也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如去年9月,在IMT-2020(5G)推進組的組織下,華為率先完成5G-A全部功能測試用例,測試涵蓋了上下行超寬帶和寬帶實時交互5G-A關鍵技術;中興通訊完成了5G-A通感融合演示驗證測試;愛立信率先完成IMT-2020 5G-A寬帶實時交互-L4S測試;諾基亞貝爾完成2023年5G增強技術研發試驗多項5G-Advanced關鍵技術測試等;中信科移動順利完成5G-A關鍵技術測試等。
在中信科移動首席科學家王映民看來,5G-A走向商用成功的關鍵在於解決成本、業務拓展、網絡複雜性三個「痛點」,「5G-A應具備更強網絡能力、更高性價比、更豐富業務場景、更智簡網絡運營,依託新興業務,推動運營商向5G-A升級。」
千億物聯網規模時代, RedCap、Passive-IoT接下來將成為物聯網發展的關鍵。工信部也明確提出將協同推進輕量化5G基站、芯片、終端產業創新發展。充分發揮低頻段廣覆蓋、強滲透等優勢,將800MHz和900MHz頻段重耕用於5G公眾移動通信系統,強化頻譜資源保障。
其中,Redcap是Reduced Capability的縮寫,是3GPP標準化組織定義的一種5G技術,也稱為輕量化5G,從應用場景看,行業市場、消費市場需求潛力巨大,包括工業互聯網、電力行業、視頻監控和可穿戴設備等領域。
Passive-IoT指物聯網終端通過採集網絡側發射過來的無線電波,捕捉和收集能量的物聯網技術,在RFID的基礎上,無源物聯網希望進一步延伸,擴展基於Wi-Fi、藍牙、4G、5G通信技術的無源互聯。無源物聯網的最大優勢,就是完全不需要電池,節省成本,終端體積可進一步縮小,以及有利於環保。
目前,全球已從模組驗證邁向商用終端基於行業場景的驗證。2023年2月,高通發佈了首款3Gpp R18 5G-A硬件Ready的終端芯片,作為業界首個5G-Aready芯片,下行可達10Gbps;目前,工業DTU、電力CPE、安防攝像頭等終端可規模發貨,預計2023年底將達到50多款RedCap終端;Passive-IoT當前已有5款無源標籤,正加速發展;VR眼鏡如NReal AIR、Huawei Glass等超10家終端廠家,已公布支持8K分辨率的眼鏡,以支持8K的MR類業務需求。
無疑,積極推動5G-A發展,不僅要把網絡建設得更廣,推動5G網絡供給能力和服務水平不斷提升,更要深化5G融合應用,加快推動個人和行業應用齊頭並進,強化5G產業支撐,系統推進5G芯片、模組、終端等產品和關鍵器件研發與產業化,助力產業演進升級,產業鏈還將攜手共同推動5G-A技術的成熟度和生態建設,為5G網絡的未來帶來更多可能性。
采寫:黨博文
編輯、校對:曉燕
指導:新文
華為甘斌:兩大「內核」迎5G-A商用元年
中信科移動首席科學家王映民:打通三大痛點,加速5G-A商用
從展望到準備:產業鏈協作將5G-A帶進現實
將5G-A帶入現實:華為全球移動寬帶論壇迪拜舉行
鄔賀銓:5G與4G差距尚未拉開,5G-A實現性能提升
從5G-A到衛星通信,高通以全面先進的連接能力創造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