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AI失業」真的會發生嗎?

參考消息網8月1日報道日本經濟新聞》7月24日發表題為《生成式人工智能與經濟社會》的文章,作者為日本駒澤大學副教授井上智洋,全文編譯如下:

人工智能(AI)此前一直由大學和企業的專家推進研發和利用。但2022年發佈的聊天生成預訓練轉換器(ChatGPT)等語言生成式AI,以及穩態擴散模型等圖像生成式AI的出現,使AI的利用門檻降低,人人都可以對之進行簡單操作。

生成式AI使創意經濟成為可能,讓創意立即化為產品。即使不擅長繪畫、沒有設計感,任何人也都可能成為創作者。創作者通過互聯網等平台出售創意作品的「創作者經濟」將加快發展。而另一方面,由於單憑尋常技術難以與AI競爭,藝術家靠本事吃飯將更加艱難。

不只是藝術家和事務員,還有會計師和稅務師等需要資格認證的職業、新聞工作者和研究員等,幾乎所有白領都不可避免地受到生成式AI的影響。

機械人現在完全不如人的手指靈活,甚至連從倉庫貨架上拿出商品、將收穫的蔬菜裝入包裹這樣的工作都不能勝任。

藍領崗位人手短缺問題將繼續存在,而白領崗位用人需求將減少。那麼,「AI失業」真的會發生嗎?

2013年英國牛津大學的卡爾·弗雷和邁克爾·奧斯本發表題為《工作的未來》的論文。論文指出,美國47%的勞動者從事的職業可能在10至20年後消失,由此引發了關於「AI失業」的討論。

很多人反駁稱,一種職業有多項業務內容,AI等IT技術奪走的是其中一小部分任務,並非大部分,因此很難出現職業消失的情況。

儘管歷史上出現過馬車夫和電話接線員等後來消失的職業,但實際上職業消失並不多見。更頻繁發生的是,各種職業用人需求的減少。例如,隨着自助結賬普及,超市收銀員崗位需求減少。

即使職業不消失,若崗位需求減少七成,也會發生嚴重的技術性失業問題。我們應該重視的並非職業是否會消失,而是崗位需求將在多大程度上減少。

關於「AI失業」的討論,另一個具有誤導性的觀點是,可取代人的AI可能奪走就業機會,但增強人類能力的AI非但不會搶走工作,而且會提高生產率。如果引進AI新機器提高效率,讓一個人可以做三個人的工作,那麼另外兩個人可能被解僱。

因此,農業和工業人口長期持續下降。但引進新機器帶來的效率提升所造成的失業到目前為止還不是大問題,因為勞動力已經轉移到其他行業。農業效率提高後,剩餘勞動力流向工業,工業效率提高後,剩餘勞動力流向服務業。「技術性失業」通過「勞動力流動」得到解決。

在IT技術使服務業效率提高的今天,人們應該去哪裡的問題也隨之出現。進入21世紀,美國出現的現象是,旅行社和客戶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因IT而失業,他們紛紛轉行當清潔工和護理人員。總之,服務業內部正發生勞動力的流動,一部分人由白領向藍領轉變。由於在很多情況下工資會下降,美國薪資中位數增長緩慢。

此外,在美國,2010年代金融科技熱潮興起,AI導致資產管理顧問和證券分析師等專業崗位用人需求減少。由於金融行業主要涉及數據,因此適合用計算機處理。當時,對於很多金融行業之外的白領來說,AI的影響似乎還很遙遠。

但生成式AI將威脅所有與文字和圖像打交道的職業,幾乎覆蓋所有白領崗位。今後,白領將被迫選擇轉為藍領、發揮AI所缺乏的能力,還是甘願接受失業的結果。

藍領工作也不是永遠安全。最具象徵性的是不需要駕駛員的全自動駕駛汽車的普及,卡車、的士和公共汽車司機崗位用人需求將減少。但在日本,這是大約10年後的事情。

無論如何,未來一定會出現就業明顯不穩定的情況。到那時,我們能在由就業保險和公共救助構成的當今社會保障體系下安心生活嗎?技術進步總是很快,而制度引進通常很慢。我們應該從現在開始探討構建「基本收入」之類的制度,向所有人提供生活所需最低限度的現金等。